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0 - 2018/10/26

解讀 | 正太叔

本報宗旨:

讓你感知正在發生的變化

提前佈局投資未來

本週一句話要聞

1、個人徵信服務即將放開:專家稱切忌意外失信;

2、納稅人5年內兩次提供虛假個稅專項扣除信息將被納入信用記錄;

3、個人信息將在稅務部門共享:中國將突破部門信息孤島;

4、法院提醒:虛擬貨幣投資交易不受法律保護;

5、中國城市競爭力最新排名:深圳超越上海成為榜首;

6、前三季度廣東GDP增長6.9%:出口增速扭負為正

7、統計局:9月份一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

8、2030年老齡人口或達1/4:應對老齡化需加強頂層設計;

9、民政部:全國93%養老機構可提供醫養結合服務;

10、為緩解日本勞動力不足、穩定退休金制度,日本擬將延遲退休至70歲;

11、外媒:全球房價泡沫指數香港排第一,平均攢46年薪水才能買套房;

12、港珠澳大橋24日正式開通。香港旅發局主席: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世界級旅遊區

13、我國黃金消費量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產量11年保持第一

14、2018年全球城市綜合實力榜:倫敦連續7年位居第一;

15、全球個人財富排名出爐:瑞士居榜首,百萬富翁達11%;

本週財經要聞解讀

《個稅抵扣規則出爐,減稅明顯》

10月20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出爐。徵求意見將有15天時間,再經過修改完善,提交國務院討論,於明年1月1日實施。

@正太叔

上週末,個稅專項附加扣除徵求意見稿出爐,增加了六項個稅抵扣,這次改革可以降低老百姓的稅收負擔,也就是說大家到手的錢比以前更多了。有點像上次我提到的香港居民扣稅法了,也就是說越來越人性化了。

比如1月1號之後,月收入10000以下的人可能不用交個人所得稅了,10000以上收入的人羣每個月也可以少交好幾百元的個稅了。

具體規則我跟你們解釋一下:

1、子女教育費每個家庭每個月有1000元的免應稅額,可一人全抵扣或者夫妻雙方各抵扣500.

2、參加學歷考證的這種每月有400元的免應稅額,職業證書考證的每月有300元的免應稅額。但參加興趣愛好班培訓的這種沒有免應稅額哦。

3、大病醫療費超出15000的,之後的60000之內的費用可以計入免應稅額。

4、首套房的貸款利息,每月可免應稅額1000元。

5、租房者,每月可免應稅額800-1200元(根據所在的城市劃分)。

6、贍養年齡在60歲的父母,每月有2000元免應稅額,夫妻雙方都各有2000額度。

為什麼說月收入10000以下的人有可能不用再交個稅了?

首先,文中一直提到的「免應稅額」的意思就跟「個稅扣除起徵點額度」是一樣的。

我們都知道,以前個稅扣除起徵點是3500,今年10月份提高到了5000。

意思就是以前3500以下收入的人不用扣稅,現在5000以下的人不用扣稅。

標準的應納稅所得額是這樣計算的: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徵點)-專項扣除(五險一金等)-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對於一個月收入1萬的人就是這樣計算的:10000-5000-1000(假設五險一金的錢),最後剩下的4000再按稅法等級去計算要交多少稅。

明年新的應納稅所得額是這樣計算的: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徵點)-專項扣除(五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免應稅額)-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

所以假如月收入1萬元的王二狗明年能向單位證明自己的孩子每個月教育費支出是1000元,房貸利息是1000元,贍養老人費用是每個月2000元的話,那麼,它就不用再交一分錢的稅收了。因為它的「免應稅額」有4000了。

所以10000-5000-五險一金-4000=0或者負數

明白了吧?這次新改革後基本上可以讓月收入1萬以下的人羣免交個稅,對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最受益。

接下來我們要準備的是住房貸款合同、還款記錄、孩子的學費支出證明等等材料,然後上交給你的公司,然後說出你的需求,財務就會幫你去辦理了。以後你每個月到手的工資又可以多幾百元了。

感謝CCTV,感謝國家。

順便問一下,明年每個月多出來的幾百塊錢你們準備拿來幹啥?

《2018年全球品牌價值排名》

Interbrand 2018年最佳全球品牌報告公佈,蘋果公司擊敗谷歌(1555億美元),亞馬遜(1007億美元),微軟(927億美元)和可口可樂(663億美元) ,排名前五位。

@正太叔

Interbrand這份榜單已經連續做了19年了,每年都會統計全球前100個品牌的排行變化,這份表單在英國甚至全球都非常受CEO的重視。

這份榜單似乎給我們的投資決策帶來了一些啟發:

看了歷年名單發現,蘋果這幾年表現非常強勁,屬於白馬中的白馬。而亞馬遜是這幾年來增長最快的公司。這兩家公司都在美股上市,是目前美股市值最高的也是唯二破萬億市值的公司。

看了歷年名單發現,這份榜單裡面的公司排名起伏都不是很大,可以理解成大公司品牌地位很難被撼動。投資它們公司的股票似乎蠻適合穩健投資者。

看了歷年名單發現,進入前100名的公司最多的是科技公司與汽車公司。

看了歷年名單發現,一半以上的公司都是美國公司,而且這些美國公司還是排名特別靠前。同時,榜單上的這些公司幾乎都在美股上市,也就是說只要你有美股帳戶都可以買到這裡面大部份公司的股票。

所以,未來科技股估計仍是引領世界商業或者仍是美國股市支柱版塊。全球100品牌的公司股票也比較適合不會選股的股民投資。

《韓國GDP增速跌至九年新低》

韓國三季度GDP同比增速從二季度的2.8%回落至2%,不僅低於預期的2.3%,也創下2009年來新低。當季建築投資更是出現1998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嚴重萎縮。

@正太叔

韓國GDP一直被視為全球經濟增長的先行指標,因為它是全球最早披露前一個月主要經濟數據的國家,主要出口汽車、手機、電腦等個人消費電子產品。

除了GDP回落,早在今年五月份,韓國出口就出現了兩年來的負增長,韓國出口的漲跌表明全球需求的強勁或疲軟,所以,意味著今年動蕩的全球經濟又加了一層陰霾。

目前這種不健康的趨勢預計會持續下去,至少目前來看是這樣!

最新ETF估值表

@正太叔

跌了好久的證券ETF本週累計漲幅15%。按紀律操作就行了。具體看下面A股分析部分。

本週全球主要股市表現

上週五 上證指數 2550.47

本週五 上證指數 2598.85

上週五 深證成指 7387.74

本週五 深證成指 7504.72

上週五 創業版指數 1249.89

本週五 創業版指數 1263.19

上週五 香港恒生指數 25561.40

本週五 香港恒生指數 24717.63

上週五 日經225 22532.08

本週五 日經225 21184.60

上週四 俄羅斯RTS指數 1134.16

本週四 俄羅斯RTS指數 1120.69

上週四 道瓊斯指數 25379.45

本週四 道瓊斯指數 24984.55

上週四 納斯達克 7485.14

本週四 納斯達克 7318.34

上週四 標普500指數 2768.78

本週四 標普500指數 2705.57

@正太叔

說說A股:

上週破凈股數量:444 ,破凈股比例:12.5%。

本週破凈股數量:406 ,破凈股比例:11.42%。

先來回顧一下本週大盤走勢:

週一暴漲,週二大跌,週三沖高回落,週四大幅低開高走最終微漲。週五高開低走回升。

本週最亮眼的板塊非券商板塊莫屬了。

我們長期定投的512880週一竟然漲停了,ETF漲停還是蠻少見的。

週二、週三、週三大盤綠油油的情況下,券商ETF竟然也是紅盤收場,不過週五終於扛不住大旗也綠油油了。本週最終漲幅+15%。

從今年下半年我就一直跟大家說A股進入低估區域,但還沒有到底。

這裡說的是「估值底」。

牛市什麼時候來可以參考三個底。

一是估值底,二是政策底,三是市場底。

我一直說的低估值,就是指快到「估值底」的意思。

至於「政策底」也逐步出現了。比如上週各省市政府開始救企業救槓桿,週五金融圈四大領導又出來喊話。所以週一股市受了刺激,集體暴漲。

至於「市場底」還沒有到,等大家都不談股票的時候就差不多到了。

所以,目前熊市週期是走完一大半了。

這周我很慶幸沒有操作,否則肯定被埋了,你看這一週的波動。

老老實實按紀律操作吧,不保證賺的最多,但是最終肯定比大部人賺的多。

A股老是像這周這樣多空對峙是不可能的,所以下週應該是重新選擇方向的時候了。

說說港股:

恒生指數目前平均市盈率10.43,處於低估區域,長期來看,投資價值漸顯。短期來看,還有風險。

也就是說:現在適合先開好港股帳戶、準備好錢,然後等待時機、隨時分批入場。

不過大家不用急,等它跌到09年初或者16年初的市盈率的時候再快步入場,但不一定有機會跌回那裡。

所以我個人其實之前就已經有佈局一點港股了,接下來如果港股繼續下跌的話,我會慢慢多換點港幣入場。

說說美股:

上上週的周報我們已經評測過美股了。當時的總結是「還沒有充分的證據支持牛市在10月初就結束,還需觀察年底前的三件事,年底之前變數很大。」

所以越是這樣,市場越亂,你們看雙倍恐慌指數,這半個月雖然漲漲跌跌,但是卻漲了150%以上了。

所以呢,我個人意見是,在還沒有確定牛市是不是真正結束、爭論還是很大的時候,持有雙倍恐慌指數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等市場穩定,走勢明朗之後再拋掉,到時候收益可能是A股一輪大牛市的總收益。

-END-

作者:正太叔,可能是金融投資界最能把每篇文章都寫成乾貨的自媒體人了,關注我不會讓你成為有錢人,但能讓你更有錢。公眾號:正太叔(zhengtaishu2016)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