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昌順口述 胡厚春 整理

主人公小傳

肖昌順,新晃侗族自治縣晃州鎮石塢溪村人。1930 年 10 月生,1950年11月參軍。在志願軍四十七軍一四0師四一九團二營四連四排十三班,先後當步兵、炮兵、重機槍射手,副班長、班長。1951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歷經大小戰鬥幾十起,立集體功一次,停戰後,在朝鮮西海岸修反登陸戰備工事。1955年回國,1957年退伍復員,安排到新晃汞礦工作至退休。

抗美援朝的硝煙已散去約七十年,抗戰老兵也相繼仙遊,筆者此前與肖昌順久坐長談,要求其回憶當年戰事,以飽耳福。他說:“三年朝戰,有進攻戰、阻擊戰,伏擊戰等,大小戰鬥幾十起,不必一一道來,只講首中尾三仗及如何當兵入朝。”

一个老兵的朝战故事

肖昌順抗美援朝時畫像

帶頭參軍

我歲餘喪母,父親長年在船上打工,長期的獨立生活使我過早懂事知理。1950年秋後的一天,我聽到在新晃剿匪的解放軍動員參軍:“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戰火燒到鴨綠江邊,企圖以朝鮮爲跳板進攻中國。”激起我心中之怒火,便第一個報名參軍。接着當地有六名青年報名,他們分別是:張學林、郭木生、肖昌成、楊南生、張秀春、張成兵。

報名即行,我們幾百新兵走路到芷江新店坪,後到安江,又走幾天,到湘潭軍訓。軍訓內容:第一,刺殺格鬥;第二,各種槍支的使用。都從實戰出發而訓,軍訓中得知,47軍首任軍長樑興初,現任軍長曹裏懷,此軍能吃苦,工事修得好,善打阻擊,曾參加過“遼瀋戰役”的“黑山阻擊戰”。

軍訓半月,從湘潭上火車,坐了六個日夜到了鴨綠江邊宿營。因爲鴨綠江大橋被美國飛機炸斷了,晚上我軍用枕木架水中橋,橋面離水面尺餘。白天美國飛機來不易瞰見。第三個晚上,我部從水中橋過鴨綠江,踏上了朝鮮國土,夜行晝宿,逐漸看見房屋倒塌,彈坑遍地,知道已經進入戰場。

堅守二六六高地

這是入朝第一個戰場,二六六高地,此山海拔二百六十六米。新兵初上陣,有個適應過程,我由二排步兵很快變爲炮兵。其中原因是:白天走路打仗,辛苦疲勞,晚上站崗時打了瞌睡,排長查哨時發現,批評了我,把我退到連部,我知道錯了,低頭不語,連長孫貴,指導員蘭玉亭很好,不再批評我,把我分到炮排,即四排十三班。我暗自下了決心:一定要好好幹!

在戰場上,既要狠狠地打擊敵人,又要注意保存自己,還要儘快熟悉各種兵器。排裏有80和60迫擊炮。炮擊的水平,重在判斷距離的精準,我很快學會了目測距離:右手前伸,拇指蹺起,對着目標,三點一線,判斷距離,比較準確,我很快成爲炮手。

敵人對二六六高地,猛攻幾天,硬攻不下來,退了。我們被友軍換防,下去修整,上級給我們炮排增添裝備 — —重機槍。

“誰會打重機槍?”班長問全班。

“報告班長,我會!”我自告奮勇地回答。

“你怎麼會的?”班長問道。

“在湘潭軍訓時學的。”我回答。

“你簡述使用方法。”班長說。

“兩手握槍把於胸前,眼睛目視前方,拇指按鈕擊發,可左右掃射,上下俯揚。”我回答。

“好了,從現在開始,你和我使用重機槍!”班長當即決定。班長是個大個子,東北人,現在記不起他的名字了。

馬良山阻擊戰

馬良山阻擊戰時間是 1951 年底,馬良山是朝鮮中部一帶羣山的主峯,是敵我雙方爭奪的焦點。先是朝鮮人民軍佔領,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白天猛攻,以死兩千人的代價佔得此山。我軍發揮夜戰優勢,攻下此山。

上級命令我連換防,阻擊敵人的猖狂進攻,堅決守住馬良山。天黑了,班長和我(下士副班長)扛着一挺重機槍,帶足子彈,登上馬良山一處陣地換防,迅速修整工事,防彈洞、交通溝等,其他同志在山腳挖了兩米深、兩米寬的防坦克溝。

天亮了,敵機飛臨馬良山上空投下炮彈,還有遠處敵炮打來,看山前平原,敵人近百輛坦克開來,車後是步兵,密炮掩護進攻。我和班長進洞避炮,靠着揹包躺在洞裏。

聽到敵炮延伸,知敵人臨陣,趕緊出洞,班長射擊,我裝填子彈,敵人一片片倒下,其餘掉頭逃跑,打退了敵人的一次衝鋒。接着敵人又打炮了,我們又重新避炮,敵人新一輪進攻又將開始。這種公式化的行動,一天發生很多輪。

有一次,敵人的排炮打來,我避炮稍慢,一發炮彈在我身後爆炸,我被炮彈擊倒,以爲犧牲了,過了片刻,感覺沒事,迅速爬起。班長驚訝地指着我的揹包,我脫下揹包看,揹包上一隻解放鞋底嵌着一塊拇指大小的彈片,我用勁摳出,鞋底通了好大個洞,不能穿了,但是它卻救了我的命。敵炮停了。敵人又開始了新一輪進攻。我衝出洞口,爭當射手,敵人紛紛倒下,我們又打退了敵人的進攻,馬良山雙方激戰兩月之久。

敵人一天打在馬良山的炮彈最多時萬餘發,地面的土翻犁近一米深,人在地面走,腳印尺餘深。敵人驚歎,他們裝備精良,炮彈充足,掌握着制空權、制海權,爲何奈何不了中國軍隊?我軍的裝備確實處於絕對劣勢,但是我們有頑強的戰鬥意志!靠夜戰,靠手中的鐵鍬、鋤頭,獲得地下優勢,抗擊着敵人地上的優勢。此戰結束,我經新任指導員楊光學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被提升爲上士班長,原來的班長另有重任。

兩山口伏擊戰

這是三年朝戰的最後一仗,時間是 1953 年中,地點朝韓交界處。朝鮮半島的地理特點是:東西窄,南北長,南方低而平,北方高而山,兩山口是兩山夾一路,兩山不大也不高。

據可靠情報,敵先頭部隊某日經過此地攻朝,上級命令我們炮排前往伏擊。天黑了,全排夜行到此山,排長井玉田交待:“全排散往兩山,各自僞裝好,無論如何不許動,聽到短促的喇叭聲出擊,聽到一長聲喇叭聲結束”。我帶一士兵伏於一個山頭。

天亮了,我扒開樹枝,掃視兩山未見一人。不一會兒,從韓國方向飛來兩架敵機,在我們上空盤旋,像老鷹俯瞰地面,突然,飛機向兩山掃射,我一陣驚詫,誰暴露了目標?但是我馬上意識到,這是敵人的火力偵察,敵機未見一點動靜就飛回去了。

過了約一刻鐘,南面走來兩百多聯合國軍,耀武揚威,走到兩山口,領頭的右手一揚,全體站立不動,他拿起望遠鏡,慢慢地看兩面山,未見異常,又要機槍手朝山上打一梭子,也未見動靜。便右手從上往前指,手語表示,前進!

待敵人全部進入兩山間,排長吹起短促喇叭,我們都去掉僞裝,槍炮聲如同爆豆子一樣響起,我持一挺重機槍控制對面的山腳,對面山的機槍又控制我的山腳,形成了交叉火力,紮緊了口袋,敵人四周尋找突圍處,都暴露在射程內,不到半個小時,槍聲漸停,排長吹一長聲喇叭,全排打掃戰場,只見幾名敵軍高舉雙手,低頭不動,其餘全部擊斃,無一漏網!我們押着幾名俘虜撤出戰鬥,上級給我們炮排記集體功。

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領教了中國軍隊的厲害,綜觀其他戰場,覺得中朝軍隊越戰越強,他們越戰越敗,士氣低落,無心戀戰,不顧南朝鮮李承晚地反對,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停戰協定》。

一个老兵的朝战故事

抗戰老兵肖昌順

戰後修好工事回國

停戰後,並非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時刻防備美國反悔,再起戰端。最擔心的是朝鮮海防薄弱,因此,我部奉命留在西海岸修戰備工事,歷時兩年。

工事修得很好:有明道暗道,明碉暗堡,有槍支彈藥庫、醫院、食堂、糧庫,地下通道,路路相通,還與山上的地道相連,可抗擊十萬美軍登陸。

1955 年回國,1957 年退伍復原,知道父親已經去世,心裏非常慚愧,沒想到入伍離家時,竟是永別!自古道:忠孝不能兩全,相信父親也會理解的。後來,我被安排到新晃汞礦工作至退休。

現在國家富強,政策又好,我感覺晚年很幸福。也感到當年的戰鬥生活光榮、值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