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收入的三个阶段

来自专栏实战信贷经验分享6 人赞了文章

对企业的虚构收入是投资人(包括银行)最头痛的事之一,我们此前分享了验证核实的方法:三流合一,三电验证,逻辑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等等。其实,企业虚构收入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做法,「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方法应对不同的造假。每家企业与其他企业都有无数个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企业虚构收入的三个阶段。

初出茅庐级。霸王硬上弓,简单粗暴,直接记录销售台账,增加收入金额和笔数,至于原始单据、记录凭证、会计分录,没有。号称我们是家族企业,自己的生意不用记账,心里有数就可以了。这种低级的造假,调查起来相对简单,有时甚至不需要调查,只需通过常识判断。企业「估」著编,调查或审查人员就「估」著问:你的经营年限与销售收入、毛利率,资产积累至少应该有多少万元,可是这些钱呢?或者,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收入与耗材配比,收入与人员配比,怎么与行业平均数差距那么大呢?

小有成就级。这类企业有一定的财务核算记录,通过发出商品确认收入,结转成本费用,而实际情况是连商品出库都没有,只是在账面上做做手脚,销售完全是财务人员「做」出来的,通过查账,可能有完善的报表、总账、明细账,还有记账凭证,但是原始凭证不一定有,或不一定真实。你说要核对银行流水,他说货物在途还没有收到现金,只有增加的应收账款。对这类造假,如果是生产企业,很容易从水电气费上面发现端倪,如果是商贸或服务类企业,也不难通过原始凭证追踪找到破绽。当怀疑企业没有实际商品出库时,就重点针对出库单进行调查,看监控记录,审查出库单上的管库员放行签字,装车记录签字,运费对比,同时可以调查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分析应收账款占销售收入比率及变化,判断应收账款的真实性,确定销售收入的真实性。

(版权归作者米斯汤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知乎专栏《实战信贷经验分享》)

游刃有余级。规模较大的企业,金额较大的虚构收入,或面对一项重要的被收购项目或被投资业务,企业会动用较多的资源来全力配合,由专业的会计师、审计师、律师来操作,同时安排关联企业、上下游客户提供帮助。典型的做法是,真实地发出商品、确认收入、流水入账,报表、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银行流水、税费缴纳等一应俱全,而且全部能够相互印证。当你通过运费、出库单核实,甚至报表分析、行业比率分析、变动趋势分析时,他都能给你一个完美的答案,到这种境界,完全把假的做成真的了。

近期有一条新闻,说一位家长引导小朋友在旅游景区捡烟头,倡导环保意识,新闻播出以后有人说这是作秀,评论员说,即使是作秀,也是正能量,如果大家都去作秀,我们的景区环境也一定能够提升一个档次。

回到前面游刃有余级的案例,当企业虚构收入造假造到以假乱真时,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就是真的呢?

回答是否定的。企业通过关联企业交易,虚构收入,对当事企业来讲,美化了报表,改善了形象,但是与他交易的关联企业却是相反的业绩。更有甚者,通过多家关联企业虚假交易,通过真实的货物流转、单据流转、流水交易,很难看出这是一笔虚假的交易。不过,并不是没有办法对付,假的毕竟是假的,我们还有行业经验和逻辑分析这两样武器,分析交易价格、交易量、交易时间,与市场公允价格是不是有大的差别,分析交易对手采购商品的必要性,甚至可以要求提供关联企业的经营资料、基础资料,通过证据链发现造假信息。


推荐阅读:

银行流水会说话

真的假流水与假的真流水

为什么不当法定代表人

如何确定未上市企业的利润真实性?

怎样理解「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