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第一、于禁並不是水平差。于禁是曹操手下的五子良將之一。在《三國志--張樂于張徐傳》中記載,于禁是最早加入曹操軍隊的將領之一,參與了曹操的大部分主要戰役,屢建戰功。曹操對他評價很高,認為他「雖古名將,何以加之!」曹操「每征伐,咸遞行為軍鋒,還為後拒」。陳壽評價他在五子良將中「于禁最號毅重」。可見於禁並非是水平差的將領。

第二、派于禁領兵並非是曹操胡亂點將。當時關羽進攻襄樊,曹操當時在長安,派手下最精銳的七軍去救援守襄樊的曹仁。曹操用人多疑,從來不把重兵交給曹家之外人統領。尤其是這麼重要的七軍。張遼、徐晃、張郃這些將領在曹操心中根本不能和于禁相提並論。因此,于禁就成了抵抗關羽的最佳人選。換人云雲,先問問曹操答不答應。

第三、于禁被淹既是天災也是人禍。天災就不說了,大雨連綿,漢水暴溢,平地五六丈洪水到來,誰可抵禦。人禍是指揮失誤。于禁到襄樊,是助曹仁守衛,抵禦關羽。主將還是曹仁。曹仁讓于禁駐紮在樊城北十里的地方,與樊城取內外犄角之勢。于禁不知地形,駐紮在低洼之處,以致被淹。這是誰也想不到的。就算想到了,有那麼多的軍隊不駐紮在平地,有多麼大的山讓去紮營,自討苦吃?就算不是于禁領兵,換成張遼徐晃張郃也一樣跑不了被淹。

第四、關羽作戰勝利,主要是他有一支久經戰陣的水軍,這支水軍在赤壁之戰前,在荊州時就由他直接統帥了。關羽的軍隊,進可攻,退可守,來去自由。而曹軍沒有相抗的水軍,處處被動。不管是誰帶兵,這個根本的問題是解決不了的。

因為以上幾個方面,就算是于禁不領七軍,換了張遼徐晃張郃也一樣難逃被淹的命運。沒有水軍,誰也打不爆關羽。最後打爆關羽的還是同樣擁有精銳水軍的東吳。


于禁的軍事水平如何?我們暫且不說!先看「水淹七軍」的原文:
  • 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打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而死——參考,《三國志·于禁傳》
  • 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于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參考,《三國志·曹仁傳》
  • 仁使德囤樊北十里,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水深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參考,《三國志·龐德傳》
  • 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參考,《三國志·關羽傳》

所以!不管是關羽傳還是于禁傳、龐德傳、曹仁傳,都可以看出,于禁此次戰敗,乃為天時所致,與軍事水平無關;天下大雨十餘日,漢水暴漲,導致於禁等七軍皆沒;水深到什麼程度呢?平地水高五六丈,城牆不沒者數板,可想而知,整個樊城簡直就是一片汪洋;司馬懿也曾說過,乃天時所致,不關於禁的事;

說到這裡,就有這麼一個疑問,既然天降大雨十餘日,你于禁為什麼不選擇制高點駐軍呢?實際上並非如此,于禁的駐軍,顯然沒有選擇在低洼處;山洪我們都知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漢水暴溢的速度是相當快的,而且衝擊力也非常大;如果于禁等七軍,選擇在了低洼處駐軍,肯定全部都會捲入漢水之中,別說是一群旱鴨子,就算是熟識水性的人,生還的機也會很渺茫;所以!于禁等七軍皆沒,並不是指七軍都被水淹了,而是被大水圍困在高處了,退無所退,進無所進,正如于禁傳說說「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如果真的沒於水中,原文應該有「淹死者不計其數」之類的描述,顯然原文中沒有淹死很多人的描述,反而是于禁投降之後,關羽俘虜了于禁的三萬軍馬,說明于禁的兵力在大水中,並沒有什麼損失;

那麼?既然于禁的七軍皆在,為什麼不組織反抗呢?

我們都知道,龐德方的兵力,是遠不如于禁的,當大水來的時候,龐德選擇在堤壩上避水;當關羽大船攻擊龐德的時候,龐德的舉動是鼓舞將士,斬殺霍亂軍心者,是要一心與關羽決死的;龐德雖說是敗了,但期間也與關羽僵持了不久,組織了有效的抵抗;

那于禁為什麼不抵抗呢?實際上,這裡不能說明于禁的軍事水平低,只能說明,于禁沒有龐德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龐德是知道必敗,而奮死搏殺;于禁這邊一樣,明知必敗,他選擇的不是搏殺,而是放棄抵抗;究竟是于禁貪生怕死,還是不想將士們作出無謂的犧牲,這些我們不得而知,也不是討論的重點;總之于禁沒有抵抗就投降了,這也是他晚節不保,受世人病垢的主要原因;

如果當初于禁選擇抵抗,他有可能打贏關羽嗎?

我的答案是打不贏

雖然有三萬之眾,但是這三萬之眾皆為北方人,不識水性,而且還沒有船;當漢水暴溢之後,這些人都躲在制高點,密密麻麻的擠在土坡上;下了十幾天的大雨,山坡上是很滑的,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去,掉下去就玩完了;坡滑路陡,漢水數丈,不識水性,人心惶惶,根本就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

而且關羽有船,于禁沒船;就算于禁有船,也沒有多大的意義,因為他的兵士壓根就不會水戰;關羽的船從哪裡來的,肯定不是臨時造的,要打造那麼多軍艦,三五天是不可能完成的;實際上,關羽的行軍路線,應該是走的水路,以襄江直上,經過麥城抵達襄陽、樊城境內,分兩組登錄,一組包圍樊城,一組包圍襄陽;所以關羽老早就有船了,如果他沒有船,那麼?他在襄陽的時候,沒有船,是怎麼度過漢水抵達樊城的呢?

關羽以水戰經驗豐富的荊州士兵,乘著大船,攻打不識水戰的北方士兵;而且關羽方軍心振奮,于禁方人心惶惶;其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于禁選擇抵抗,那麼!他將必敗無疑;別說是換成張遼、張郃、徐晃,就算韓信在世,估計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足以扭轉局勢;


《三國演義》大力渲染了關雲長水淹七軍的橋段,關羽預判持續大雨必然導致漢水暴漲,於是通過修築堤堰和決堤漢水堤壩,使于禁駐軍地成為一片澤國,關羽則駕船將七軍殺的殺,俘虜的俘虜。于禁可以說是慘敗,並且還投降了關羽,實在丟人丟到家。

而于禁失敗後,曹操派遣徐晃前去抵禦關羽,結果徐晃以三分之一關羽的兵力就抵擋住了關羽的進攻,使得關羽最終無法攻取樊城。

有以上可見,大家都覺得于禁水平太差,毫無預判能力,被關羽瓮中捉鱉,損失幾萬兵力,最後投降還落得晚節不保。而徐晃臨危受命,輕鬆抵擋關羽進攻,而張遼、張郃是和徐晃差不多的將軍,自然都可以完爆關羽了。

但實際真的是這樣的嗎?

翻遍《三國志》可發現,水淹七軍不是關羽淹的,屬於自然災害導致:持續數10天的大雨導致洪水爆發,于禁所率領書數萬大軍皆被水淹,關羽則趁勢率領水軍將他們一網打盡。因此可以說于禁是敗給了那場大雨,當然于禁沒有預判到河水暴漲可能淹沒軍隊的情形,算是不能審時度勢,即便他是北方人,不熟悉南方天氣,也要負責任,至少可說明于禁機變遠慮能力稍弱。

而關羽趁機利用大漲水,率水軍大敗於禁、龐德,即便七軍不是關羽淹的,這場戰役關羽仍舊展現了他能順應形勢、抓住敵人破綻,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敵軍。因此作為軍事指揮官,關羽是優於于禁的。

但于禁作為五子良將之一,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許多戰功,封左將軍,一點不亞於張遼、徐晃、張郃等人,僅以此敗就斷定於禁水平差是不合適的,于禁仍是非常優秀的武將。

後來曹操派徐晃抵禦關羽,但是徐晃和曹仁裡應外合夾擊關羽,只是在首戰中取得先機。後面是因為呂蒙已襲擊荊州,徐晃聽從謀士董昭之言將蜀國荊州已失消息射入關羽軍中,導致關羽軍心大亂,不得已撤軍回救江陵。如果不是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購房後方穩固,二人來一場真正較量,鹿死誰手很難說呢。換做其他五子良將也一樣,關羽畢竟是有萬夫不當之勇,況且還熟讀《春秋》深通兵法,絕非等閑之輩。

因此于禁能力稍弱於關羽、張遼,和張郃、徐晃相當。就憑五子良將想打爆關羽,無異於痴人說夢。

關羽和張遼後世都入選了六十四將名錄,關雲長水淹七軍、張文遠大戰逍遙津都是三國的著名戰役,實力強於其他五子良將。

張郃、徐晃、于禁、樂進都是跟隨曹操屢立戰功,是曹魏集團的中堅人物,都是一代良將,于禁即便最後投降了,依然掩蓋不了曾經的戰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