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聖歸來》,到《白蛇:緣起》,再到《哪吒之魔童降臨》《姜子牙》《西遊記之再世妖王》《新封神之哪吒重生》,我在看到這些作品後產生了這個疑問。


我挺喜歡中國風題材的,尤其是武俠、玄幻這種,我不知道題主口中的「消費」是什麼意思,但我們中國有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不去挖掘反而四處鸚鵡學舌、亦步亦趨總感覺哪裡不對吧。

目前來說,《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風語咒》《白蛇:緣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幾部都不錯,分別與《西遊記》《逍遙遊》、「四凶」、《白蛇傳》《封神演義》等息息相關。

其實我覺得,以後還可以發掘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比如《山海經》《八仙全傳》《搜神記》《聊齋志異》等等,以及上述作品中還有很多故事值得繼續發掘、創新。

當然,還可以像《霹靂布袋戲》《金光布袋戲》《秦時明月》《天行九歌》等作品那樣,結合對諸子百家和儒道佛的理解,進行進一步的創新。總之我很期待這樣的國漫,加油!


我覺得看題主怎麼理解了,我就認為這是中國動漫揚長避短的方式,是中國風格,再說美國早期不就是拍白雪公主,小馬王之類的發家的嗎?

莫非讓中國去學漫威燒錢還是不三不四?然後繼續被吐槽中國大片不行?

還是去學日本拍那種純愛被各種吐槽?嬌柔做作太假?

這是中國自己的道路,如果說美國動畫風格是善惡二元對立,魔法奇蹟,日本是漫畫——動畫——周邊的運營模式,那麼中國就是類似於歐美藝術動畫的生產模式——小公司製作,商藝兩開花(手動滑稽),匠人工藝。再加上中國動畫的風格——寫意

動作的寫意,情節的寫意——參照北京電影學院動畫概論一書。

最後我的結論是:題主應該覺得肯定,因為中國動畫找到並且一直按自己的路子來走。

兄弟想想,我們文化深,不賣賣什麼,美國有錢,不砸砸什麼?

皆是揚長避短!不做傻瓜


是的,但是不能入寶山而空手歸


不是,我就問一句,不然呢?不然拍啥?

建國後不許成精啊。

那就得看古籍,看裡面有啥好玩的有趣的。

山海經有《非人哉》

先秦《秦時明月》《天行九歌》

《三國》有。

唐末《畫江湖不良人》

明《少年錦衣衛》

清朝蠻多的。

民國也有《中國唱詩班》。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貫穿中國古代史。

《那年那兔那些事》承包中國近代史。

對吧。這麼一看,其實留給電影的空間比較小,它只能選一個小主題,然後。。。

如果電影拍《窅娘》之類偏一些的人物,大眾又覺得不熟悉,不買票。

so。消費神話也無妨,神話挺有趣的。

我們中國人該了解自己的傳奇故事,該知道中國有三足金烏,好比西方的阿波羅。知道中國有共工,相當于波塞冬。知道中國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相當於普羅米修斯。。。


巧了,最近剛看了一本書,裡面有一段話,或者能是回答這個問題的參考——

「神話蘊含了文明共通的理想和嚮往,而藝術家依循這些熟知的故事創作,成為在縮短已知和未知之間距離的精神探索者。這些風格化的傳統與原型故事,鼓勵觀眾參與有關當代的基本信念、恐懼和焦慮的儀式。」

——摘自《認識電影》

這段話,可能是我能想到的,關於一系列中國神話宇宙動畫電影的,最好註腳。從《大聖歸來》中,褪去「齊天大聖」光環,被束縛被壓抑,卻因為守護而重新「融石為甲,揮焰成袍」的孫大聖;到《哪吒之魔童降世》里,不再是靈珠子轉世,與父親劍拔弩張,而成為背負沉重命運成見與枷鎖,卻在父母的愛與感化下,化魔為仙,高喊「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哪吒;再有《姜子牙》里,那個被貶下凡,失去法力,面臨信仰崩塌與重構「中年危機」,痛定思痛後,重拾信心,「用你自己的方式,成為一個真正的神」,篤定「是神,是妖,是人,不可欺,不可操控,不可不救」的太公姜子牙。每一個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神與英雄,卻承載當代的解讀與重塑。

「當運用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形態來創作時,創作者可抓住其主要特色,然後在類型的傳統和個人的創新間,耳熟能詳和原創思維間,一般和特定間,創造無比的張力」(摘自《認識電影》),這張力,是改編的魅力,也是電影的樂趣與感動之一。也是一代一代的人,熱衷於在神話當中找尋題材,開發故事的原因。

除此之外,請不要忘記,中國的動漫仍然在一個從低谷慢慢回升,並穩步向前的階段當中,每年所擁有的票房體量都十分有限,且波動很大(要麼就虧死,要麼突然出了個爆款),發展地很不均衡。這時候運用我們所熟悉的神話體系來講故事,可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確實是一種討巧的方式,也是商業市場的必然選擇。迴避風險,確保收益,才可能良性發展,僅拼熱情,不講商業,最後大家都會餓死。尊重市場,尊重規矩,尊重創作。雖然原創不易,但也並不意味著優質的翻拍和改編就很簡單,所謂「英雄不問出處」,原創與翻拍改編之間不存在鄙視鏈,形式沒有高低,但內容和質量卻有好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