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冷戰的逐漸升溫,雙方都致力於首次進行核攻擊就可以消滅對方戰略目標。爲了更可能的將前進基地靠近對方領土,雙方都將北極作爲了目標。核武器的發展是北極成爲美蘇爭奪焦點的一個重要原因。爲了更迅速、更有力地打擊對手,美蘇雙方都非常重視戰略核導彈的開發。最初,由於火箭的射程比較短,發射基地必須儘可能靠近對方領土。而北極是美蘇之間距離最短的地區,因此雙方都迅速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場。很快,北極地區成爲全球洲際導彈最密集的地區。

二戰剛剛結束時,美國已經意識到,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北冰洋可能成爲美蘇爭奪的軍事要地。爲爭取戰略上的主動,美國開始調兵遣將,向北冰洋挺進。從1946年開始,美國的B-29轟炸機便在極地地區進行考察,每週2架次,考察內容包括地形、冰面特點、飛行員對北極氣候的適應能力等等,所獲數據均上報美國軍事部門決策層,爲美建立北極地區軍事基地提供依據。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空軍先後在北極浮冰層建立了5個浮冰考察站,其中相對有名的是Alpha 阿爾法站(1957年4月-1959年)、Bravo布拉沃站(1957-1961年) 和Charlie查理站(1959-1960年)。

美國人在北極地區活動的加劇引起了蘇聯的警覺,克里姆林宮最高決策層召開會議,決定對北冰洋情況(地形、氣候、海洋深度、冰塊漂流速度等)進行緊急研究,以確定是否可用於軍事目的。事實上早在20世紀30年代,蘇聯就開始了對於北極的開發探索,後來由於戰爭被迫中斷。

從北極出發-蘇聯北極機場的嘗試

準備出發的圖-4機組


1948年4月23日,一個由學者組成的蘇聯考察小組乘坐裏-2飛機在極地地區降落,建立了北極-2號考察站。之後,爲了考察站的建設,蘇聯動用了裏-2、C-47、PBY-6飛機來運送人員和物資,甚至繳獲的德國FW-200飛機也投入了使用。隨後,殲擊航空兵的拉-9與拉-11殲擊機也在冰層降落。最後,真正的主角-遠程航空兵的2架圖-4轟炸機也開始了北極冰上之行。當時的冰層厚度是1.2米,當着陸重量達到54噸的圖-4轟炸機在冰層上降落時,冰層周圍許多洞口都噴出湧水。這真是一個迷人的景象,不過實在太嚇人了!順便說一句,不久之後,北極-2號考察站跑道附近冰層慢慢分裂成幾個小浮冰層,影響了大型飛機的起降。

1950年,蘇聯軍方考慮準備在北極地區建立機場,以便可以起降米亞-4戰略轟炸機。計劃每個機場需要指揮部、修理機構、運輸分隊-裝備安-2、裏-2和伊爾-14運輸機以及直升飛機。之後,一系列機場開始在北極圈以外建立起來-在沃爾庫塔、諾裏爾斯克、季克西,在斯列德尼島,在格雷厄姆-貝爾島,在阿納德爾、切庫洛夫斯卡亞和奧蘭亞。

從北極出發-蘇聯北極機場的嘗試

在北極的圖-4轟炸機機組


1949年,兩名蘇聯傘兵在北極點祕密跳傘,這是世界上首次在極地跳傘的人員。兩人後來向蘇共中央提供了一份報告,詳細介紹了傘兵在空中是否可以發現冰面裂縫、如何安全着陸等等情況。1950年,極地探險人員已經獲取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並據此向蘇共中央政治局建議在極地地區建立長期考察站。中央根據這份報告,在極地地區先期建立了兩個考察站。所有這些都是祕密進行的。

1956年4月19日,蘇聯建立了北極-6號浮冰考察站,一直存在到1959年9月14日。應該說,考察站的建設充滿艱辛,長時間的極夜,最低溫度達到零下50度,冬天頻繁的暴風雪以及風速達到15-20米/秒。考察站的周圍被3個高20米的小丘包圍,冰層厚度6-13米。在夏天,冰的頂部層開始融化,水深達到2.5米。

1958年春天,近衛重型轟炸航空兵第52團受命派出5架圖-16A準備極地行動。4月24日,行動開始。3架圖-16A從季克西起飛,在北極6號考察站附近冰上跑道降落。之後,2架來自偵察航空兵第121團的2架圖-4P偵察機也順利降落。這次行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4月26日,機組準備返航。不料長機在剛剛起飛滑跑了500米後突然轉向離開了跑道,機輪隨後陷入一堆軟雪之中並倒在了停着的1架伊爾-14運輸機旁。

從北極出發-蘇聯北極機場的嘗試

圖-16轟炸機機羣

在蘇共中央檔案館有一份印有“絕密”字樣的文件,是1958年8月22日由蘇聯北極6號考察站發給中央書記處的。文件寫道:今年8月21日莫斯科時間6時40分,6號北極考察站上空出現了一架印有“MH-9-82”字樣的4馬達外國飛機,在考察站上空盤旋了一個小時。飛機在50~100米的高度曾先後16次從不同方向向我軍營及在其附近的圖-16型飛機、電臺、備用跑道等目標俯衝。機頭處有一用於拍照的小窗口,從中可以看到照相機鏡頭。7時40分,飛機向北方飛去。

美國及其盟國經常對蘇聯極地考察站進行監視,此事並不稀奇,但這次行動卻引起了俄高層領導人的格外重視,原因在於,北極-6號浮冰考察站涉及到俄羅斯在極地地區的一項重大軍事計劃,文件中提到的圖-16飛機、備用跑道、電臺等,均與俄建立極地機場的祕密計劃有關。

實際上,在北極蘇聯還分別在1957年損失了1架米亞-4和在1971年損失了1架3M轟炸機。根據統計,1962年,在北極共17個機組起降43次,在1971年12個機組起降38次,總飛行小時147小時。

從北極出發-蘇聯北極機場的嘗試

米亞-4轟炸機羣

20世紀50年代,蘇聯尚沒有掌握空中加油技術,戰略轟炸機的續航能力有限,無法到達美國本土。爲了解決這一問題,蘇聯準備在北冰洋地區建設一個戰略機場作爲中繼站,爲戰略轟炸機加油。經過考察,選中在6號極地考察站建設戰略機場。簡易機場峻工後試飛那天,一架圖-16型遠程戰略轟炸機幾乎迫降成功,但當飛機在滑行中馬上就要停在跑道上時,突然衝出跑道,在雪堆中熄了火。第一次試飛就這樣失敗了。

爲了增強遠程航空兵攻擊能力,蘇聯政府決定在北極地區建設機場,成爲遠程航空兵新的前進基地。不過這個並不容易,因爲要考慮冰層是否可以承受降落重量達到70-95噸的重型轟炸機,而更大的風險來自浮冰。當時的圖-16轟炸機就承擔了這一任務,不過期間也是出了不少事故。

1958年4月26日,1架圖-16轟炸機降落在了浮冰層,直接導致這架飛機無法返回基地。大概1年後的1959年4月16日,又1架圖-16轟炸機同時搭載了極地探險人員,在降落時又遇到了浮冰層。浮冰層使得勉強降落的飛機顯得搖搖欲墜,再加上狂風以及惡劣氣候,最終決定炸燬這架飛機,其餘人員由別的飛機接走。

蘇軍在北極的行動不久也讓西方發現。1958年9月,1架圖-16轟炸機被加拿大空軍的偵察機發現,隨後西方大肆報道蘇聯戰略轟炸機在北極地區的基地已經非常接近美洲大陸,嚴重威脅了美國和其盟國的安全。

後來,蘇聯軍方考慮到在極地建設機場安全係數較低,且受氣候條件限制較大,於是放棄了極地機場的計劃,並用洲際戰略導彈技術彌補了俄戰略飛機續航能力不足的缺陷。後來,他們又掌握了空中加油技術,極地機場建設就更沒有必要了。

從北極出發-蘇聯北極機場的嘗試

圖-16З加油機給圖-16P偵察機加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