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 ,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指太陽到達黃經345°時,在新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

不少動物昆蟲自入冬以來,即會開始藏伏起來,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這時天氣轉暖,大地春雷,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漢景帝。(網上圖片)

該節氣在歷史上原本被稱為「啟蟄」,本意為蟄蟲開始活動。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事曆書《夏小正》便寫道:「正月啟蟄」。在現在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啓蟄」這個名稱。不過,到了西漢景帝時,因為避諱而將「啟」改為了當時發音不同但略近的「驚」字。正因為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

網上圖片

由於驚蟄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蛇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香港不少人在驚蟄會前往鵝頸橋打小人。(資料圖片)

在香港,位於銅鑼灣及灣仔之間的鵝頸橋橋底便成為了打小人的熱門聖地。每逢驚蟄,都有不少人前往當地的土地廟進行打小人活動,從前多為老人家,近年亦有不少年輕人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