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我遇到了一位老師。我問他,天地間,真的有一種超越凡人的力量,在冥冥中掌握著命運麼?

白衣面具男子:那麼你的老師回答了嗎?韓非:所以,這就是你在這裡等我的原因嗎?白衣:你還沒有回答我的問題。

韓非:你為什麼來到這裡,難道家國不容?

白衣:我只是四處走走,散散心。韓非:心如果在深井,眼中的天空就會變小。

韓非:不如我先回答一個,你並不想知道答案的問題吧。你會死。韓非:關鍵是什麼時候死,如何死。白衣男子:你難道知道?韓非:死亡並不可怕,尤其對一個死過一次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會死,不是麼?

A:高山變成深谷,滄海化為桑田。夏冬的枯榮,國家的興衰。人的生死,真的是神祕莫測。十年可見春去秋來,百年可證生老病死,千年可嘆王朝更替,萬年可見鬥轉星移。凡人如果用一天的視野,去窺探百萬年的天地,是否就如同井底之蛙。Q:這就是答案?

A:這種力量就在身邊,充盈著整個天地,當靜下心來聆聽時,它就像是一首歌。你……聽到了麼……

《秦時明月》中,章邯提到要為秦國的千秋基業而努力。道家天宗曉夢大師回應道:「你們以為清除所有的不利因素,大秦就能永遠地穩定下去?山中櫻樹,雖有花開爛漫之時,然而終歸塵土,人的生命,亦不過如此;國之大業,亦不過如此。」「櫻花的花期不過短短數日,人的生命卻有數十載,帝國的霸業更是萬世基業,如何能相提並論。」「你的眼界實在太過狹隘,有一種菌草,日出而生,日落而死,終其一生,不知黑夜與黎明;寒蟬春天生而夏天死,一生不知還有秋天和冬天;相傳有一種神木名叫大椿,將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殊不知在天地之間,也不過是彈指一瞬,片刻光陰。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國家存於天地,亦不過光年流轉,曇花一現。」


繼續思考補充回答。

我覺得甜酒中「超越凡人的力量」 和秦時中曉夢大師區別是基於說話人本身立場來說的。

人物身份區別:

甜酒中:

1.(韓非提出這個問題時)

提出問題的韓非:師從儒家,

請教的老師:荀夫子。

2.(與嬴政對話時)

提問者嬴政:(此時位於秦國處境並不樂觀,)

「你為什麼流浪,難道家國不容?」

回答者韓非:儒家為基,兼以法道

其實這段對話之前韓非與蓋聶的對話也在說明韓非所堅信的一個基本信念。學習了儒家知識之後他明白了儒家會有自己的缺陷,

具體體現在韓非與嬴政對話之前其與蓋聶的對話中:

蓋聶:九公子師從小聖賢莊荀夫子,又對鬼谷傳人稱兄道弟,但是在閣下的《五蠹》一文中: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兩句,可是歷歷在目啊!

韓非:原來先生的致命之劍在這裡啊!(這裡的看動畫的話可以看出韓非的「深藏不漏」)

百家學說,亦有分野,如同鬼谷絕學 分縱與橫 儒分為腐儒和王儒,俠也有兇俠與義俠

蓋聶:請指教(大叔發問)

這裡其實是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結合,認為:

韓非:腐儒一味求聖人治天下,輕視律法的疏導,如果必須一年四季每日都是晴天,纔可以五穀豐登!以此治天下,忽略了人性善惡!未免不切實際!俠以仗劍者,兇俠以劍謀私慾,義俠以劍救世人。孟子曰:雖萬千人,吾往矣,乃是儒之俠者。

與大叔的談話中我們可以知道經歷過很多的韓非已經不會過度依賴/固執一家之言,這裡韓非就已經意識到了儒的推行應該重視法律的疏導!

蓋聶:看來九公子對劍也頗有研究!

韓非:在兩位面前論劍,豈非貽笑方家。莊子有一篇《說劍》倒是頗得我心。

在這裡韓非將自己的法家思想與道家思想融合,認為:

劍是兇器,但同時劍也是百兵指君子 劍雖雙刃 關鍵 確實在執劍之人!

其所推行的儒是輔之以法,兼之以道的!博取眾家之長的!

回歸正題此處「超越凡人的力量」,我覺得是韓非通過自己的求學或是「流浪」的得到的對人生的感悟,這種感悟可能是:

明確所要追求的東西:創流沙,戰夜幕/羅網,立志小國崛起「七國的天下我要九十九」

能夠儘可能的掌握自己的命運:身為韓國的王族的命運無法選擇,但是自己可以選擇自己想走的路,這是不是也可以說是一種力量呢!

;;;

韓非對秦王說:「你會死」,所以哪會有什麼「超越凡人的力量」因為這種力量可以是虛無縹緲的,是摸不著的。但是隻要你相信,它其實就是存在的,就在你的身邊,就在你的心裡!

縫合線~~~~~~~~~~~~~~~~~~~~~~~~~~~~~~~~~~~~~~~~~~~

秦時中:

曉夢:道家(超脫世俗之外,「高人」)

章邯:影密衛頭頭(對秦王忠心耿耿,誓要守護帝國千秋霸業!)

道法自然,一切事物的生存還是毀滅都有其定數,春生秋死的寒蟬又如何,八千年春秋的大椿又如何,在自然時間面前只不過是「曇花一現」。

圖片來自網路!

農家六長老出場詞:

其實其中的兩段對話,都是在說天地之間其實很多事是人所不能控制的,生老病死,帝國興衰,這可以看做的是韓非與曉夢大師的共同觀點。只不過韓非在其中加入了人的主導作用,(難道只有我在看曉夢大師與章邯的對話時才感到憋屈麼,我問你如何守住我的國家,你卻和我說「要淡定」「要無為」。純屬調侃,一笑而過!)即:雖然有些東西是不可控,不可測的,但是並不是不能得到的!雖然渺小的我們如同井底之蛙,可是「一葉知秋」,又有什麼是我們探究不了的呢!

深夜碼文,思路不清之處請多多指教!


我知道怎麼表達概括了!

「天地間冥冥之中掌握命運的力量」,簡稱為「命運之力」,在天九的世界裡,這個股「命運之力」掌控著人們怎麼生,怎麼活,怎麼死。後來韓非提出「天地之法」,創造了新的規則。自此,雖然生死依舊天定,但是人可以自己決定自己怎麼活了。

————————我—是—分—割—線——————

這個問題比較難回答,或者說比較難概括 ,我暫時把這種力量稱之為「神」。

當然,這個「神」肯定是沒有實體的,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又確實存在,而且能被人感知到,這個「神」在無形之中操縱人的命運。有人可以窺見命運,但是無力改變命運。

之前我和我的朋友探討過,說《天行九歌》裏,出身血統可以決定很多東西,而且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是永遠不能通過人力改變的。李斯說過「看來出身王族,也未必是件幸運的事。」因為自打降生那一刻起,有的人就失去選擇權,每一步都被安排好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出身」是怎麼決定的呢?為什麼有的人能投個好胎,有的人就只能被隨隨便便殺死呢?(注意,天行九歌和秦時不一樣,秦時還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變身份命運,因為秦時的身份是武力值決定的,天九要改變身份命運基本不可能,因為是血統決定的。)

這是「生」,現在再來看「死」。

韓非說過「我曾穿過歲月的長河,看到過自己的死亡」,在嬴政提問時,也暗示過知道嬴政「什麼時候死,如何死」,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天九世界,「死」也是註定的,不管角色如何努力,哪怕已經預知到未來,都會在一個預定好的時間以預定好的方式死去。(你看韓非這麼作都沒死,在劇情裏是因為逆鱗護著他,但是逆鱗為什麼要護著他?因為他的命運被安排死在別的時間了。你看嬴政求長生不老葯求了這麼久還是死了,因為他被「神」安排在這個時候死了。)

你看,人的生死,沒什麼神祕莫測的,被安排的明明白白,連改變和反抗的機會都沒有。

現在來談談《天行九歌》想說什麼。

《天行九歌》的初版預告裏表示,天行九歌是「人與天的命運遊戲」,表示「如果世間沒有規則,那麼就由我來創造」,根據目前為止的劇情,我們知道那個「被創造的規則」是「天地之法」。而天行九歌的主要內容,我猜測就是「天地之法取代神定人命的故事」。

(所以經常有人嘲韓非說他遵循的法不是韓國的法也不是哪個別的國家的法,而且他自己的「私法」,這話沒錯,他的目標就是讓這個自己創造的『私法』來治天下,打破「神定命運的世界」,而且他還成功了~)


我覺得整個對話思想會跟「法」相呼應,跟韓非的思想呼應,跟整部劇的主題呼應。

因為天行九歌整個劇情非常緊湊,不會無緣無故去扯其他不相關的事情。

說到「掌握命運」,一般人會往自己去能駕馭、能夠可以好好過好自己一生的方向去嚮往去追尋。

「高山變成深谷,滄海化為桑田,夏冬的枯榮,國家的興衰,人的生死」都是一種自然規律

「十年可見春去秋來,百年可證生老病死,千年可嘆王朝更替,萬年可見鬥轉星移。凡人如果用一天的視野,去窺探百萬年的天地,是否就如同井底之蛙。」覺得此句的言外之意是說人類太過渺小,與其去糾結個人生死的自然規律、尋找那些捉摸不定的變化,不如好好地活在當下。

如何能夠活得好、極大程度地減小自然規律帶來的損害,是需要我們在當下好好努力的。

覺得有些難理解的可以看看下面這些話。

---------下面是韓非如何結合這個自然規律來實施掌握命運(不小心話多了)-------

想起荀子在《天論篇》中說: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

譯文:大自然的運行變化具有一定的規律,不因為堯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為桀的滅亡而滅亡。用正確的社會政治措施適應它就有吉祥,用錯誤的社會政治措施違背它就有災禍。加強農業生產,節約開支,天時就不會使人貧困;衣食充足,按天時變化活動,天時就不會使人生病;遵循自然規律行動沒有差錯,天時就不會加禍於人。

有需就有求,從動機出發。

韓非說去「流浪」,為尋一個答案,想知道「如何掌握命運」,根據韓非反覆提到過韓國的命運在存亡之際,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對於目前韓非所面臨的困難,最迫使他有這個想法的,是國家存亡問題。

那就有一個針對性的解答:

韓非不但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也想要掌握國家的命運,拯救國家和自己這個隨時可能成為爭鬥犧牲品的命運。

用正確的社會政治措施適應它就有吉祥,用錯誤的社會政治措施違背它就有災禍。

遵循自然規律行動沒有差錯,天時就不會加禍於人。

他看到了「錯誤的社會制度會給國家帶來災禍」,於是他想要用「正確的社會制度去挽救」,韓非找到了「掌握命運」的手段,政治意識轉化為了「法」,這其中涉及了「法」的重要性,韓非正在實施一系列政策方針,正是在「反腐敗,除毒瘤」階段,包括後面嬴政中央集權的借鑒,都是法的一種體現,這一步步都是在挽救和掌控國家的命運,還有自己的命運。

回到題中,

韓非說整個天地都在充盈著這樣的聲音,我想這種力量是跟道家「道法自然」的基礎思想上有著不同的啟發和看法,天地運行有自己的一套規律、法則,萬事有好有壞,如果合理運用這個法則那將會給事物帶來益處、往有益的方向發展,這就是韓非提到的「天地之法,執行不怠」。

韓非明白了「無形的力量」的強大,在成立「流沙」時提到的「有形的生命的確非常脆弱,但是無形的力量,就會堅不可破」,他想用這個有著「無形的力量」名號的組織去為他「掌握命運」(國家和自己)吧。

天時(國家)是會變化的(更替),那麼人類要遵循自然規律(遵循國家興衰的原因規律來制定有效的「法」)來行動。

國家興衰(一種自然規律),要用有效的國家生存法則來積極面對。

一點關於劇情牽拉的看法。

一點個人看法。不知道說明白了沒有 寫得有些亂?

PS。一開始寫完覺得在「自然規律」的問題上前後有些矛盾,一直沒有發,現在想明白了:人的一生的規律很難摸索,韓非作為法家的集大成者,朝代的更替卻是有跡可循的。這是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然規律。


這個問題真的問得太好了。

我個人認為,韓非子和曉夢大師所指的都是大道。只是身份和立場不同,才會有不同的想法。

「人的力量,究竟能改變多少?」

韓非應當是通曉大道之理的。天地自然的規律,不是繁衍不久的人類可以改變的。韓非子想做的,是從大道中窺見一些可以為人類社會所用的規律,也就是法律。非哥哥的一生都在為國家和人民奔波,故而面對大道時,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法律。可他也是無奈的。面對改朝換代的歷史規律,他以身軀相阻,結局當然不會好。可那又如何?於他而言,與歷史走向相抗,縱然結局不好,又如何呢?

「你們以為清除所有的不利因素,大秦就能永遠地穩定下去?山中櫻樹,雖有花開爛漫之時,然而終歸塵土,人的生命,亦不過如此;國之大業,亦不過如此。」

面對章邯將軍的一片赤誠,曉夢大師有不屑,也有淡然。曉夢大師是天宗的掌門,從她的話語中可以看到她對大道的敬畏。可她能夠做到處事淡然,也恰恰是因為她兒時便入了道家,有條件心無執念。她不是深受刑役之苦的百姓,也不是為國家為百姓四處奔波的忠臣。她何嘗不理解章邯將軍?可她只能淡然,因為國家會滅亡,再輝煌的城闕也終將變成土灰。在她眼裡,忠臣義士的眼光還是太狹窄。可這樣的狹窄就是人類的命運,無從改變。

其實,非哥哥和曉夢大師的眼光一樣長遠。只是站在不同角度,在不同的時間裡,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許多人說是時間,但我總覺得不太像。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