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頭條回答問題邀請!不甚榮幸。其次更正編輯問題中的錯字,是「自盡」而非「白盡」。

下面回答問題:「屈原在汨羅江自盡說明了什麼問題?」吾以為有三。

第一,對楚國的前途極度悲觀失望,喪失了信心。屈原作為楚國王室的貴族士大夫,經歷和看到楚懷王的昏庸無能,使楚國在對抗秦國的進攻中接連失利,損兵折將,割地賠償。更悲哀的是對楚傾襄王治理下的楚國,在內憂外患中缺乏任何行之有效的應時措施,前(278年)秦軍大將白起攻佔楚國都城郢後,屈原此時已陷入極度苦悶,完全絕望之中,六十二歲的他對楚國前途一片黑暗,故於端午節(五月初五)這天,自投湖南汨羅江而死。

第二,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感嘆自己的才能和報負不能施展和實現,內心的焦慮不安時刻在刺激他,折磨他。對懷王的荒誕不經,反覆無常,可恨而又無可奈何。自己滿腹經綸,不能夠施展,奸佞小人的讒言,二次被流放,以及看到楚懷王的結局,使他在苦悶和失望中,內心時時刻刻在折磨自己。這些在他的《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文章中,到處顯現和流露。高潔無邪,憤世嫉俗的本質在痛苦反覆不斷折磨中,唯有一死是最好的解脫。

第三,預見楚國不久必亡,而不願看到自己熱愛的祖國受到秦國的吞併,他不願意看到這一天的來臨,所以選擇了投江自盡。公元前二二三年,秦將王剪、蒙武俘虜楚王負芻,楚國亡,秦設楚郡,距屈原投汨羅江後五十五年。

以上原因三,肯有不全,希諸君補充。


屈原為了楚國,為了楚懷王投江,為什麼端午節沒有變成情人節?其實,現在除了清明節,還有什麼節不是情人節。


屈原,湖北秭歸人,戰國時期楚國人,端午節就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的。屈原是難能可貴的治國良才,但時運不濟, 最後抱巨石自投汨羅江,要想知道他的自盡說明什麼,先要理清他自盡的原因。1,君王不思進取,沒能進一步變法強軍。楚富而秦強,富不敵強。楚國強盛之後,居安不思危。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全民皆兵,由西北弱國變為最強盛國家。

2,楚王昏庸無能,貪圖享樂。那時的楚國經過前幾代君王的打拚,領土面積空前遼闊 ,糧草充足,富甲一方,君王貪圖安樂。而北方秦國君王卻是雄心壯志,虎視南方。

3,屈原忠言逆耳,小人覲見讒言,楚王親小人而遠賢臣。屈原空有一身報復,無力報國。數次被貶,心灰意冷。

4,秦楚交戰,楚國賢臣不得重用,小人卻屢屢受以重任,致使楚國輸多勝少,楚王失去了屈原忠貞報國的心,屈原只能以死明志,喚醒楚王。

「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報國無門,自投汨羅江。說明了在當時那個時代,楚王的昏庸無能,朝中小人當道,忠臣被排擠。也從側面說明了屈原忠貞愛國,心懷天下,卻報國無門的深度絕望。

後來楚國國民,為了保護屈原屍體不被魚蟲破壞,往江里灑下粽子和食物餵魚……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愛國的政治家和詩人,漸漸發展成為了吃粽子,賽龍舟,也就是今天的端午節。


屈原在汨羅江自盡說明楚國已面臨即將亡國之危,秦國在張儀能言善辯下,一一破壞連衡,秦國強大的力量沒有可抵擋的國家,各國惶惶不安,自身難保,在危機關頭楚懷王決策失誤,誤聽張儀,與齊反目。亡國時刻不重興亡重秦空口許諾六百里城池,結果與齊斷交,達到秦目的,張儀反說六里地。屈原傷心國破家亡,秦國強大的鐵蹄踐踏楚國,一場戰爭廝殺難免,國被攻破,家園被毀,人民流離失守。一片狼藉,作為一名熱愛國家的人,屈原不忍目睹這種場面出現眼前又無力回天,痛苦無法言語,只以抱恨負死之心投江而亡。


陝西人不過端節,也不吃粽子。吃屈原饃。


屈原在汩羅江自盡了嗎,現在怎麼會懷疑屈原是不存在的呢,那個楚辭怎麼來的,什麼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生,唉,也不知當時的語文老師怎麼教我們了,他們得返工再學習,我們是不是該返校再學習,投汨羅江好象是報國無門,懷才不遇,悲憤自殺的了。


屈原投江是因為聽到楚國滅亡的消息,所以可以稱之為殉國!殉國者,歷來被奉為大忠大義之典範!屈原本是楚國貴族子弟,滿懷強國之夢,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但因為楚王昏庸,屈原鬱郁不得志,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被貶到邊遠之地。屈原不屈不撓,寫下離騷明志,希望有一天重返朝廷,實現強國之夢!秦滅楚的消息傳來,將屈原的夢想徹底打破,讓他萬念俱灰,徹底絕望而投江自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