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的背後有一定的經濟原因,但是這種經濟原因只是在當時特定的國際關係思維下才成為了促發戰爭的因素。

一戰之前的主流國際關係思維還是弱肉強食,國際關係不是扁平的而是等級制的,從殖民帝國到中小國家,到半殖民國家地再到殖民地;經濟全球化只是表象,實質還是殖民帝國外殼下的經濟區域化。所以,新興的德國要求「陽光下的地盤」,表面上是爭奪殖民地,從經濟學意義上,則是要打破老大殖民帝國對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的壟斷。

所以,一戰的兩大陣營,協約國集團都是殖民帝國,如英國、法國、俄國;同盟國集團則都是沒有殖民地或者很少殖民地的國家,如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新興大國追求自由貿易時,面臨殖民帝國的制度性束縛,尋求以武力突破束縛乃至奪取老大帝國特權的一場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國際關係的主流思潮已經從弱肉強食+殖民主義,向民族國家轉型了。追求民族獨立已經成為各國的普遍追求。這個時候,殖民帝國的組織形式與全球經濟發展的需要,已經更加不適應了。特別是在1930年代經濟大危機爆發後,英國、美國、法國紛紛建立自己的關稅區,採取以鄰為壑的政策。這種老大帝國組織的關稅區,本質上還是殖民帝國體制的體現。而德國、日本、義大利這種殖民地較少的國家,面臨的經濟壓力尤其嚴重。

無論一戰還是二戰,都是殖民帝國體制滯後於全球化所代表的生產力發展所帶來的衝突,在政治和軍事上的體現。但是,德日意奧等突破舊制度束縛時,所採取的形式是戰爭,特別是針對弱小國家的戰爭。這種做法則照抄了殖民帝國的慣有伎倆,屬於以新惡和大惡制舊惡和小惡。而且新惡、大惡最終失敗,從而穩穩坐在了侵略者、非正義的「寶座」上。


作為上層建築範疇的政治,是經濟基礎決定的。戰爭是最高的政治形式,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兩次世界大戰的發生,都是當時「資本」和「實力」的對比發生了變化,是為重新瓜分世界而產生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和美國的發展超越了英國和法國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僅從工業增長速度上看:1870年至1913年,美國增長了8.1倍;德國增長了4.6倍;而法國只增長了1.9倍;英國增長了1.3倍。從各國工業生產在世界工業生產中的比重來看:美國由23%增長到了38%;德國由13%增長到了16%;英國則由32%下降到了14%;法國由10%下降到了6%。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德國成了歐州老大。

帝國主義間力量的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而佔有的殖民地卻和他們的力量極不相稱。英國占的最大,人口最多,俄國第二,法國第三。而德國則佔有英國的1/10,法國的1/3。這種狀況是後起的德國和其它資本主義國家不允許的。它們強烈地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然而,在世界土地和人口也瓜分完的情況下,也只能通過戰爭奪取。在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中,德國成了英,法,俄的勁敵。中東,拉丁美洲,海上都成了德英爭奪的地區。德國處處以進攻姿態,與老牌帝國主義英國展開了爭奪。德,英矛盾成了當時的主要矛盾,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一戰以德國失敗告終,法國,波蘭,丹麥,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不是割地就是獨立。德國原有的殖民地也被多國瓜分。軍事上被閹割。經濟上又賠款。這讓德國走上了一條艱難的道路。戰後的德國借了大量的美債。經過十年光景,生產才得已恢復,工業產量增長了一倍以上。然而,1929年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使德國又一次跌入谷底,這次危機給希特勒的上台提供了機會。使希特勒的對外政策用武力奪取「生存空間」的想法,得到了壟斷資本和大財團的擁護和喝采。為希特勒上台造成了機會,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埋下了禍根。


戰爭是政治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而經濟是基礎,政治是上層建築,所以,戰爭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經濟是沒有毛病的。兩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還是因為列強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

姍姍來遲的德意志,一亮相就讓歐洲大吃一驚,經濟產值超過法國不說,也步步緊逼,直追英國。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德國在科技研發上超過了英法的總和。科技的優勢讓德國經濟飛速發展,1913年,全面趕超英國。經濟上雖然全面超過了英法,但是殖民地數量上,卻明顯不如英法,顯然這是驕傲的的德意志人不能接受的,尤其是德國這個有著軍國主義傳統的帝國。英法是不可能主動讓出自己的地盤的,為了獲得更多的原料地和市場,通過戰爭是最簡單的方式。

但是開戰前能帶上幾個小弟還是盡量帶上。

奧匈帝國,雖然是個多民族國家,但是說話算話的還是德意志人,自然是最忠誠的小夥伴。義大利,國力不強但是胃口卻不小的大國。雖然兩次世界大戰都是豬隊友,但是畢竟也是一個攪局者。

土耳其,被俄羅斯欺負了百餘年,伺機報仇的國家,也追隨德國。

有人想改變秩序,有人就要維護秩序。英國是舊秩序的最大受益者,自然就是德國針對的第一對象。

法國,普法戰爭後就等待機會報仇雪恨,自然與英國站在一起。

俄羅斯,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和德奧在東歐與東南歐都有衝突。

總的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列強之間的一場群毆,沒有什麼正義和不正義的。戰後的巴黎和會和《凡爾賽條約》也都是分贓會議和條約。並且由於分贓不均勻產生了新的問題,使得下一場戰爭進入了倒計時。戰敗國被嚴重製裁,新興的國家革命運動被協約國粗暴干涉,義大利的要求別無視,日本的要求被滿足。一個野心沒有滿足於是與英法決裂自我滿足,一個野心被縱容再也收不住了。德國陸軍被大量裁撤,空軍被解散,海軍被強行自沉,割地賠款,激起嚴重的報復心態。儘管二戰因為戰爭不斷的擴大,演變為反法西斯性質的戰爭,但是不可否認相關國家還是很大程度上在為了瓜分勢力範圍而戰爭。戰爭還沒打完,大國們就拋開小國,商討戰後的世界秩序了,雖說雅爾塔會議談不上又一次慕尼黑會議,但是小國(弱國)的利益在會以上被大國們當成砝碼討價還價,也嚴重傷害了個別國家的情感和利益。

所以兩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還是列強之間為了瓜分利益而爆發的戰爭。

(相關圖片來源於網路,徽南城意頭條號,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看社會百態,聊地方發展,喜歡小編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與關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