作者:雷文超

雖死俠骨香——一首望江南背後的英雄故事與奇冤

曾率三軍平蜀難,沿邊四郡一齊收,逆黨反封侯。

元宵夜,燈火鬧啾啾。

廳上一員閒總管,門前幾個紙燈球。簫鼓勝皇州。

——宋. 李好義《望江南.思往事》

開禧二年對於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來說,是個極不平凡的年頭。這一年,以韓侂冑爲首的主戰派得到了寧宗皇帝的支持,開始了轟轟烈烈的開禧北伐。

雖死俠骨香——一首望江南背後的英雄故事與奇冤

雖然北伐金國,收復中原,是南渡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夢想,但開禧北伐,卻是一場極爲失敗的政治投機。首先,作爲最大的主戰派,韓侂冑鼓動朝野上下發動戰爭的最大目的,並非是要收復故土,一雪前恥。而是想挽回自己在“慶元黨禁”後失去的政治聲望,並進一步鞏固自己大權獨攬的地位。其次是力量對比的懸殊,此時的南宋王朝國力衰微,而金國卻在明君金章宗的治理下“治平日久,宇內小康”。韓侂冑不顧敵我力量對比,貿然開戰,其結果必然是一敗塗地。

戰事一開,毫無主見的宋寧宗便把所有的權力都交給了韓侂冑,讓他位列宰相之上,統一指揮作戰,開禧二年四月,宋軍兵分三路,向金國開戰。在初始取得一些小的戰果之後,宋軍在三路戰線都開始了潰敗,而金軍則趁機開始反攻。

宋寧宗開禧二年十二月,宋軍兵敗大散關。十六日後,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金,納款於完顏綱,受封蜀王,川陝十萬宋軍被分爲兩段,也使得京湖、兩淮宋軍陷入孤立無援之境,腹背受敵。

我們的故事,也正是從這裏說起。

在開禧北伐中,吳曦擔任西路軍副統帥,此人出身名門,乃是抗金名將吳階、吳璘之後。吳家世代鎮守蜀中,引起了當權者的猜忌和限制,並在吳挺死後,剝奪了吳曦世襲吳家軍的權力,在吳曦心中,埋下了反叛的種子。而在開禧北伐開始前,吳曦通過賄賂,再度得到了迴歸蜀中的機會,而憑藉父、祖輩在四川的聲望,他很快就架空了西線統帥程鬆,大權在握。

而密切關注南宋局勢的金朝,很快就把吳曦列爲策反的目標。既有野心,又對宋廷不滿的吳曦見到金朝的勸降書,馬上以封王爲條件,投降金朝,而擔任西線主帥的程鬆,則棄戰局不顧,倉惶逃走。

吳曦的叛亂對開禧北伐造成了致命的打擊,消息傳出,天下震動,時人言“相公忠孝八十年門戶,一朝掃地矣!” 但更爲可笑的是,吳曦之叛的順利程度,在歷史上都極爲罕見,而這順利則都拜宋朝一堆酒囊飯袋的官員所賜。叛亂髮生後,名義上出鎮四川的程鬆率先逃走,他的繼任者楊輔在上書中言之鑿鑿,其實卻是紙上談兵之人,面對危難之局一籌莫展,也隨即逃離了成都。

和這些無能的高官相比,在吳曦之叛中,卻涌現了大量忠義氣節之士,如髡髮瞽目的陳鹹、史次秦,寧死不屈的楊震仲等人,都爲世人所稱讚。而正當川蜀民衆怨氣鼎沸,日漸絕望之時,兩位英雄在這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登上了這場大戲的舞臺,他們像歷史上、傳說中的英雄人物一樣,在絕望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

這便是楊巨源和李好義,時間流逝,千年之後,他們的名字已經絕少有人知道,但他們的不朽的功業,卻被歷史所銘記。

李好義,下邽人,李家以忠義傳家,李好義弱冠從軍,吳曦叛亂時,李好義正爲興州中軍正將,他和其兄李好古、軍官李貴等人謀劃除掉吳曦。並在其他人的籤線下,與同有此謀劃的楊巨源會面,兩位英雄制定了詳細的誅吳計劃,但卻也犯下了致命的錯誤。楊、李二人認爲誅殺吳曦之後,需要有位高望重之人出來主持大局,處理善後,而自己地位卑微,無法起到振臂一呼的作用,便請了正在吳曦帳下潛身縮食的安丙主事。楊、李心中只有殺賊報國之念,毫無權謀之計,爲他們之後的悲劇和奇冤,埋下了伏筆。

開禧三年二月乙亥午夜,烏雲蔽月。

李好義集合李彪、黃術、李貴、士人路良弼、王芾和兄弟李好古、好仁等等七十四人,夜宴饗士,披掛整齊,諸人跪於家廟之前,拜別祖先,立誓討賊。李好義深感此去危險,向愛妻告別道:“天亮之後,從此怕要生死相隔。”

“你爲國家殺此逆賊,還顧着家做什麼,你放心,不管你是生是死,我決不會辱及李家家門!(“汝爲朝廷誅賊,何以家爲?我決不辱李家門戶。”)

一旁的李母也說道:“你們兄弟生爲壯士,死爲英鬼。我家之幸!”

這幾番話說的擲地有聲,諸人聽到,心頭都是一凜。

李好義高聲叫道:“婦人女子都能心念江山社稷而不愛性命,我等七尺之軀該當如何?”

衆人豪氣頓生,隨即向吳曦僞宮進發。半路遇到小將祿禕帶領十名士兵參加,大家以黃帛爲標記。

破曉之時,衆人到達吳曦僞宮。吳曦親衛軍之中義士早已打開宮門,衆人奮勇而入,李好義高聲叫道:“奉朝廷密詔,誅殺反賊吳曦,膽敢反抗者夷滅全族。”

但吳曦親衛軍也都爲訓練有素之輩,且有數千人之多,見李好義等人人少,很快便將義軍圍在大殿之中,衆人奮力砍殺,個個身負數創,但膽氣絲毫不減。

正在此時,僞宮旁的驛館之中突然火光沖天,殺聲四起,昨日前來招降的朝廷使者及其衛隊突然殺了出來,這隊軍士脫下宋軍裝束,而領頭正是楊巨源。楊巨源騎馬闖進大殿,將一堵在門口的親衛軍校尉一刀砍倒,出示懷中早先準備好的討逆詔書,大叫:“降者免死!”

尾隨楊巨源而來的是他訓練有素的300親兵,個個以一敵十,氣勢如虹,看到前排軍士被砍瓜切菜般放到之後,後面的吳曦親軍早已嚇破了膽發,紛紛開始丟下兵器,跪地投降。

李好義等人趁此迅速向前突進,從殿東角小門殺入世美堂,並最終將吳曦斬首,平定動亂。而此時,金章宗冊封吳曦的使者還在路上。

曾有人將楊、李二人比作信陵君竊符救趙時的朱亥侯贏。而對於歷史而言,楊巨源、李好義雖然遠不如朱亥侯贏出名,但所立功業,卻遠超二人。

故事到此,卻堪堪只是二位英雄力挽狂瀾、大功告成。他們絕沒有想到,接踵而來的,時陰謀、背叛和冤案,命運的悲劇,正緩緩向他們拉開大幕。

吳曦之亂平定後,朝廷論功行賞。從出謀劃策到出生入死的李好義、楊巨源分別只被授予了承宣使和通判的小官,而一直畏首畏尾,對計劃持觀望態度的安丙,卻竊居首功,他不僅被授予興州知州、利州西路安撫使兼四川宣撫副使,更享受了從前吳家在四川的執政官待遇。

雖死俠骨香——一首望江南背後的英雄故事與奇冤

這便有了文章開頭的那首《望江南》:

思往事,白盡少年頭。

曾率三軍平蜀難,沿邊四郡一齊收,逆黨反封侯。

元宵夜,燈火鬧啾啾。

廳上一員閒總管,門前幾個紙燈球。簫鼓勝皇州。

而這首詞背後,不僅說的是楊巨源、李好義的英雄功業,更牽扯出英雄們壯志未酬、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千古奇冤。根據後人考證,這首詞很大可能並非李好義所作,而時當時不平之人,在李好義死後,假借其名而作,可見當時之人,對楊、李二人之遭遇,多有不忿。

然而,行賞升官的不公僅僅是個開始。更多的不公和陰謀,還在前面等待着他們。嫉賢妒能的安丙假意許諾在報功奏章中以楊、李二人爲首,但實際上卻把他們的名字排在最後。朝廷嘉獎詔書到來之時,竟然對楊巨源隻字未提,卻對而吳曦的黨羽,平叛之日都不肯接詔的王喜稱讚有嘉。

對於這樣的不公和卑鄙,楊李二人選擇了不同的處理方式,但結果卻殊途同歸,令人扼腕。

吳曦之亂平定後,爲了一鼓作氣收復仙人關外的階、成、和、鳳四州,李好義選擇了隱忍和委曲求全,他向安丙建議趁金人不備,馬上出兵,卻被膽小懦弱的安丙以糧草不足而推諉。此時楊巨源據理力爭,並主動提出籌措糧草,使得出兵計劃,能夠順利進行。等到開禧三年年中,李好義便已經率軍收復了全部關外四州,並克復了大散關。

雖死俠骨香——一首望江南背後的英雄故事與奇冤

而就在李好義率軍收復失地的時候,嫉賢妒能的安丙、王喜等人卻害怕李好義因此做大,而王喜又因爲吳曦之叛,對楊、李二人恨之入骨,便派劉昌國前往階州,趁李好義不備將其毒死,時年三十九歲。

李好義的突然死亡,不僅使得宋朝損失了一位能征善戰、文武雙全的良將,更斷送了川陝一帶,大好的抗金形勢。當時情況,“居民莫不冤之,號慟如私親,摧鋒一軍幾至於變。” 摧鋒軍幾乎譁變,反映得,正是底層將士們,對於小人們竊取功勞、陷害忠良,斷送大好局面的憤怒。

而同時,在害死了李好義之後,安丙等人的黑手,也悄無聲息地伸向了楊巨源。和李好義的隱忍不同,生性彪悍的楊巨源在詔書一事的不公發生後,便選擇了抗爭,他要向安丙等人發出挑戰。

但由於地位卑微,他所有訴功的方法都以失敗告終。而他給劉光祖、彭輅向朝廷訴功的消息,也漸漸流傳開來,並傳到了安丙耳中。一向膽小懦弱的安丙此時卻滿懷殺機:如果不除掉楊巨源,那麼總有一天,他所謂的功業就會被人揭穿,到時候所有的榮華富貴都將化爲烏有。

殺心一定,安丙便開始了他的計劃,開禧三年四月,他指使手下誣告楊巨源與其徒米福、車彥威等密謀叛亂,並讓王喜審訊米、車二人。兩人在嚴刑拷打之下屈打成招,給了安丙殺死楊巨源的第一個理由。

而後,開禧三年五月,楊巨源兵敗,安丙趁機派人招楊巨源回師。而他一回到沔州,便被安丙派彭輅假借拜會之名設計拿住,投入大牢。

面對安丙的構陷,楊巨源高聲叫問:“楊某何罪之有?!”

安丙說道:“你詐稱宣撫副使招降金將,已成大罪。” (“若爲詐稱宣撫副使?”)

真乃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事到如今,楊巨源已經看清了所有的一切,都事針對他的陰謀,目的,則是要置他於死地。

他義正言辭道:我一生無愧江山,死而無憾,安丙你要是還念及共舉過誅吳大計,就不要加害我那未成年的妹妹。”( “一身無愧,死且無憾;惟有妹未嫁,宣撫念之。”)

安丙心中聽他講到誅吳大計,心中有愧,低聲應了,轉頭離去。

次日,楊巨源被押往大安龍尾灘,見有人在岸上高呼,楊巨源一看,乃是小將樊世顯,楊巨源心中這些人便要在此處動手,閉目回思過去數月,頓覺豪氣迸生,高聲笑道:“好風光,好一片埋骨之地!”

說罷從容就義,時年三十一歲。

楊巨源、李好義相繼而死,對四川的局勢造成了巨大的震動,忠義之士無不扼腕流涕,劍門關外士人張伯威爲文以吊,川中羣情激憤怒,軍中幾至譁變,安丙得被這局勢嚇破了但,請求朝廷罷免。

然而雖然天下公道自在人心,但這世間善惡不彰之事卻比比皆是。安丙後來不但得以善終,任封疆大吏數十年,更在日後得以重返四川。

縱觀兩宋數百年,君主羣臣大多猥瑣懦弱,昏聵無能,但危難之際,總有人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如澶淵之寇準,靖康之李綱,紹興之岳飛韓世忠,採石之虞允文。

再如開禧之楊巨源、李好義,縱知世事不可爲而傾力爲之,拋卻身家性命,於國家危難之際盡展豪傑光輝,縱然英雄不遇,但其俠骨必能傳之於後世。

這樣的人,堪稱——英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