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三篇古代記敘散文。《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和《鴻門宴》分別出自編年體史書《左傳》、國別體史書《戰國策》和紀傳體史書《史記》。

單元導語中提到,在認識文中人物的嘉言懿行[指有益言論,高尚的行為]基礎上,也可以借鑒文章的敘事藝術。文言敘事有一種簡潔之美,要抓取文中的關鍵詞語,概述文章的敘事脈絡。課後研討與練習要求學生為文章各部分擬寫小標題,可以用起來。

在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文章主要人物項羽的性格特點,理解劉及其陣營對項及其陣營的襯託效果。在分析項羽的性格特點時,找出其各階段行為的共同動因是難點——我們很容易從他各階段的行為中找出各種性格特點,卻很難找出這之中的共性。

文章的詳略處理也是很考究,對照高祖本紀的相關段落,會發現《鴻門宴》中略去的情節,在《高祖本紀》中都有很清楚的敘述,作者選材,應該是出於服務主人公人物性格的考量,從這個角度來看,項羽更應該是本文的主角了。

教學過程:

預習任務: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一

直接導入:這篇文章裏有八個人物,兩位主公、兩位謀臣、兩位武士、兩個叛徒。結合此前的預習,指出他們是誰,簡單交流,得出共識。

主公:項羽、劉邦;謀臣:范增、張良;

武士:項莊、樊噲;叛徒:項伯、曹無傷。

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注意研討與練習一,讓學生答案彼此碰撞。

明確:

·項羽起意 范增進說

·項伯救友 張良表忠

·二主會面 項莊舞劍

·樊噲直言 劉邦遁走

·張良留謝 范增盛怒

聚焦主人公,師發問:誰是這篇文章的主角?

明確:項羽,文章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情節起伏俱是由項羽的情態變化生髮而出。

師要求:標記文中有關項羽的描寫,嘗試分析項羽的性格。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從該段的內容看,項羽「大怒」並發出「為擊破沛公軍」的命令源於曹無傷的諫言。如果僅僅為了一句話,那項羽頗有些偏聽偏信的嫌疑了。近年的很多語文老師都強調僅從原文中產生解讀,但我認為只看這裡的話會使學生對項羽的人物形象產生認識的偏差。因此我預備讓學生參考一下《高祖本紀》中關於這段情節的記敘。

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諸將或言誅秦王。沛公曰:「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乃以秦王屬吏,遂西入鹹陽。欲止宮休舍,樊噲、張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巿。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乃使人與秦吏行縣鄉邑,告諭之。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沛公又讓不受,曰:「倉粟多,非乏,不欲費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或說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彊。今聞章邯降項羽,項羽乃號為雍王,王關中。今則來,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關,無內諸侯軍,稍徵關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計,從之。十一月中,項羽果率諸侯兵西,欲入關,關門閉。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關。十二月中,遂至戲。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聞項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欲以求封。亞父勸項羽擊沛公。

上述語段著重講述了兩個內容,一是劉邦入關後如何和百姓約法三章,還軍霸上,欲王關中的;二是項羽如何違背「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強闖函谷關,和劉邦對峙的。因此二者的矛盾其實甚至早在共同舉兵抗秦時就產生並積累了,曹無傷的進言不能算是兩陣營對峙的根本原因。縱觀整個事件,劉邦「王關中」的行為是符合二者先前的約定的,得知這件事的項羽為何會「大怒」呢?如果知曉劉邦有可能先於自己入主關中,為何項羽要在後文中認可雙方的約定呢?

參看《高祖本紀》中的敘述,關鍵在一個「定」字。「沛公已定關中」,項羽兵四十萬,沛公兵十萬。前者更是破釜沉舟,坑殺秦軍無數的猛將,在他的眼中是如何看待劉邦的呢?

明確:輕視。

項羽也許未曾想過自己會被劉邦佔了先機,底層出身的劉邦只是一個會被自己輕易「擊破」的靶子而已。從他盛怒之下說出的話即可知道,他對自己在軍事上碾壓劉邦的勢頭深信不疑,強秦已經轟然倒塌,項羽面對的不是和劉邦爭奪關中,而是天下。但在自己眼中這樣一個毫無競爭力的劉邦居然搶在之前破函谷關、平定關中,掀起秦地百姓「唯恐沛公不為秦王」的聲浪。范增也在一旁敲邊鼓,稱劉邦「志不在小」,項羽坐不住了。

輕視他人的人具備怎樣的性格特點呢?明確:驕傲。項羽骨子裡是一個很驕傲的人。

往下繼續看,有關項羽的描寫一共還有三處,一是項羽聽從了項伯的建議,許諾不殺劉邦後,在鴻門宴上出賣曹無傷,並無視范增的暗示;二是項羽和樊噲的互動;三是項羽對劉邦的遁走無動於衷。

項羽輕視劉邦,但在整個宴席過程中,他也遇到了一個令他十分賞識的人,這個人是?

明確:樊噲。樊噲違禮披甲執銳強闖營帳,項羽未處罰他,反而反覆賜酒肉,並為樊噲的大膽言論而「未有以應」。

追問:當場賢能之人眾多,為何賞識樊噲?

明確:樊噲勇猛、直率,和項羽有相似之處。他的勇猛甚至震懾了自以為天下無敵的項羽,令他「按劍而跽」,獲得項羽的欣賞。項羽雖秉持自己和劉邦爭奪天下的目的和劉邦對峙於關內,但他內心其實還具有最樸素的「言必有信」的價值觀,樊噲「欲誅有功之人」的言論擊中了項羽心中的軟肋。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項羽內心還具備較為保守的價值觀,一定程度上是一個高尚的人,同時,在全文中他也都較為直率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由此,我們得到了一個較為清晰的項羽性格形象。他驕傲、直率而高尚。是一個頗具個人魅力的人物。

然後拋出文中的下一個點:范增於文中的第一次進言只能算是推波助瀾,不能算是起決定性作用。第二次他反覆暗示項羽,遭到對方的無視。項羽卻聽從了叔父項伯的諫言,預備善待劉邦。項羽是一位唯親、偏聽的人嗎?

這裡不得不談一談項羽的出身

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羽家世代受封於楚國,他高貴的血統,是他驕傲的根基。因此比起平民出身的范增,項羽更加受到與自己身份相近的項伯的影響。因此他在面對劉邦這一問題時受到項伯和范增的影響,顯得較為拖延。

再談談本文的選材。

《高祖本紀》關於鴻門宴的記敘恰恰填補了本文中較為簡略的幾個地方。若將《高祖本紀》中相關的內容穿插到本文中,會使得本文內容更充實清楚。但司馬遷沒有選擇這樣去做。為何?

《史記》作為紀傳體史書,人物是其行文的核心,為能更好的塑造每個章節的和核心人物,必要將與其有關的事件組織到一起。本文及《高祖本紀》對兩人事蹟的切割應該是出於此考量。

唯一一點不明確的是項伯夜會張良的段落似乎放在《高祖本紀》中以表現張良的忠心也是可以的,是否因為本文主要從項羽陣營的視角展開,因此選擇將主動行動的項伯一段放在本文中。

最後談談本文刻畫情節、塑造人物的巧妙之處,即事件中的矛盾衝突足夠尖銳,這就使得文章內容讀起來吸引人。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即強調了兩軍實力懸殊,試想,如果劉邦和項羽實力旗鼓相當,鴻門宴一則無從發生,二則劉邦以兩者均勢為背景從新豐全身而退便沒有了緊張感。

在項羽無視范增暗示,局面陷入僵持的時候,作者又著重刻畫了項莊舞劍的情節,並以張良和樊噲的對話來指出情勢之危機,並順勢引出了樊噲入帳的內容,將雙方的衝突推向高潮。節奏緊湊,環環相扣。

矛盾的尖銳程度,或者說故事的精彩程度,往往和角色所遭到的壓力是成正相關的。劉邦在赴宴、身退的過程中面對楚軍、范增、項莊的接連威脅,張良的智慧和忠誠、樊噲的勇氣和直率、范增的躁進和偏狹,項羽的驕傲和延宕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高帝本紀》和《項羽本紀》中的劉邦和項羽不僅構成了巧妙的映襯。作者對對比映襯的運用在本文中更著眼在項伯和張良的互動中,兩人面對忠信這一人生命題時截然相反的選擇著實讓人唏噓不已。

次課時落實、固定本課文言字詞知識點。

推薦閱讀

《高祖本紀》

《袁盎晁錯列傳》

《魏公子列傳》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