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Adriean Van de Veildeb筆下的風景畫
荷蘭Adriean Van de Veildeb筆下的風景畫

  92歲的英國高爾夫收藏協會終身會員和知名收藏家阿契。貝爾德 (Archie Baird) 說:“高爾夫是一個古老的遊戲,但高爾夫的起源眾說紛紜”。

  19世紀末期兩屆英國業餘公開賽冠軍、收藏家和著名作家霍瑞斯•哈欽森 (Horace Hutchinson)如此評論有關高爾夫發源的爭論:“文人們不斷地研究和撰寫有關高爾夫的發源史,但由於無法找到準確的史實,他們無一不最終否定自己的推測,他們好不容易找到一點有關高爾夫起源的線索之時,往往很快又墜入雲霧之中”。

  有關現代高爾夫運動的起源,歷史學家沒有爭議的是,高爾夫運動至少在數百年之前已經出現。但就高爾夫如何從從棍棒和球的遊戲,發展成現代的高爾夫運動,則莫衷一是。有人說高爾夫運動源自古羅馬,有人說源自法國、有人說源自荷蘭,也有人說源自中國。

  如果就拿棍子擊球這一娛樂活動而言,古羅馬時期曾經有一種流行的遊戲稱為帕格尼卡(Paganica),打球者使用一個彎頭球杆,擊打一隻直經15釐米左右的皮球,球用羽毛製或空氣填充。比賽時事先選定一棵樹或一塊岩石用作目標,可以一對一比賽,也可以進行隊際對抗賽,以最少杆數擊中目標為勝負。當羅馬帝國向北擴展之時,帕格尼卡傳到了北歐。

  英國哥斯贊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的遠東玻璃窗上,有一副彩色玻璃,上面有一位男士拿著一隻木杆,看上去是像高爾夫一樣在揮杆擊球。該玻璃的年代是1350年左右。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稱為坎布卡(Cambuca)的英國早期娛樂運動,和羅馬帝國時期的帕格尼卡相似,兩者都是用木杆側面擊球。帕格尼卡遊戲使用的球由皮革和羽毛製作,坎布卡的球用木頭製作。但也有研究者持不同意見,認為大教堂上的坎布卡遊戲實際上源於比利時北部的佛雷蒙(Fleming),又名為考爾(Chole) 。

哥斯贊特大教堂玻璃上的打球人
哥斯贊特大教堂玻璃上的打球人

  據文字記載,這種類似於曲棍球的考兒遊戲,於1353年出現在比利時的法蘭德斯(Flanders)和法國。考爾是佛雷蒙人遠古時期的遊戲,使用櫸木做的球,球杆為木製,但杆頭使用鍛造的鐵頭 。至今,比利時南部地區的人們依然在 打考爾,考爾有可能是高爾夫的遠祖,但是否是現代高爾夫的起源仍需進一步研究考證。考爾的玩法是分隊比賽,設定一個幾英里以外的目標,可以是一棵樹,一塊岩石,或任何選中的目標物。每個隊可以打三杆,然後對方打,對方可以將球往回打,或者有意打進障礙物。這種遊戲更接近於遠距離的槌球。

考兒球杆和球
考兒球杆和球

  

館藏考兒球杆
館藏考兒球杆

  羅伯特•布朗寧(Robert Browning)在1955年出版的《高爾夫歷史》一書中說,高爾夫可能源自凱爾特族人的一種棒球遊戲,凱爾特人喜歡在長途跋涉中用棍棒擊球進行比賽,在英國稱為坎布卡,興起與14世紀,球杆也是彎頭,使用充滿羽毛的皮製球。和帕格尼卡一樣,這一類的棍棒遊戲一般都是在草坪或冰上進行。

  中世紀的法國有一種遊戲叫柔德邁(Jeu de mail), 或木槌球,類似於現代室內檯球,但在空地上擊打,17世紀傳到英國後成為倫敦地區風行的遊戲運動。英國人將該遊戲稱為珀耳默(Paul Mall),在一個寬14英呎、長800碼 的大廳里打球。當今的倫敦購物中心(Mall of London)最早就是為打珀爾默建成。該遊戲的目標是用一個棰型木杆將一隻木球以最少的杆數打進大廳另一端的拱門內。

倫敦購物中心
倫敦購物中心

  中國的一些學者認為,捶丸是高爾夫的遠祖。作為中國古代球戲之一,捶丸源於公元960年的宋朝,大盛於金、元,書載於明(1100-1640)。有關捶丸的記載,最早見於元朝1282年一本專門論述捶丸的著作《丸經》。據《丸經》描述,這一遊戲最晚出現於1125年的北宋。一些學者認為,捶丸由唐朝馬球演變而來。體弱的宮女先發明了“步打球”,不需騎馬,如下圖仕女步打球所示。到了中唐,宮女們在草地上挖洞分隊比賽。到了宋代捶丸的發展更加完備,對捶丸活動的場地、設備、競賽方式與裁判規則等,都有詳細記載。根據地形選擇場地,作球穴。球用堅固的木料製成,棒用木竹合製,競賽時人數可3-10人,雙數可分成兩班比賽。中國一些學者認為,捶丸在元朝由中國傳到北歐,應該是高爾夫的遠祖。

明朝捶丸仕女圖
明朝捶丸仕女圖
明宣宗行樂圖
明宣宗行樂圖

  海內外更多的學者則傾向於認為,現代高爾夫運動源自荷蘭。荷蘭的考爾夫(Colf,Kolf)出現在13世紀末期,人們在陸地或冰上用棍棒(即Colf或Kolf之意),擊打一種皮製球。擊球的目的,是比賽誰先將球打到預先設定的目標,並非入洞。考爾夫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1296年,也常見於荷蘭早期風景畫。高爾夫傳承博物館收藏的一幅17世紀荷蘭早期繪畫複製品,題為“兒童打考爾夫”,畫中一個穿著盛裝的男孩,使用一根木杆,在準備擊打一隻木製的圓球。畫作家為17世紀著名荷蘭風景畫家奧爾波特•凱普(Albert Cuyp , 1620-1691)。

館藏兒童打考爾夫
館藏兒童打考爾夫

  收藏家貝爾德認為,來自荷蘭的僱傭兵或水手於1400-1500年間將考爾夫從荷蘭引入蘇格蘭。但是,蘇格蘭和荷蘭之間的通商和交往歷史悠久,考爾夫很可能從早期蘇格蘭的長鼻子球杆得到啟示。考爾夫運動最初是室外運動,後來變成室內運動。最早的考爾夫球杆使用榛木,杆頭用鉛抱住做成。大約十幾個這樣的鉛杆頭和一隻木製球在阿姆斯特丹建設地鐵時發現,遺址是16世紀(1565-1650)阿姆斯特丹市的垃圾場。

荷蘭考爾夫(Colf)杆頭
荷蘭考爾夫(Colf)杆頭

  最近在荷蘭海牙市東北部的大學城立頓市(Leiden)出土了一隻“蘇格蘭克里克”(Schotse Kliek),和蘇格蘭早期長鼻子球杆的結構極其相似,但杆身使用的是荷蘭產的木材。球杆的名稱Schotse即英文Scotch,證明其來自蘇格蘭,而Kliek應該是也是來源於英文Cleek(克里克)。克里克是早期用來發球的木杆或鐵杆,杆面弧度很小。木杆相當於現代的4號球道木,鐵杆杆頭窄長,看起來像推杆,相當於現代的1號或2號鐵杆,也稱為發球鐵杆。由於杆面弧度很小,克里克也用來作推杆(putting cleek)。本文開始的荷蘭風景畫中,打球者使用的很可能是一隻Schotse Kliek。圖中打球者穿著傳統的蘇格蘭格呢短裙,足以證明蘇格蘭和荷蘭之間在高爾夫運動方面的緊密關係和交往。

蘇格蘭克里克(Schotse Kliek)
蘇格蘭克里克(Schotse Kliek)

  雖然世界各地出現過許多各種各樣類似於高爾夫的棍棒和球的運動遊戲,但大多數學者和收藏家公認,現代高爾夫運動起源於蘇格蘭。筆者認為,現代高爾夫球運動的器具(球和球杆)的製作、演變和存留,林克斯球場,18洞比賽規則,高爾夫協會和球會的出現、組成和發展,著名的高爾夫球手、球具製造商、職業和業餘球手、球場設計師、球僮的出現,高爾夫球公開賽等等,都可以通過文字歷史和相關文物,毫無爭議地在蘇格蘭東部沿海城市找到它們的歷史淵源。(未完待續)

愛丁堡和東洛錫安區林克斯球場
愛丁堡和東洛錫安區林克斯球場

  邢文軍博士是高爾夫傳承博物館館長。邢文軍1967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現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198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新聞學碩士學位,1992年獲美國馬莎諸塞州州立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1995年創辦英文《中國汽車要聞》(China Business Update-Automotive) 和英文《中國汽車評論》 (China Automotive Review)。2013年,邢文軍先生收購了美國馬莎諸塞州春田城一位高爾夫收藏者的全部藏品,將大部分運回國內,2016年在山東威海市建立了中國第一傢俬人高爾夫博物館-高爾夫傳承博物館(www.golfheritagemuseum.com)。博物館的宗旨是弘揚高爾夫的歷史和文化。博物館免費對外預約開放。邢文軍是2016年成立的中華高爾夫收藏協會的發起人和第一任會長。作者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