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有個叫劉文舉的將軍,性好古玩。他的藏寶閣中有件玉薰爐尤爲珍貴,可謂鎮閣之寶。

有一天,家人稟報:徐大人派人前來拜訪。那徐大人本是劉文舉同窗,功成後在外地爲官,難得一見。劉文舉立即請進。那人自稱沈念庵,是徐大人的幕賓,受東主所託,給劉文舉送禮。劉文舉一看禮物,是件青銅燭臺,式樣古樸,形制完全符合先秦,大爲高興,忙把燭臺送進了藏寶閣。

就在沈念庵走後的沒幾天,藏寶閣中出現怪事,一到三更半夜,就彷彿有人在低聲嗚咽,聲音非常悽楚,把劉府家人嚇得膽戰心驚。劉文舉是殺過人的,自然不怕,心想難道是什麼冤鬼作祟麼?就拿出在軍中時的佩刀說:“掛到藏寶閣裏,看哪個野鬼敢挑事。”

沒想到拿刀鎮着也沒用,怪聲還是會在半夜三更出現,下人中便有了流言,說肯定是那些古玩血腥氣太重,所以冤魂不散。這樣越傳越真,家人都不敢靠近藏寶閣了。

劉文舉正覺蹊蹺,家人來報,說外面來了個老道,一看就說這宅子不乾淨,要求見老爺。劉文舉心想請個老道來看看也好,便同意了。

深譚爐影:巧設連環計,妙盜玉薰爐(源於民間傳奇)


老道六十開外,仙風道骨,一見劉文舉,便作揖說:“大人,貧道見寶宅有積鬱之氣衝出,不知可有什麼沾過血腥之物?”

劉文舉的古董要說沾血,又有哪件不沾?他點點頭,便帶了老道來到藏寶閣中,老道看了一圈,嘆道:“原來如此。”

劉文舉問是怎麼回事,老道指着那玉薰爐道:“便是這東西作祟。玉本來就是靈物,一旦沾過人血,魂魄得玉精滋養,就久久不散。這件薰爐年代久遠,新鬼舊鬼積聚已多,若不能及早破解,只怕府上要不安。”劉文舉聽了嚇了一跳,問道:“那要怎麼破解?”老道說:“這些冤魂都是因火喪身,必須以深潭水浸洗,再施法禳解。”

這玉薰爐是劉文舉隨軍攻破天京所得,當時諸將全都參與搶掠,事後因怕朝廷怪罪,他們乾脆一把火燒掉了搶掠痕跡,來個死無對證,因此老道這話倒是絲絲入扣。

於是,劉文舉同意老道設壇作法。老道先在門前紮了個草堂,再讓人將玉薰爐擡到裏面,用黃布整個包住,畫符禹步鬧了三天,又端了出來,讓人擡到山中一座古潭邊。老道說:“大人,現在可以沉入潭水之中。冤魂鬱結,不易禳解,定要沉滿七日方可。”

劉文舉擔心東西被調包,就問:“道長,能開包袱看一下嗎?”老道一口答應,劉文舉解開黃布細細看了看,見裏面正是那件玉薰爐,玉質通透,這才放了心。

玉薰爐放在一個鐵籠中,被拴上鐵鏈沉入潭中。潭並不大,劉宅家丁衆多,這七天裏時時都有人守着,真連只蒼蠅都飛不進來。

七天一過,劉文舉馬上讓人撈起鐵籠,沒想到一撈起來,裏面竟然空空如也。他大吃一驚,這鐵籠是用銅鎖鎖着,鑰匙只有一把,而且網格極密,連隻手都伸不進去,玉薰爐怎麼會不翼而飛?

老道見此情形也是一怔,嘆道:“劉公,原來怨鬱之氣如此之重,竟連美玉都被化盡,貧道實在有愧。”說罷連謝禮都不要,就要告辭。

劉文舉心想:說不定潭中另有暗道,老道買通了水性極高之人在潭底將薰爐偷走了。他叫住老道,讓人把這潭都抽乾了看看。潭不大,可一抽乾水,才發現魚有不少,可潭底盡是山石,硬得跟鐵一樣,哪有什麼暗道?到了這時,劉文舉也死了心,只得把老道放了。

接下來幾日,藏寶閣倒是安靜了,再沒出過怪聲。劉文舉心想家裏乾淨就好,就當破財消災。

這一天,劉文舉得知一個新來的傭人突然失蹤了,可查查也沒少什麼東西,不算捲逃,就擺擺手說:“算了,他要走就走吧。”

正在這時,有人稟報,說老爺故友徐大人遷官至此,前來探望。劉文舉忙出去迎接,兩人一聊上,劉文舉便謝過他的贈禮之誼,徐大人一聽很是詫異,說自己從沒讓人送東西來,更沒有一個叫沈念庵的幕賓。再說到後面發生的事,徐大人叫道:“劉兄,你定是上當了!”

徐大人推測失蹤的下人與之有關,馬上派手下快馬追緝,果然天還沒黑,就抓到了。再順藤摸瓜,兩天後就抓到了兩個同夥,正是那老道和沈念庵,一搜之下,玉薰爐也還沒脫手,果然就在他們身邊。

劉文舉大爲驚奇,問徐大人到底如何看破的,徐大人嘆道:“我早就聽說過有一夥人,精擅製作贗品騙人,聽你說了這事,猜想多半是他們。”

徐大人沒有猜錯,這夥人聽說鼎鼎大名的玉薰爐落到劉文舉手上,就佈下了一個圈套:下人賣身投靠是第一步,沈念庵送燭臺則是第二步。那燭臺中間其實是空的,裝有極薄的銅簧片,只要在附近撥動另一根一樣的簧片,燭臺感應後就能共振發聲,僞裝成鬼哭。老道則是最後一步,下水的其實是他們事先做好的贗品,真器早被帶走了。

至於這贗品爲何沉入水中會消失不見,那是因爲不論燭臺還是假薰爐,其實都是用米粉做的。米粉和上石粉,調好後再上色、晾乾後,質地堅硬,幾乎和玉質一模一樣。他們的手段極其高明,以至於劉文舉在潭邊檢查時,都沒看出破綻。而米粉在水中浸泡七天七夜後,早已散架,被潭中游魚吃光,這樣自然神不知鬼不覺。

劉文舉聽到這兒,才恍然大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