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炮具有以下的特點:

1、良好的穿甲能力,這是反坦克炮必備的條件,只有擁有擊穿對方坦克裝甲的能力才能執行反坦克任務。為了提高提高穿甲能力就需要發射初速度更高的炮彈,所以反坦克炮都擁有很長的炮管以提高炮彈的出膛速度。

2、良好的隱蔽性,由於坦克擁有裝甲和火炮的雙重優勢,反坦克炮必須要擁有低矮的炮身以儘可能的利於隱蔽,提高自己的戰場生存力。同時實戰中很難保證能一擊命中並擊毀坦克,所以要儘可能的延遲被發現的時間,讓敵方坦克難以快速發現反坦克炮的陣地。

3、很好的射速,反坦克作戰說白了就是與對方坦克進行中、近距離的對射,所以也要具有像坦克炮那樣較快的射速,保證儘可能先於對方命中。同時由於坦克進攻大部分成集群進攻,很可能坦克的數量遠遠超過防守的反坦克炮數量,所以也需要反坦克儘可能提高射速,在有限的機會裡打出儘可能多的炮彈。要知道反坦克炮命中坦克並不能保證就能擊毀坦克,而坦克炮一旦打中反坦克炮這個單位便被摧毀了。

這些是反坦克炮最重要的特點,其他也有諸如在保證穿甲能力的同時儘可能的減重以適應不同的戰場環境;擁有良好的觀瞄系統等特點。其總體宗旨就是在儘可能保存自己生存的情況下成功的擊毀敵方坦克。


  反坦克炮,亦稱戰防炮,是以穿甲彈、破甲彈為主要發射彈藥,以坦克為主要打擊目標的直瞄火器,有時也可對敵工事掩體或堅固堡壘實施射擊。二戰及其以前,一直採用戰防炮這個名稱。比如,大名鼎鼎的PaK-35/36型戰防炮,曾經在中國人民的抗日戰場上屢建奇功,成為砸爛日軍坦克的「鐵拳」。1937年淞滬會戰,一門PaK戰防炮可以「單挑」七、八輛日軍坦克,使敵龜縮一團、不敢衝擊;1938年台兒庄戰役,PaK戰防炮一舉擊毀13輛日軍坦克,有效遏制了日軍的瘋狂進攻。

圖示:中國軍隊在台兒庄戰役中使用的PaK型37毫米戰防炮

  慕什塔戈認為,反坦克炮與其他火炮相比,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不同:

  一是射擊方式不同。反坦克炮通常採取直瞄射擊,類似於步槍「三點成一線」的射擊方式,炮手用火炮自帶的瞄準裝置直接瞄準目標,決定射擊諸元,觀察炸點,指揮射擊;其他火炮,例如加農炮、榴彈炮、火箭炮、迫擊炮等,通常採取間瞄射擊,由觀察所偵察目標,決定射擊諸元,並將諸元傳遞給火炮,爾後由炮手在火炮上裝定諸元,賦予火炮射向及射角,以便對不可通視的遠距離目標實施射擊。

圖示:德軍在二戰時期使用的自行反坦克炮——「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二是作戰對象不同。顧名思義,反坦克炮是坦克的「剋星」,以坦克為主要作戰對象,雖然偶爾也用來打碉堡,但這只不過是臨時性任務;其他火炮均不以坦克為主要作戰對象,要麼用來壓制敵炮兵,要麼用來殲滅敵有生力量,要麼用來打擊集群目標,總之,都不是專門用來對付坦克的武器。儘管在二戰北非戰場上,隆美爾曾用88毫米高射炮對付英軍坦克,且取得驕人戰績,但這也是隆美爾在缺少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打坦克畢竟不是高射炮的「主業」。

圖示:國產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

  三是身管種類不同。反坦克炮的身管,包括線膛和滑膛兩類。早期的戰防炮,均採用線膛炮的身管,實際上屬於加農炮的一種。20世紀中期以來,為提高炮口初速和射彈動能,發達國家軍隊開始換裝採用滑膛身管的反坦克炮,這樣一來,就可以使用威力更大的新型彈種——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從而顯著增大了破甲厚度;其他火炮的身管,通常只有線膛這一類,比如加農炮、榴彈炮、高射炮等,都屬於線膛炮,目的是增強炮彈的飛行穩定性,賦予彈丸更遠的射程。

圖示:美軍裝備的系列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反坦克炮在昔日戰場上曾經創造了多麼輝煌的戰績,終將被射程更遠、威力更大,且「發射後不用管」的反坦克導彈所取代。


△二戰時期的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是一種彈道低伸、主要用於毀傷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的火炮。此炮具有初速大、直射距離遠、射速快、近距離射擊精度高等特點,是重要的地面直瞄反坦克武器。其配用的彈種有破甲彈、穿甲彈和碎甲彈等。按機動方式分為牽引式和自行式反坦克炮。自行式除採用履帶式底盤外,目前研製中的型號大多採用輪式底盤,以減輕重量、便於機動和裝備輕型或快反部隊。

現代反坦克炮發射脫殼穿甲彈和空心裝葯破甲彈,穿甲厚度為300~340毫米,破甲厚度達500毫米。

由於反坦克導彈的大量裝備使用,反坦克炮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很大削弱。但鑒於反坦克炮在對付反應裝甲和複合裝甲上具有較好的穿甲效果,所以迄今仍不失為反坦克武器家族中的重要成員。

反坦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廣泛使用。蘇聯一直很重視發展和大量裝備反坦克炮。美國及大多數發達國家不再裝備反坦克炮。 目前外軍裝備的反坦克炮主要有85毫米、90毫米、100毫米、105毫米和125毫米幾種口徑。

△中國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

蘇聯125毫米滑膛反坦克炮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裝備部隊,採用T-72坦克的125毫米坦克炮,配用尾翼穩定式脫殼穿甲彈和破甲彈。穿甲彈的彈芯由鎢合金材料製成,長徑比為14:1,初速1800米/秒,直射距離2100米,在2000 米距離上的垂直穿甲厚度為300~340毫米。

為了提高首發命中概率和具備夜間作戰能力,現代反坦克炮還配有激光測距儀、計算機和微光夜視或紅外熱成像儀。


反坦克炮是加農炮的一種,也與高射炮同出一脈,都是直線射擊,同時都是對目標點射擊,不過高射炮是仰角射擊而反坦克炮式水平射擊。和榴彈炮相比,榴彈炮式拋物線遠程射擊,其最遠距離達到50公里(如果我國的203MM自行火炮),而反坦克炮最遠射程只有3000米。不過它的穿透力絕對強於任何一種火炮,其主要攻擊目標除了坦克和裝甲車輛外,還可以攻擊防禦工事。


二戰的反坦克炮,多為小口徑線膛炮,炮管的倍徑較高,彈道較平直,開火距離較近。一般部署於前線防禦工事內。反坦克炮在早期是靠動能穿透裝甲,普遍採用風帽被帽穿甲,脫殼穿甲等,之後發展出破甲彈,碎甲彈,等化學能彈,大大增加了穿甲性能。

而其它火炮,大部分的任務主要是殺傷軟目標,靠的是裝藥量,而不僅僅是炮彈的動能,除了常規的榴彈,榴散彈,也有混凝土爆破彈,但因為任務不同,彈藥差別很大,作戰方式也是千差萬別。

反坦克炮可以說是推著大炮拼刺刀,傷亡率是很高的。而其它的野戰炮多在戰場十幾至幾十公里外,相對安全些。

至於冷戰後的專業反坦克炮就基本絕跡了,得益於科技的進步,各種智能化,精確化的炮彈被研發出來,一炮多能成為共識,專業的反坦克炮更是沒有發展的必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