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jpg

 

這部片融合了印度片慣有的繽紛色彩、歌舞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但有把握淺嚐即止的原則),但是又添加進西方以紐約大熔爐為場景襯托的多元融合、波折後的自省與自覺,是一部適合闔家觀賞的溫馨小品電影。不過,對於此部片是否有真正呈現女性自覺,筆者竊以以為,導演企圖心有餘,深度卻不足。但對於很多傳統女性在家庭中角色、衝突之寫實、自我被侵害又回歸自信的過程,則算是拿捏得宜。

00.jpg  

↑可愛小兒子,只有他不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傷害媽媽

首先,此部電影以一個看似家庭圓滿的家庭主婦為主角,是一個蠻棒的切入點。若熟知印度的階級差異、與上層階級極度崇尚英文的結構背景,則略可知主角為何因為無法順暢講出英文,會被丈夫無視、女兒輕視之一二。

但主角莎希,原本並無因無法講出順暢英文而感到自卑,相反地,她原本就有一定程度的女性自覺,她對於家裡的一切感到十分滿足,有一個自己引以為豪的小生意:圓仔糕餅,可以讓其跳脫家庭主婦角色的興趣與自我肯定。只是,這樣的興趣,做糕餅或美味料理手藝的天賦,牽連回家庭主婦角色,就被丈夫視做附屬應為的能力,傳統觀念的丈夫,甚至希望,她能夠只為他一人展現手藝,所幸,丈夫似乎只是嘴巴愛逞強,在重要時刻,並未真的多所阻攔,也鼓勵她到紐約,因而有後續的契機。

01.jpg  

↑非常寫實傳統看似不體貼的丈夫

英文也是,莎希認為以印度語跟老師溝通沒什麼不對,但結構環境讓菁英份子對於自已母語掌握有困難,但老師並沒有將英語溝通視作當然,反而因為自己印度語表達不佳有稍許不安的同時,正值青春期,以父親為模範的女兒,卻急到跳腳,其認為,自我菁英的形象地位,被凡事提及吃食、本土,不長進的母親給侵害。因此,不被尊重的莎希在一件一件的事情中,逐漸毀壞了完本完整的自我。

但隨著節情的進展,主婦莎希在原本的自我小滿足世界中,因緣際會被推到學習希望語言與接受文化衝擊最棒的環境「紐約」,雖然,等著她的,又是一個象徵傳統的印度婚禮。因此,雖然一開始她百般不願,在家人的支持之下,她還是隻身飛往紐約。電影對於一個惶惶不安、語言不通,文化更是差異的莎希首次搭機、搭地鐵、點餐等等的場景,情節描繪皆屬細膩,相信也會讓層有相關經驗的人感同身受。

莎希在連串刺激下,把握了短期進修的機會,想要藉由學英文,認識了大熔爐、種族地位皆不同的朋友,他們彼此教會了彼此很多東西,最終莎希也藉由自己的力量,博得家人原本就應有的「尊重」。不過,或許是怕再度被嘲笑,或怕最終的結局是失敗,莎希一直不願意告訴任何家人,這也造成家人的誤解與最終結局的高潮,所幸,她的演說溫暖真摯、觸動人心,讓結尾得以畫下一個看似不完滿,但是可以被接受的結局。

夫妻之道.jpg  

↑夫妻之道本就困難,若再因為傳統文化的箝制,溝通更少,長久累積起來,便是不妙。

回到一開始所說,為何此片呈顯印度、與印度傳統女性的自覺略顯不足?因為,這樣的自覺,卻還是要依靠美國、仰賴紐約。雖然搭機時巨星客串的乘客告訴海關,我們堅定的告訴美國,我們是來幫助你們、刺激你們的消費,我們應當要驕傲。但最終所有莎希的自省自覺,都還是依靠西方原本優勢,且斧鑿痕跡明顯,片中呈現的印度,也落於東方神祕主義的印象,隱惡揚善的企圖明顯,若與「貧民百萬富翁」相比,深度還是略顯不足。

且,或許是片商的種種考量,這部片的片名:救救菜英文,讓人有喜劇的錯覺與片中英文學習機構的置入性行銷(字幕上不斷跑出某知名的線上英文補習機構),雖然朗朗上口,還是讓這部片頓失味道,殊為可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