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搖滾比作地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那麼這部電影涉及的深度大概在地幔中層。其成功之處就在於既吸引力地殼意外的人羣,讓他們被吸引到地殼上,也能讓那些「探索家」有一個渠道去進入地幔。

講到特色,這部電影的特色之一就是「玩梗」,把國內國外的梗都玩了一遍,可以說是很調皮了,生怕別人不知道他們在談搖滾(當然,外行人還真看不出這是在談搖滾)。

從劇情和主題的契合程度來看,可以理解為,故事裡的大吉他,一度是上一代國人的搖滾精神寄託,正如現在時代變了,大吉他最終還是倒下,而精神還流動在那一代人的血液裏,只要給他們一段前奏,他們就能聚起來,嗨起來。那麼問題來了,這講的是文化傳承,還是講的搖滾?如果把劇本換成縫紉機舞團,把搖滾換成舞蹈劇,在新時代文化審美潮流的衝擊下,老一輩藝術家流傳下來的藝術,在年輕人身上能否傳承下去,不也能拍成一個類似的電影?

這麼看來,這部電影最深刻的內涵在於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揚,不論它是不是搖滾,因此「文化」成了主體,「搖滾」成了客體。這也是為什麼這部電影的搖滾精神能且只能挖掘到地幔的層面,卻無法觸及深藏在內部的核心。最後萬人大合唱再暢快,再有情懷,散場以後大家還是各回各家,第二天還是一樣的柴米油鹽,受眾們的生活並沒有因為搖滾精神的存在與否產生深遠的影響。

真正的搖滾精神,不是僅僅停留在舞臺上,不因演出結束而人走茶涼,聰明的劇組,會從小人物的故事裡植入他想要表達的搖滾精神,而不是一上來就以樂隊作為起步,不搞出點音樂來不罷休,這樣的搖滾精神,還是無法貼近受眾的需求的,因為他們是搖滾,而我們不是,我們只能在遠處欣賞他們,奢求那麼一點可憐的互動。所以搖滾電影的最高境界,其內核在於讓受眾們感覺到,只要我有態度,我即是搖滾,不論我能不能用音樂去影響他人。

ps:推一部我個人認為挖掘到了「內核」的電影——《海瑟》 音樂甚至不是故事的主題,但這是一部貫徹了搖滾精神的電影。


比同時期的《鐵拳》好看多了,只可惜大鵬第一部導演的煎餅俠,很多粉絲都覺得上當了,第二部作品很多人就不買賬了,其實就內容而言,不失為一部佳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