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牛角尖,多數情況下是貶義詞,但也不是罵人的意思,指的是一個人過於執著某件事情某個問題,執著地研究無法研究或者不值得研究的問題,有點死腦筋,遇事不靈活!

但是不得不說,科學研究確實需要鑽牛角尖這種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很難在枯燥乏味的科學領域取得突破!

最簡單的例子,牛頓通過蘋果落地受到啟發,執著地去研究蘋果為什麼落地而不是往天上飛,這種問題在別人看來肯定是鑽牛角尖,甚至精神有問題才會這樣問,蘋果落地很正常,不落地難道要往天上飛?這是人們的共識!

但為什麼會這樣?正是在這種「鑽牛角尖」的精神推動下,牛頓一步步靠近經典力學的真諦!

而愛因斯坦在相對論的探索研究也具有這種精神,所以他用異於常人的思維方式發現了完全具有顛覆性的相對論,包括狹義和廣義相對論!

當然,日常生活中,鑽牛角尖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變通,但對於科學研究,我們需要有這種精神,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不畏懼權威,大膽地質疑求證!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名言:「人們把我的成功歸於我的天才,其實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罷了」。

個人認為,如果是真正的科學,就需要鑽牛角尖的精神,淺嘗輒止,怎麼鑽研科學呢?不止愛因斯坦,哪個科學家不是在科學探索之路上鑽牛角尖呢?

愛因斯坦是全世界偉大的科學家,他在1905年與1915年分別提出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為人類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比如醫院大多有一臺相對論效應的粒子加速器;根據光速原理研製的衛星定位系統;由廣義相對論推導而來的引力透鏡,用以觀測黑洞和暗物質。

這些不就是愛因斯坦鑽牛角尖鑽研出來的麼?除了愛因斯坦,哪個科學家不是刻苦鑽研才會有所成就呢?

常言道: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就是因發現了治瘧的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她收集了2000多種方葯,編寫了640多種藥物的《抗瘧單驗方集》,經歷了380多次失敗…如果不是鑽牛角尖的精神,只怕屠呦呦在一次失敗就會一蹶不振了,哪裡會有後來的獲諾貝爾獎、拯救無數生命的屠呦呦呢?

不說別的,就說說諾貝爾,他經過反覆實驗和刻苦鑽研,好幾次差點丟了性命,才研製出了固體韌性燃料,1866年再次研製出了硝化甘油與矽藻土炸藥。諾貝爾在研製炸藥時多次以身試險,將生死置之度外才會有後來的巨大成就和千古流芳的諾貝爾獎。這不就是某些人口中所說的「鑽牛角尖」麼?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也曾說過:「思索,繼續不斷的思索,以待天曙,漸近乃見光明!」

科學家要的就鑽牛角尖精神!人類發展要的就是鑽牛角尖精神!尋找真理要的就是鑽牛角尖精神!


在他成名前算不上鑽牛角尖,因為那時的愛因斯坦確實是想解決物理學存在的問題。但是他使用的方法不對,他建立理論不像牛頓那樣從對基本概念的定義入手,運用數學以及邏輯推導建立理論體系,而是首先就建立起無端的假設,然後強行的把假設看待為正確的,而去歪曲基本概念的含義,所以才會得出什麼鐘慢尺縮的雙生子佯謬等奇談怪論,創造了時空的概念。

愛因斯坦成名後就算是鑽牛角尖了,比如原子彈好不容易被研發出來爆炸成功了,那可完全是研究化學元素及實驗方面科學家的功勞,本來跟相對論一點關係沒有,他卻硬是出來發話推廣自己的質能公式,說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就是用那個公式來計算的! 這樣的結果使得相對論更加火爆了,愛因斯坦的名氣也更大了。

作為理論物理學家本應當是很嚴謹的,可他卻不出來解釋下他的質能公式E=MC^2為什麼沒有普適性! 也就是為什麼偏偏要用幾百種物質元素中的鈾來造原子彈,而不是銅鐵等。其實他根本就沒法回答,他的結論也是生搬硬套來的,只是為了搪塞觀眾,屬於鑽牛角尖的行為。他知道觀眾沒有幾個人有那麼專業的素質,能夠去驗證光線不會被引力給彎曲,也沒有幾個能有機會跟他在聚光燈下辯論,所以一切局勢幾乎都由他擺布,利用新媒體到處鼓吹自己理論的偉大。成名後的愛因斯坦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維護自己在學界的地位,手段何止鑽牛角尖能夠概括!


愛因斯坦對科學的精神,和鑽牛角尖扯上關係?這個我必須說幾句了。

如果出現這樣的公式:1+1=2,你堅持它是對的,這叫做捍衛科學理想;

如果公式變成了這樣:1+1=3,你堅持它是對的,那可以叫做鑽牛角尖;

但是如果這條不是公式,而是X+Y=Z,大家來證明這三個數是個啥?你堅持自己的理論和推測,我想這應該是科學探討。

而愛因斯坦對科學的精神屬於上面的哪種情況呢?我們可以分析分析。

量子力學的核心解釋

愛因斯坦不僅是相對論的創始人,而且他在光電效應的出色貢獻,愛因斯坦同樣被公認為是「量子之父」之一。但是出於他對經典科學認知論的堅持,以及他對因果律的確信,他認為量子力學雖然正確,但海森堡等人的核心解釋裏「不確定原理」卻是荒誕的,換一種說法,至少是「不完備」的。他一直不接受根本哈根的量子論核心解釋,幾乎以一己之力來對抗這股學術潮流,他個人建議引入「隱變數」概念來解釋量子不確定性。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愛因斯坦是不是在鑽牛角尖?當然不是。愛因斯坦與量子論哥本哈根解釋的爭論,在當時的背景下,是一場學術爭論。誰也不能拿出足夠的證據來否定誰。科學必須依靠堅實的預測和實驗,才能確定結果,終愛因斯坦一生,也沒有一個稱得上嚴密的實驗,來宣告他的失敗,所以,出於對未知的爭議,這樣當然不是鑽牛角尖。

當然,現在我們非常清楚,貝爾不等式,已經將愛因斯坦堅持的經典的定域性和連續性宇宙,徹底擊潰。量子不確定性原理,這個世界是建立在隨機的或者非定域性之上的,已經在科學界取得了相當一致的共識。

愛因斯坦不是鑽牛角尖的人

愛因斯坦在科學爭議之中,具備非常高的辨析能力,也經常知錯就改。

1936年,愛因斯坦和助手羅森給美國物理學會出版的期刊《物理評論》投了一篇論文《引力波存在嗎?》,結論是引力波是不存在的。但《物理評論》卻沒有發表,而且要求愛因斯坦實施了修改。愛因斯坦將論文轉投《富蘭克林研究所雜誌》,準備堅持自己的看法。

事情很快起了變化,愛因斯坦助手的好友——羅伯森教授,去信指出了愛因斯坦計算中犯下的錯誤,在引力波的測算中,應該用柱面波而不是平面波,就可以順利推導出引力波的存在!愛因斯坦得知後,暫緩發表原論文,隨後通過仔細比對,同意修改論文,最後論文以《論引力波》題目發表,承認了引力波的存在,並在論文注釋中感謝了羅伯森教授的指正。

2017年,我們也終於驗證了這項上個世紀最偉大的預言之一——實際觀測到了引力波的存在。

結語

愛因斯坦不是神,他是個人,是個人當然會犯錯犯渾,但他絕對不是一個在科學上鑽牛角尖的人。

相反,我看這題目的回答中,好幾個大佬,反而一直在鑽牛角尖,出不來呢。

我是貓先生,感謝閱讀。


樓上各位說的都有自己的道理。

nanjie402的原創文字回答如下:

1.研究自然類的科學家要想做出巨大成就,就必須堅持對科學課題研究具有鑽牛角尖兒的精神和長期實踐;

2.研究社會類的科學家需要具備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精神和理論聯繫實際的行動能力;

3.愛因斯坦是全世界物理學界公認的最具有發明創造力的天才,沒有之一!

愛因斯坦發現的廣義和狹義相對論是二十世紀全球物理學界公認的三大里程碑之一;

4.國際心理學界公認的心理學定律之一是:

對天才而言,普羅大眾的高興和快樂沒有他的份,而天才的高興和快樂也不屬於普羅大眾;

5.在全世界範圍內,普羅大眾佔全球人口的絕大多數,而全部的天才人數(大人小孩都可以計算在內的)可能僅僅佔百分之五以下(這還只是最大的估計數量)而已。


不是,他只是憑感覺認識這個世界!


不能說鑽牛角尖,最大程度上是小瀋陽的褲子,跑偏了。


搞科學探索未知領域,需要的是那些。擁有超前思維方式的學者,只要有超前的意識。纔能夠創新發明,任何科技產品的出現。都需要科學工作者,經過常期不歇的努力。把學術理論變成了現實,搞科學我們就得探索未知領域,只有超前意識纔能夠。為我們人類找到新的文明,。


對待科學問題,必須鑽牛角尖兒纔可能有成就,所謂的鑽牛角尖兒其實就是執著罷了,不達目的不罷休而已!反之,幹啥都輕易放棄是啥事都幹不成的!


不算,應該說是他的愛好,他的大腦就是搞物理的,他是這方面的天才,並且大部分理論靠思考,不需要做實驗,他是幾千年一遇的天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