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尚書 高宗肜日》說:「惟天監下民,典厥義」,即天子是上天任命,在人間「監下民」的代表,是一切世間法權的終極體現。而《詩經 商頌 長發》說:「帝命式於九圍」,即天子又是上天任命來為萬民做行為表率的榜樣。所以,「上不負天子」,代表的是:自己的行為沒有違逆世間的法權,也沒有虧負個人立身處世的原則。一句話:守住了法律和道德兩條底線。但這只是做人的本分,接著又來了個升華:

第二,「下不負所學」。《論語》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其實孔孟之道,說的就是取義成仁四個字而已。這就是陸贄之「所學」。也就是在守住法律、道德兩條「底線」的前提下,再努力沖兩個「上限」:盡仁義之道,體忠恕之德。

守住底線,沖了上限,巋然一身,立於天地之間,所以上可對天、對國家,下可對人對己。做到這一步,就是儒家的「士」和「君子」的理想化的狀態。

第三,「不恤其它」,也就是做人都做到這一步了,此處應該有掌聲,不應有遺憾了。又或者理解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縱然付出一切的代價,都是值得的了。


天子代表國家或君權神授。人在世上戴天履地只有順應天地才能得長生。順應天道做一個對國家有貢獻,能造福黎民百姓的人。才能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古往今來,凡人之所學無非天降聖人的教誨與德行。能做到這一切,並將其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就可以不恤其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