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是中国木偶艺术的主要流布地区之一。孝义木偶戏流传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孝义木偶以杖头木偶为主、特点是真人在下、木偶在上,真人通过插于木偶上头的一根木杖和两根操纵木偶手的细铁棒来操作整个木偶,将真的感情通过木偶传达给观众。

孝义木偶戏于宋代传入,属杖头木偶戏,制作精巧,形象生动,表演细腻,内容丰富。早先,木偶、皮影各成班社,孝义木偶戏用孝义秧歌干板腔调,以后用皮腔调,中路梆子兴起后采用中梆子腔调,即晋剧声腔。剧目也以移植晋剧剧目为主,如《三度梅》《忠报国》《明公断》《三击掌》《走山》《九件衣》《斩黄袍》等。

因上演木偶戏夜间照明设备差,无法演出,而皮影班社只能在夜间演出,白天只能坐等,于是木偶、皮影两班社逐渐联合演出,白天上演木偶戏,夜间上演皮影戏 两班社慢慢合二为一,成为一个班社,即灯影班。灯影班独具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出,被称为「七紧八慢九消停」。由于灯影班便于在山村乡里演出,每逢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大家都乐于请灯影班演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如今,孝义除有孝义市木偶艺术团之外,还有孝义木偶艺术展演团,必独村的武海棠演出团等。孝义市建立皮影木偶影视拍摄基地,这一举措也给孝义皮影木偶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它将会在木偶、皮影艺术发展史上谱写出新的篇章。


孝义木偶艺术始于汉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木偶艺术历经盛衰荣辱,其杖头木偶戏的一枝在孝河大地扎根繁衍,与当地地方特色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孝义木偶戏。

孝义木偶戏广泛的流传在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地方特色,它是用木头刻成各种人物、兽类等偶像,进行表演的一种戏剧艺术。

孝义木偶以杖头木偶为主,其特点是真人在下、木偶在上,真人通过插于木偶头上的一根木杖和两根操纵木偶的细铁棒来操作整个木偶。在演出现场,但见台上时而碎步轻移、彩扇翻飞、水袖轻扬,时而翻转腾挪、挥棒痛击、甩发转珠,好不热闹。

每逢良辰佳节、赶庙会、过生日、做满月,大家都乐意请曲艺班演戏助兴,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一种民间习俗。在民间的兴盛下,孝义木偶艺术发展迅速,民间艺人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木偶人脸谱,眼睛能转动,嘴巴能开合,表演传神,形象逼真,木偶戏班如春笋破土,竞相兴起,木偶艺人辈出。木偶戏也变的更加丰富多彩,造型更加优美,彩绘更加精致,神态更加生动。

孝义木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多年来,孝义木偶以其制作精美、操作传神逼真,表演手段独特而闻名国内外,素有「三晋奇葩」之美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