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海軍建軍70週年紀念來臨之際,謹以此方式紀念人民海軍優秀的魚雷艇指揮員張逸民同志。

123B/K型魚雷艇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張逸民在123B型魚雷艇上開始其魚雷艇艇長生涯

該型艇西方統稱爲P-4型魚雷艇,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研發、裝備的高速魚雷艇,採用滑行艇型,鋁合金艇體,具體分爲安裝有平面搜索雷達的123K型,和無雷達的123Б型。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海軍第7艦隊進入臺灣海峽,中華人民共和國近海防禦形勢吃緊,爲了儘快加強人民解放軍海軍的戰鬥力量,開始向蘇聯購買包括魚雷快艇在內的海軍技術裝備,該型艇即在這一背景下購得。張逸民在123B型魚雷艇上開始其魚雷艇艇長生涯。

排 水 量:20.74噸(123Б),21噸(123K)

主 尺 度:19.5米×3.7米×1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M50柴油機,2400馬力

航 速:42節(最大)

續 航 力:400海里/13節

武 備: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2.7毫米雙聯裝機槍2座(123Б),450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4.5毫米雙聯裝機槍×1(123K)

1958年8月24日,東海艦隊魚雷艇快艇一大隊的“123K”和“123Б”魚雷艇“184”“175”“103”“180”“105”“178”在福建金門外海對臺灣地區海軍艦羣發起突擊,擊沉了LST“臺生”輪,擊傷“中海”艦。這是張逸民所參加的第一次戰鬥(作爲“184”艇艇長參戰),取得參與擊沉敵艦一艘,擊傷一艘的戰果。

1955年1月10日,張逸民指揮只有一條魚雷的“102”艇單艇獨雷在暗夜中攻擊了臺灣地區海軍“洞庭”(“靈江”)艦,將其擊沉,史稱“積穀山東北海戰”。

1958年9月1日,魚雷快艇一大隊所屬的“174”和“180”艇隨大隊主力在金門以南海域突擊了向金門島運送補給的臺灣地區海軍船隊,重創了“沱江”號炮艇(最終因傷勢過重報廢),但兩艇遭到“維源”艦的反擊炮火重創,最終雙雙戰沉。坐鎮“174”艇指揮的張逸民落水後集合倖存官兵躲過臺灣地區海軍軍艦的搜捕,最終結伴泅渡回基地,中途全部被炮艇救起,其事蹟成爲電影《海鷹》的故事原型。

6602型魚雷艇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張逸民在6602型艇上圓滿的給自己的魚雷艇生涯畫上句號

本型魚雷艇是中國根據和蘇聯簽訂的《六四協定》引進生產的蘇聯183K型魚雷艇,爲滑行艇型,木殼艇體,西方稱爲P-6型魚雷艇,由蘇聯提供全套設計資料和部分零件,並派出專家指導建造,中國代號“6602”型。1955年起分別由蕪湖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建造,總計約建成63艘。1965年11月14日,海軍東海艦隊魚雷快艇6支隊31大隊所屬的本型魚雷艇在福建崇武以東海面出擊,在張逸民的指揮下擊沉了臺灣地區海軍的“臨淮”號掃雷艦,取得了本型魚雷艇歷史上的重要戰績。

排 水 量:67.5噸

主 尺 度:25.05米×6.06米×1.37米(長、寬、吃水)

動 力:4座M50Ф1柴油機,4800馬力

航 速:43節

武 備: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蘇制2M3型25毫米雙聯裝機關炮2座。

張逸民同志魚雷艇指揮員生涯中總共參與擊沉臺灣地區海軍軍艦三艘:

“臺生”號運輸艦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張逸民的第一個集體戰果“臺生”艦

“臺生”艦屬美製“LST”型坦克登陸艦,二戰後作爲剩餘物資由中國民營的民生公司購買當做貨輪使用,改名“定遠”,1949年被裹挾到臺,改名“臺生”,五十年代中期被臺地區海軍強行徵用爲運輸艦使用,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前往金門爲守軍運送補給物資,1958年8月24日傍晚該艦停泊在料羅灣時受到東海艦隊魚雷艇快艇一大隊的“123K”和“123Б”魚雷艇“184”“175”“103”“180”“105”“178”發起的突擊,19時25分被命中兩條魚雷,當即爆炸沉沒。

排 水 量:4080噸(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00馬力

航 速:11節

“靈江”號巡邏艦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張逸民的第一個個人戰果“洞庭”/“靈江”艦

“靈江”艦原爲美製“PGM9”型摩托化巡邏炮艦“PGM13”號,1947年12月8日根據中美兩國在南京簽訂的軍艦轉讓協議在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被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洞庭”,1948年8月28日本艦被“永明”艦拖離蘇比克,9月5日抵達左營基地,1950年7月1日正式成軍,編入第二艦隊,派往浙江沿海執行騷擾任務,1954年更名“靈江”,編入大陳特種任務艦隊,在大陳島海域附近活動,1955年1月10日,該艦和“甌江”艦在一江山島海域巡邏時遭到解放軍東海艦隊魚雷艇快艇一大隊的攻擊,被張逸民指揮的只剩一條可用魚雷的“102”艇射出的這枚魚雷命中艦艏,後又被四艘炮艇的攻擊,於1月11日凌晨2時27分在格嶼東南4海里處沉沒,1955年12月6日除籍。

排 水 量:450噸(滿載)

主 尺 度:53米×7米×3.3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通用公司GM16-268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3600馬力

航 速:19節

續 航 力:3000海里/10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3型40毫米博福斯機關炮1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12.7毫米機槍4挺。

“臨淮”號掃雷艦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張逸民的最後一個戰果“永昌”/“臨淮”艦

“臨淮”艦原爲美製“AM”型掃雷艦“AM287”號,1947年12月8日根據中美兩國在南京簽訂的軍艦轉讓協議在菲律賓蘇比克海軍基地被移交給中國海軍,改名“永昌”,1948年6月30日被拖航到左營,1950年6月16日成軍,隸屬第三艦隊,一直在福建、浙江沿海活動,和解放軍艦艇多有交火,1955年改列巡防艦隊,1965年改名“浮圖”,但旋即又改名“臨淮”,11月13日夜該艦與“山海”艦在福建烏坵海域被解放軍東海艦隊魚雷快艇6支隊31大隊所屬的“6602”型(P6)魚雷艇攻擊,被“145”艇發射的一枚魚雷命中尾部,艦尾下沉、喪失動力,又被護衛艇第29大隊“588”、“589”兩艘“62”型護衛艇補充攻擊,最終沉沒於烏丘以南15.5海里處(本次海戰史稱“崇武以東海戰”),同行的同級艦“山海”號被重創後逃跑。

排 水 量:945噸

主 尺 度:56.24米×10.08米×2.74米(長、寬、吃水)

動 力:2座庫伯-貝西默GSB-8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10馬力

航 速:14.7節

續 航 力:3700海里/8節

武 備:美製MK-22型76毫米艦炮1門,MK-1型40毫米雙聯裝博福斯機關炮1座,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6門,反潛刺蝟炮1座,深彈發射炮2座,深彈投放軌2條。

重創一艘:

“中海”號坦克登陸艦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張逸民參與重創的“中海”艦

“中海”艦原爲美製“LST”型坦克登陸艦“LST-755”號,1944年5月20日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美洲橋樑公司開工,7月11日下水,7月26日竣工,1946年5月29日在青島被移交給中國海軍,1949年該艦負責撤運海軍軍官學校師生前往臺灣,1950年6月1日該艦定舷號201,編入登陸艦隊,1958年8月24日該艦在金門料羅灣錨地停泊時遇到解放軍魚雷艇隊突襲,艦尾被“105”和“108”艇命中1枚魚雷(總共發射4枚),當即被重創,但該艦的反擊火力也命中了撤退中的“175”艇,至該艇最終沉沒。

排 水 量:4080噸(滿載)

主 尺 度:99.97米×15.24米×4.2米(全長、最大寬、吃水)

動 力:2座GM12-567A型柴油機,雙軸推進,1700馬力

航 速:11節

武 備:40毫米博福斯MK-1 型雙聯裝機關炮2座,40毫米博福斯MK-3型機關炮4門,20毫米厄立肯機關炮12門。

附錄:“海鷹”"海鷹",你在哪裏__原海軍舟山基地政委張逸民魂歸大海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泰山,泰山,我是海鷹。”這是電影《海鷹》中的一句臺詞,曾在一代人中廣爲流傳,影響甚遠。《海鷹》的主人公原型就是有“海上爆破手”之稱的張逸民。

參加解放一江山島、“八·二四”海戰、崇武以東海戰等多次戰鬥,單艇獨雷擊沉國民黨海軍“洞庭”號炮艦,6次海戰擊沉3條軍艦、重創1條……張逸民立下了赫赫戰功。

2016年3月17日上午,一代“海鷹”張逸民在舟山醫院病逝,魂歸大海。他踐行了幾十年前的諾言:獻海島,埋舟山。

3月21日下午,張逸民的女兒張帆、兒子張玉森接受了採訪,向記者敘述一代海軍英雄的神勇故事。

遵循祖訓,投身革命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張逸民,1929年出生於哈爾濱市賓縣賓安鎮。因爲家裏從事皮貨生意,家境較爲富裕,所以身爲長子的張逸民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曾就讀於僞賓縣國民高等學校(現賓縣一中)。

上世紀四十年代初,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之際,內有國民黨一次次藉機挑起內戰,外有日軍侵華。正在讀書的張逸民決定放棄學業參軍。但這個“軍”不是當時勢力較爲強大的國軍,而是共產黨的部隊。

“這和我們家‘敬岳飛、不敬關羽’的祖訓有關。因爲岳飛打的是外族人,而關羽打的是自己人。”張帆說,她父親之所以會參加共產黨,主要原因是看不慣國民黨挑起內戰。

1945年,張逸民參加了縣委工作組,次年就讀於東北軍政大學。原本以爲畢業後能到前線抗敵,但是幾個月後,他無意中得知軍政大學主要培養翻譯員及前往蘇聯的留學生,毫不猶豫地放棄了學業,進入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他隨軍一路從黑龍江南下,先後參加了遼瀋、平津等戰役,直至解放海南。

張玉森曾聽父親說過,“海南島解放後,本來要一鼓作氣解放臺灣島,結果朝鮮戰爭爆發了。當時,美國總統公然宣佈第七艦隊進入臺灣,任務就是阻止解放軍解放臺灣。那時我剛剛20多歲,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心裏就想我要當海軍,要學會打仗這一套,到太平洋和美國人較量較量。”

懷着這個夢想,1950年,張逸民從陸軍轉到海軍。當時,學校給了他兩個方向:一是畢業後到護衛艦上,另一個是到魚雷快艇上。得知魚雷快艇是“哪裏有戰鬥就調往哪裏”時,張逸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魚雷快艇,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被編入東海艦隊,成爲人民海軍第一代魚雷快艇艇長。

單艇獨雷,擊沉“洞庭”號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說起“海鷹”張逸民,不得不提的是他單艇獨雷擊沉敵艦“洞庭”號(史稱“積穀山東北海戰”),創下世界海戰史上近戰夜戰紀錄的神勇之舉。

1955年1月10日,在大陳島海域,張逸民奉命與其他三艘魚雷快艇一起攻擊敵方驅逐艦“太湖”號。可因爲故障,張逸民所在的102艇只發射了一枚魚雷。回到指揮部後,經魚雷員檢查,發現一切正常,他提起的心總算放下了。

很快,張逸民迎來了第二次出擊的機會:國民黨“洞庭”號駛入大陳島海域。“只要是我這條魚雷還能用,就說明我張逸民還沒有倒下,我還有一戰的可能,就是死也要把敵人打掉。”

單艇獨雷想要擊沉敵艦,又是夜戰,難度極大。當時正值寒潮期,大陳海域風急浪大,甲板上結的冰就有5毫米厚。“我還特意圍了一個圍巾,當時還想圍巾能有點作用,別讓海水打到脖子影響戰鬥,結果沒起什麼作用,反而變成一個大冰疙瘩,掛在脖子前。”在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魚雷快艇艇長沉浮記》紀錄片中,張逸民回憶,102艇只剩下右雷,艇身向右傾斜近45°,且機器都是向右轉動,再加上敵人所處位置是東南方向,正對風浪,弄不好就要艇翻人亡。

怎麼辦?102艇艙麪人員集體商議,趁還沒有發現敵人的時候,大家都到艇的左邊保持平衡。於是5條大漢在左邊靠近發射管的位置一字排開,雖然不能完全讓艇身恢復原位,但也起了很大作用。

當晚,月光皎潔,張逸民很快發現了目標,而敵人並未察覺他們在靠近。張逸民使用的是前蘇聯製造的45-36k型魚雷,一般情況下,前蘇聯教官要求我軍必須在距離敵艦1500米的距離處發射魚雷。但事實上,爲了提高這唯一一枚魚雷的命中率,張逸民沉住氣,在距離敵艦200米時才命令發射。

很快,魚雷擊中敵艦並立刻爆炸。“首先是一道白光,之後變成了紅色,很快又升起了巨大的水柱,落下後緊接着一種發黑的紅色擴散開來。”張逸民在紀錄片中回憶,船上所有的玻璃都碎了,艙面上的5個人霎時失聰,機艙人員還大聲向他報告己方中彈。事實上,這是因爲102艇和“洞庭”號的距離過近,巨大的聲浪造成的錯覺。

這是在所有魚雷戰中交戰雙方距離最近的一次戰鬥。可以說,張逸民是冒着與敵艦同歸於盡的危險而發起的攻擊。102艇勝利返航後,專家告訴張逸民,再向前20米,他們絕無生還的可能。

寧可犧牲,不做俘虜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1958年,“八·二三金門炮擊戰”後,張逸民在金門海域率領魚雷快艇與國民黨軍艦連打了兩仗,第一仗打得非常漂亮,擊沉和重創了兩艘敵方大型坦克登陸艦“臺生”“中海”號,但第二仗打得較爲艱難。

當時,情況非常危急,子彈擦着張逸民的眉梢而過,他所在的指揮艇也被擊中,他與戰友相繼落水,在波濤中漂浮着。海水又鹹又冷,海浪極大,傷口火辣辣地疼,體能下降很快。還有海鷗襲擾,人在刺骨的海水中支撐不了多久。我軍與敵方都展開了搜救行動。如果被敵方率先找到,必將被用於攻心戰,對我軍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張逸民做好準備,一旦被敵人發現,寧可解開救生衣,打死兩個敵人後自殺,也絕不做俘虜。

這是一個拯救大兵的驚險故事。解放軍前線指揮所派出8架飛機掩護7艘護衛艦開展搜尋工作,同時動員沿海各縣400餘艘漁船進行搜尋。海軍東海艦隊副司令彭德清下令,花再大的代價,也要把張逸民救回來。

張逸民在海里漂浮許久,曾兩度遇上敵方炮艦,兩度與戰友一起脫下救生衣,幸而都只是虛驚一場。最後,不知道在海里呆了多久,我軍高速快艇終於成功救起了他們。那時候,張逸民的意識已經模糊,用他的話來形容就是“都沒有活着的感覺了”。

1959年,八一電影製片廠以張逸民爲原型,以積穀山東北海戰和“八·二四”海戰爲原型,拍攝了電影《海鷹》,塑造了“泰山,泰山,我是海鷹”的海軍英雄形象,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崇武以東海戰,受周恩來總理接見

孤膽英雄——張逸民同志的戰艇和他的戰果們

被敵艦擊中成了張逸民心頭的痛,他臥薪嚐膽七年之久,終於有了復仇的機會。

1965年11月13日,張逸民所在的東海魚雷快艇部隊忽然接到上級下達的作戰任務,傳達的敵情是國民黨有兩艘大型炮艦“永昌”號和“永泰”號,從澎湖列島馬公港離開碼頭,前往位於崇武北側的烏丘嶼補充給養並運送鋼材水泥。上級命令東海艦隊魚雷快艇第31大隊6艘魚雷快艇,與護衛艇第31大隊108噸級護衛艦2艘、75噸級4艘、護衛艇第29大隊的4艘護衛艇一舉將其擊沉。

接到作戰命令後,參戰部隊立即進行了戰鬥部署和戰鬥動員,張逸民爭取到了戰鬥主動權。隨即,6艘魚雷快艇穿過十八列島礁區隱蔽前行,並停在距敵50海里的地方,卡住烏丘嶼的入口處,等待進攻的機會。

大戰一觸即發,這時周恩來總理給部隊發來電報,要求發揮夜戰優勢,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力爭全殲來犯之敵。所有參戰人員受到極大鼓舞紛紛表示,將英勇作戰,絕不辜負總理的期望。

敵我雙方剛接近,六艘護衛艇上的炮火一起向敵艦猛烈開火,敵艦立即還擊。我方指揮艇的指揮塔被敵艦炮彈擊中,桅杆當場爆炸,護衛艇第31大隊多人犧牲,編隊指揮員魏垣武等人負傷昏迷。

雖然相距較遠,但張逸民仍敏銳地察覺到事情有變,趕緊下令加速鉗制敵人。魏垣武醒來後,發射信號彈命令魚雷快艇攻擊。張逸民隨即命令兩艇火速攻擊,但均未成功。

不久後,張逸民又與指揮部失去了聯繫。眼看敵艦就要進入烏丘嶼,張逸民一咬牙,命令剩下的四艇同時出擊,在敵艦“永昌”號兩側形成夾擊之勢,圍而攻之。但由於敵艦機動性極強,吃水淺,規避靈活,四艇耐心地與敵人周旋,在敵人鼻子底下三進三出,才最終佔領有利地形。雙方僵持40多分鐘後,敵艦終於露出破綻,張逸民抓住這難得的機會,一舉擊沉了“永昌”號。

此刻正是11月14日0:31,在崇武古鎮東南海域,我軍護衛艦與魚雷快艇成功伏擊了由臺灣駛向烏丘嶼的敵艦編隊,史稱“崇武以東海戰”。戰後,作戰人員受到周恩來總理和羅瑞卿總參謀長的親切接見,張逸民就海戰經過向總理作了彙報,總理頻頻點頭,連說“打得好”“打得好”!

崇武以東海戰後,蔣介石對反攻大陸逐漸死心,臺灣海峽從此沒有了戰事。

英雄魂歸大海,留下60萬字回憶錄

張逸民與舟山淵源頗深。

1969年1月,張逸民任海軍舟山基地政委,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與司令員李靜一起,把一個派性嚴重、問題很多的黨委領導班子整頓成了團結戰鬥的集體。當時,《解放軍報》在頭版以近整版的篇幅宣揚了他們的經驗,成爲全軍正軍級班子建設的一個優秀典型。

在部隊戰備建設中,張逸民常常下部隊到現場調查、解決問題。大到觀通站、岸炮陣地,小到燈塔甚至只有二、三個人的觀潮站,但凡有部隊駐守的海島,都留下了張逸民的足跡。“那時,我爸爸一年365天,有300天都在外面。不是忙着解決基層存在的用水、補給、看病、幹部生活困難等問題,就是組織捕撈隊實現創業創收。”張帆回憶。

1970年,海軍開始航空母艦籌建計劃,張逸民奉命在舟山尋找航空母艦停泊港。找到最佳航空母艦停泊港後,張逸民給海軍領導寫了一封信:“我還是希望回到海上去,如果海軍認爲我將來要當航空母艦艦長。合適的話,那我絕對願意去當海軍航空母艦艦長。”

然而,張逸民還是沒有等到大幹一場的日子。1987年,他以正師級幹部級別離休。出於對舟山的感情,他將晚年生活地點選擇在舟山,開始了長達14年的回憶錄創作歷程。“軍人吶,講究一個氣魄,不僅不怕死,不怕困難,還要有一種軍人的毅力,什麼困難都擋不住。現在不打仗了,仍然需要這種軍人的特殊品質。沒這個品質,有再好的槍,再好的炮,都不行。”張逸民希望通過自己的筆,記錄那段戰火紛飛的歲月,還原一些歷史真相,同時記錄晚年的研究成果,以期對國家、社會、子孫後代有所裨益。

2015年11月,回憶錄第10次修改稿完成,全書共60餘萬字,目前已進入最終校對階段。2015年12月3日,張逸民忽然說:“我感覺自己已經耗空了。”10多天後,這位海軍英雄就住進了舟山醫院,三個月後與世長辭。

張逸民在回憶錄後記中寫道:“我是懷揣着‘鐵軍夢’來到海軍的,這是我向先烈許下的大願。而今,我該怎樣向先烈們訴說呢?我不敢說我已完全兌現,但我可以無愧地說,我真的盡心盡力了。就因爲圓這個鐵軍夢,我該付出的並且能夠付出的,我義無反顧地全都付出了。也就是爲圓這個鐵軍夢,我該身先士卒當表率的地方,我都咬緊牙關奮勇爭先。我可以懷着一顆平靜而坦蕩的紅心……再次去拜謁人民英雄紀念碑了!”

這是張逸民對自己人生的總結,是向祖國、向黨所交的一份答卷。採訪中,女兒張帆含着淚告訴記者,希望父親能在另一個世界的海島上,駕着他心愛的魚雷快艇保家衛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