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注的纔是晉圈!

點擊上方藍字 記得關注我們哦!

今天我們來說李陽冰,李陽冰(722——789年),字少溫,唐趙郡(今河北趙縣)人,據傳爲李白族叔,但年齡小於李白。他生於名門望族,“通世家業”,從小篤愛字學,古今通文。而且李陽冰在唐乾元年間,李陽冰任縉雲縣縣令,時逢大早,“冰躬禱於神,與神約日:五日不雨,將焚其廟”。爲了解除人民的疾苦,敢於與神明抗爭,可見李陽冰人品的可貴。唐德宗建中元年,李陽冰官仕集賢學士,後官至少監,故人又稱“李少監”。此時李陽冰年逾花甲,已無意仕途,傾心於書藝,其篆書藝術達到登峯造極之勢。

李陽冰年壽不高,但他留下不少篆書墨跡,流芳千古。他的篆體,如虎躍龍騰,勁利豪爽,風行雨集。《廣川書跋》言:“觀陽冰篆千字,得書法三昧,雖規合矩應,不遁方圓,至其神明合離,殆無蹊徑可蹈而循,固知與長史異者形跡之間也。書家以法相授,其律甚嚴,非心融神會,未嘗以付。始求於法,終不參流,動如羚羊掛角,更無形跡,逮及遊於法之外,斯可語成法矣。”

李陽冰傳世書跡有《縉雲城隍廟碑》《怡亭銘序》 《李氏遷先瑩碑》《李氏三垃記》《謙卦爻辭》《般若臺題名》《滑州新驛記》《琴銘》《聽鬆》等。下邊我們就來看他一下幾幅代表作品:首先《棲先瑩記》,唐大曆二年李陽冰書丹刻石,原石已失傳。宋姚宗尊重新刊刻,篆書,14行,每行26字,現藏西安碑林。此記全脫於秦小篆而來。其特點是曲直相宜,變化合度,佈局合理均勻,十分規範。特別是其形體所具有和諧整體美,通過柔婉的曲線與橫線、直線,構成種飛躍之態而呈現而典雅的藝術美。此記之點畫,“如古釵倚物,蟲蝕鳥步,鐵石陷壁,龍蛇駭解,鱗甲活動,瘦細勁偉,飛動若神,其格駿,其力猛,猶李斯再世,爲後世學篆書者所宗法”。有人認爲,篆書最難研習,不懂得藏鋒逆人、筆筆中鋒、粗細圓稱、含蓄蘊藉、對稱均衡者,難得篆法之妙。宋陳梗《負喧野錄·筆法總論》言:“小篆自李斯之後,唯陽冰獨擅其妙。嘗見真跡,其字畫起止處皆微露鋒鍔。映日觀之,中心-縷之墨倍濃。蓋其用筆有力,且直下不欹,故鋒常在畫中。”

在《三墳記》也是唐大曆二年刻,早已失傳,宋時重刻,分兩面,中間已斷裂現藏西安碑林。此記立於李曜卿兄弟三人喜道,少弟季卿撰表,宗人李陽冰以玉筋篆書丹,票光刻石。此碑爲李陽冰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當時,唐代也偶有人習寫篆體,但因爲根基不深,不得精髓,故成爲軟骨怪生的“變篆”,直到李陽冰才校正篆學之道。竇泉《述書賦》言:“ 初師李斯《繹山碑》,後見仲尼《吳季札墓誌》,便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行雨集,文字之本,悉在心胸,識者謂之倉頡後身。”

李陽冰在《三墳記》裏,用筆粗細均勻,穩健舒緩,結構均衡對稱,線條研麗遒勁,冷峻而靜穆,字字嚴整規範,不可隨意塗抹與挪動與秦篆筆法比較,此記圓弧筆畫明顯增多,將秦篆之上密下疏變爲上下均勻,瘦顧偉岸。覽此記,自見番情趣,若鬆間之明月,朗照頭頂;江上清風,徐徐涌人胸懷。清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言:“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爲第一手。今觀《三墳記》運筆命格,矩法森森,誠不易及。然予曾在陸探微所畫《金滕圖》後見陽冰手書,道勁中逸緻翩然,又非石刻所能及也。”

唐之篆書,李陽冰堪稱代表,而且他的篆書在當時的朝代是非常出名的,讓很多人紛紛模仿!最終讓更多人去學習他的篆書原因很簡單,就是他的篆書在那個時代表現的更成熟,更讓人去喜愛及接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所在的那個時代正是書法最鼎盛的時代!

圖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推薦閱讀

字不如意,可能章法出了問題:淺談書法的章法技巧

夫妻久別後,男人見到妻子最想做什麼?三個已婚男人實話實說

自從學會了紅糖餅的這做法,我家一星期一袋面,做早餐最棒,香甜

一個男人“瘋狂”的想你時,會跟你說什麼?別不知道

男性經常說以下3句話,深得女性喜歡,證明他很愛你,尤其第一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