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城GDP之和超全國1/4 中心城市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新浪房產01-15 07:52繼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後,2017年,廣州成為中國第四個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至此北上廣深這四大一線城市的經濟總量全部邁入「2萬億時代」。

繼上海、北京和深圳之後,2017年,廣州成為中國第四個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城市,至此北上廣深這四大一線城市的經濟總量全部邁入「2萬億時代」。

此外,隨著無錫和長沙的加入,GDP萬億俱樂部城市的數量已增至14個。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2017年,這14個城市的GDP之和將有望達到24萬億元,佔全國GDP比重約達28%。從這14城的區位來看,有13個分布在五大國家級城市群。 這同時顯示著一個信號,隨著我國人口大都市圈化,大城市、城市群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廣州GDP破2萬億

在日前召開的廣州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廣州市市長溫國輝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預計2017年廣州實現GDP為2.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以上。

根據此前廣州市社科院的報告,在經濟總量上,廣州可以進入全球城市前20的行列,全球經濟影響力相當於新加坡、以色列等世界中等發達國家。 廣州市發改委主任周建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7年,作為支柱產業的汽車製造業產值突破5000億元,居主要城市前列。服務業中的信息服務業增加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廣州第6個突破千億元的服務業行業。此外,2017年廣州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超過4000家。 而在補齊關鍵領域短板方面,廣州著力推進實施三大國際戰略樞紐、大交通綜合網路等重大戰略,提高城市承載力和全球資源配置能力。 不過,無論是從人均GDP還是發展質量方面,包括北上廣深在內的四大一線城市,與國際發達城市仍有差距。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與新加坡相比,廣州在收入的分配、社會公共服務等方面仍有差距。相比之下,廣州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心城市引領作用 在廣州突破2萬億元大關的同時,無錫和長沙也挺進了GDP萬億大關。2017年,這兩個城市分別實現GDP10500億元和10200億元,自此萬億俱樂部成員增至14個。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顯示,2017年這14個萬億GDP城市的GDP之和將有望達到24萬億元,佔全國GDP比重約達28%。 而從這14個萬億GDP的城市的區位來看,有13個城市分布在五大國家級城市群。其中位於長三角城市群的多達5個,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和長江中游各2個,不在這五大城市群的城市只有青島,位居第12位。

對此,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分析,大城市、大城市群集中了最重要的要素資源,比如成都、重慶、武漢等都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大區中心城市,在城市競爭的過程中,營商環境也不斷改善,大城市的極化效應不斷加強。大城市和城市群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國家統計局官網去年7月刊發分析文章指出,目前傳統的省域經濟和行政區經濟逐步向城市群經濟過渡,城市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2015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這三大城市群以5.2%的國土面積集聚了23%的人口,創造了39.4%的國內生產總值。 同時,東部地區的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中部地區的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西部地區的成渝城市群、關中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東北地區的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等都保持較快發展。 在這些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日益突出,大都市圈匯聚的人口越來越多。丁長發說,現階段我國大都市的帶動作用還是不夠,所以還需要在一線城市之外,打造一批國家中心城市,通過這些大城市帶動城市群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丁長發說,未來在人口大都市化的過程中,需要在城市群內部構建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體系,在大城市周圍打造一系列衛星城市


大城市的聚集效應只會越來越強
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出現要素集聚,而這種集聚又會進一步推動經濟發展,所以經濟發展不平衡肯定存在,而中國經濟發展過度集聚化,最終將因為城市的「擁擠效應」而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為將來中國經濟發展埋下隱患。
這個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二八定律。
國際化大都市逐漸成型,人越凝聚,生產力和科技水平越高!
我感覺有些地方gdp在作假,比如長沙,佛山東莞都沒有萬億,長沙何德何能?
實際可能更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