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沒學過繪畫的人畫得出藝術卻看不懂藝術,學過系統繪畫及進入學院的人畫不出藝術卻提高了審美看得懂藝術?


非也。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要闡述一個觀點,其實絕大多數人都是看不懂藝術的——不論是具象藝術還是抽象藝術,(我不是聳人聽聞),可能立馬會有人反對說: 抽象藝術不好說,但是我能看懂具象藝術!

而對此我要說的是:抽象藝術看不懂,具象藝術也同樣是看不懂的。因為對於絕大多數人,具象藝術也不過是能看懂「畫的是什麼」這種程度,倘若再讓他說出一二來,他就無從開口了。這不過是「看圖說話」,僅僅能說出畫面中的形象,對於畫的價值和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就無從知曉了。而要看懂藝術,偏偏就必須要知道它的藝術史的地位,也就是要結合時代。

以庫爾貝的《庫爾貝先生,您好》(Bonjour, Monsieur Courbet)為例,所有人當然看得出這是三個交談的人!但是僅此而已嗎?要知道,當時在學院中仍然盛行過去的觀念,認為高貴的畫必須表現高貴的人物,工人和農民僅僅適合給荷蘭名家傳統中的風俗畫場面題材。

而庫爾貝顯然開始了用另一種眼光,他想要畫出跟現實情況一樣的生活場面,他的「現實主義」就成為一場藝術革命的標誌。庫爾貝不想以任何人為師,僅僅以自然為師。他要的不是好看,而是真實。在這幅畫中,他畫的是他自己背著畫家的用具徒步走過鄉村,他的朋友兼顧主正在尊敬地向他打招呼。他把這幅畫題名為《庫爾貝先生,您好》(Bonjour, Monsieur Courbet)。

在習慣於學院派藝術代表作品的人看來,這幅畫必定顯得十分幼稚。這裡根本沒有優美的姿態,沒有流暢的線條,也沒有動人的色彩。在「體面的」藝術家及其捧場者看來,一個畫家把自己畫成不穿外衣的流浪漢模樣,這整個想法必然大逆不道。無論怎樣,庫爾貝就足希望給人這種印象。他想用他的畫去抗議當時公認的程式,「驚嚇有產階級」,打掉他們的得意感,表現出與熟練地處理傳統俗套之作相對立的、毫不妥協的藝術真誠所具有的重大意義。毫無疑問,庫爾貝的畫是真誠的。他在1854年寫的一封頗有特色的信中說道:「我希望永遠用我的藝術維持我的生計,一絲一毫也不偏離我的原則,一時一刻也不違背我的良心,一分一寸也不畫僅僅為了取悅於人、易於出售的東西。」庫爾貝有意拋棄容易取得的效果,決意把世界畫成他眼睛看見的樣子,這鼓勵著許多人去蔑視程式,只憑他們的藝術良心辦事。

同樣再舉一個例子,現代主義之父塞尚的靜物畫,可能有人會覺得這還不如考前班畫的靜物呢!這怎麼就大師了呢?

應當承認,塞尚有些畫並不這麼容易理解。像這樣一幅靜物畫,從插圖中看可能沒有多大成功的希望。如果我們把它跟17世紀荷蘭名家卡爾夫對類似題材的把握十足的畫法做一比較,它顯得多麼拙劣啊!水果盤畫得那麼笨拙,它的底座甚至還沒有放在當中。桌子不僅從左向右傾斜,看起來還彷彿向前傾斜。那位荷蘭名家在描繪柔軟蓬鬆的表皮時表現十分出色,而塞尚畫的則是色點的雜湊之物,使得餐巾看起來彷彿是用錫箔製成的。難怪塞尚的畫最初被嘲笑為可悲的胡塗亂抹。但是不難看出造成外觀笨拙的原因何在。塞尚已經不再把任何傳統畫法看成理所當然的畫法。他已經決心從塗抹開始,彷彿在他以前根本沒有繪畫這回事。那位荷蘭名家畫靜物畫是為了顯示他的驚人的藝術絕技;而塞尚選擇他的母題是研究他想解決的一些特殊問題。我們知道他沉迷於色彩跟造型的關係,像蘋果那樣具有鮮艷色彩的圓形實體就是探究這個問題的一個理想的母題。我們知道他對做出平衡的設計很感興趣,這就是他要把水果盤向左延伸去填補空白的原因所在。因為他想研究在相互關聯的情況下桌子上各個物體的形狀,所以他就把桌子向前傾斜,使它們都能被看到。這個例子大概能夠表明塞尚是怎樣成為「現代藝術」之父的。他力求獲得深度感但不犧牲色彩的鮮艷性,力求獲得有秩序的布局但不犧牲深度感,在他這一切奮鬥和探索之中,如果有必要的話,有一點他是準備犧牲的,亦即傳統的輪廓的「正確性」。他並不是一心要歪曲自然;但是,如果能夠幫助他達到嚮往的效果,他是不大在乎某個局部細節是否變形的。他對布魯內萊斯基發明的「直線透視」並不過分地重視,發現有礙他工作時,就把它拋開。當初發明那科學透視法畢竟是要幫助畫家製造空間的錯覺——像馬薩喬在聖瑪麗亞·諾韋拉教堂的濕壁畫中所畫的那樣。塞尚不是打算製造一種錯覺。他是想表現堅實感和深度感,而且他發現他放棄符合程式的素描法就能達到目的。他幾乎沒有意識到:這個無視「正確素描」的實例竟會引起藝術中的山崩地裂。

所以,任何稱之為大師的藝術家一定都有其時代背景,看懂藝術要明白畫布背後的故事,而不是單單看到畫布表面的技法。具象藝術如此,抽象藝術更是如此。現在還會有人能直言不諱地說「我能看懂(具象)藝術!」了嗎?

不多說了,切入正題,要說沒學過畫畫的藝術家,還真有一位,這位業餘畫家是一位海關官員,曾在郊區過著不為人注意的恬靜生活,他叫亨利·盧梭。亨利·盧梭的創作向他們證明,職業畫家所受的訓練可能毀掉他們成功的機會,絕不是一條出路。盧梭本人絲毫不了解正確的素描法,也不了解印象主義的訣竅。他用簡單、純粹的色彩和清楚的輪廓畫出樹上的每一片樹葉和草地上的每一片草葉。可是不管在老練的人看來多麼笨拙,他的畫卻有非常生動、非常單純、非常有詩意的東西,人們不能不承認他是一位大師。

也許在今看來,這和300年前的寫實之王倫勃朗的肖像畫相比,水平未免差太多了吧!別急,我們又要回到開頭所講的時代性了。

高更提倡的原始主義對於現代藝術的影響大概更為持久,它預示著一場徹底的趣味的革命將要到來,那場革命大約開始於1905年,舉辦第一次「野獸派」畫展的那一年。由於這場革命,批評家才開始發現中世紀早期作品的優美。這時藝術家已開始研究部落土著的作品(換句話說,人們開始追求原始的童心的純真),跟學院派藝術家研究希臘雕刻那樣熱情。

在當時已經開始的那一追求天真、純樸的奇特競賽中,那些跟盧梭本人一樣對簡樸生活已有直接經驗的藝術家得天獨厚。讚美盧梭,讚美「業餘畫家」的樸素、自學的手法,這使得其他藝術家把「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的複雜理論當作不必要的負擔而拋棄。他們想遵照「普通人」的理想,畫出清晰而直率的畫,使得樹上的每一片樹葉、地里的每一條犁溝都歷歷可數。要「回到實際」和「事實真相」,也去畫普通人能夠欣賞和理解的題材,這成為他們的驕傲。

毫無疑問,盧梭是藝術家中少數沒有學過畫畫卻改變藝術發展走向的大師之一(其中原因也正是其觀念為時代所需),除了盧梭,還有一位年代較晚一些的波普藝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克萊因,就是著名的克萊因藍。

克萊因同樣不會畫畫,但他的觀念引發了一場藍色革命,他的克萊因藍也成為藝術史上最有名的顏色。曾被《紐約客》評價為「最後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法國藝術家」的藝術狂人,從事藝術不到8年的時間,就與安迪·沃霍爾、杜尚和博伊斯一起,並稱為20世紀後半葉對世界藝術貢獻最大的4位藝術家。

盧梭和克萊因雖然都沒有經過系統地學習繪畫,但他們一位在時代中誕生、一位開創了一個時代,他們的觀念促使他們成為大師,換句話說,藝術史是觀念的發展史,而不是技術的發展史。也就是說創作藝術的道路上,技術不是必須的,但觀念一定是萬萬不可或缺的。但這不能代表技術就毫無價值,技術就像是自己的雙手,觀念就像自己的大腦,思考藝術用的是大腦,實施藝術則用的是雙手,成功的藝術必然是成功的觀念加上成功的技術。因此絕大多數藝術家仍需多年甚至一生的學習和奮鬥,才能在藝術史添上自己的一筆色彩。

這就不得不提到上帝給予人類的禮物——達芬奇了,沒有任何人能夠否定達芬奇的作品的藝術性,同時他傳世的傑作也正是由於達芬奇博學的學識和一生的探索。

義大利15世紀那些效法馬薩喬的藝術家的偉大作品,有一個共同之處:作品的形象看起來有些僵硬,幾乎像是木製的。奇怪的是,顯然不是由於缺乏耐心或缺乏知識才造成了這種效果。在描摹自然方面,沒有一個人能比楊·凡·艾克更有耐心;在素描和透視的正確性方面,沒有一個人能比曼泰尼亞了解得更多。但是,儘管他們表現自然的作品壯觀而感人,可是他們的人物形象看起來卻像雕刻而不像真人。原因可能是當我們一根線條一根線條地、一個細部一個細部地去描摹一個人物時,描摹得越認真,我們就越不大可能想到它是活生生的人,有實際的運動和呼吸;於是看起來就像是畫家突然對人物施了符咒,迫使它永遠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中的人物一樣。藝術家們已經試驗過各種方法來打破這個難關。例如波蒂切利曾在他的畫中嘗試突出他的人物形象的捲曲的頭髮和飄拂的衣衫,使人物輪廓看起來不那麼生硬。然而,只有達芬奇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這就是:畫家必須給觀眾留下猜想的餘地。如果輪廓畫得不那麼明確,如果形狀有些模糊,彷彿消失在陰影中,那麼枯燥、生硬的印象就能夠避免。這就是達芬奇發現的著名的畫法,義大利人稱之為「sfamato」(漸隱法)——這種模糊不清的輪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個形狀融入另一個形狀之中,總是給我們留下想像的餘地。

如果我們回頭再看《蒙娜·麗莎》,就可以對它的神秘效果有些省悟了。我們看出達芬奇極為審慎地使用了他的「漸隱法」。曾經嘗試勾畫出或塗抹出一個面孔的人都知道,我們稱之為面部表情的東西主要來自兩個地方:嘴角和眼角。在這幅畫里,恰恰是在這些地方達芬奇有意識地讓它們模糊,使它們逐漸融入柔和的陰影之中。我們一直不大明確蒙娜·麗莎到底以一種什麼心情看著我們,原因就在這裡,她的表情似乎總是叫我們捉摸不定。當然還不僅僅是由於模糊就產生了這種效果,在它後面還大有文章。達芬奇做了一件十分大膽的事情,大概只有具備他那樣高超才藝的畫家才敢於如此冒險。如果我們仔細觀看這幅畫,就能看出兩側不大相稱。在背景中的夢幻般的風景中,這一點表現得最為明顯;左邊的地平線似乎比右邊的地平線低得多。於是,當我們注視畫面左邊時,這位女人看起來比我們注視畫面右邊時要高一些,或者挺拔一些。而她的面部好像也隨著這種位置的變化而改變,因為即使在面部兩側也不大相稱。然而,如果他不能準確地掌握分寸,如果他不是近乎神奇地表現出活生生的肉體來抵消他對自然的大膽違背,那麼達芬奇使用這些複雜的手法就很可能創造出一個巧妙的戲法,而不是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

再來看看達芬奇的部分手稿,顯而易見達芬奇花費了比前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學習。也正是這些探索成就了達芬奇,同時也可以表明一個不學無術的人根本就無法創作出那樣的傑作的。

參考見《藝術的故事》


關於大眾與藝術家的關係,結合我自己的經驗,我又有了新的理解,感興趣的可以來看一下~

為什麼總有人沒有美術基礎,看不懂畫就罵??

www.zhihu.com圖標

我通常喜歡把做藝術與作家聯繫在一起,藝術家與作家的本質都是表達,

美術館就像圖書館;

每一幅畫或者每一件裝置就像每一本書;

只不過藝術家用抽象的、視覺性的語言表述思想,作家用具體的、平面性的文字表述思想;

藝術家高超的技法、色彩和審美對應作家絕妙的修辭、從句和文采;

但藝術家和作家的最終目的都是表述某種中心思想,

如果忽略了這一點,看畫只看到堆砌的技法和艷麗的色彩,那就像讀書只看到華麗的詞藻和浮誇的修辭。

學會了文字就能夠讀懂一本書,但是對於隱晦的藝術,要學會什麼才能讀懂呢?可能是最基本的藝術史和理論,可能是學會思考,也可能是想像自己是作者。

這樣比喻,對於藝術似乎就更加容易理解一些了


我現身說法一回吧,先上圖

這些都是我在考學前自學狀態的作品,後來我考上了中央美術學院,畫風逐漸變成了這樣。

大家可以看一下,從比例,敘事架構和造型能力來講,的確比以前強了,但是從感覺來說,可以講,退步了不少。

後來,我加強訓練,看了不少書,也寫過科幻小說,辦過網站。社會閱歷也逐漸豐富,寫實能力加強。畫風有變成了這樣。

比起當初考學前的作品,可謂毫無感覺可言,完全是靠技術和知識在支撐著。當年那種撲面而來的靈氣蕩然無存。

一晃二十年了,當時覺得考上美院可以受到系統的訓練,應該突飛猛進才對啊?可是這二十年的努力,怎麼還不如那時候傻畫來得有感覺呢?這二十年來,我無時無刻不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和煎熬著。

按照常規想法,「基本功」越紮實,應該越容易表達自己的感覺啊?為什麼適得其反呢?

而且我在日常觀察中,發現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我接觸過幾個純零基礎的甚至是沒上過學的農民,畫得反而更有感覺,比如邵炳鳳

這是一個純粹的農村大媽

還有梵高奶奶,我就不上圖了。包括亨利盧梭。

我想,所謂基本功的訓練其實是藝術感的很大的一個障礙。

我也曾經做過幾個實驗。有些朋友想和我學習繪畫,我故意不教他們基本功,而是從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因人而異地引導。

第一個實驗的對象是一個五十歲的零基礎的我的一個崇拜者。

我教學的方法是從線描開始,

這是我一個學生一開始的線描,很慢。

逐漸的他就越畫越好了,

這時候他練了半個月。

逐漸會明暗了

半年之後,他用鋼筆畫出了他自己。

後來他在北京辦了個個人展覽。

第二個是個女孩子,她和我學了大概4個月的時間

我一開始想如法炮製第一個人的教學方法,所以也讓她畫線

通過線描,就知道她的興趣所在了。

由於女孩子更偏好色彩的天性,我沒有像其他人那樣要求她把素描畫好,然後再畫色彩。既然她萌生了想畫色彩,特別是想畫油畫的想法,就應該鼓勵她,而不是壓制她,磨滅她的興趣。

所以我讓她定製了油畫框。

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種長期以來人們對色彩的誤解——那就是色彩是作為一種從屬地位,是輔助素描的,其實是大錯特錯的。色彩有著它獨特的表達方式和豐富性是素描所無法替代的,它本身是獨立的,所以並不存在什麼要畫色彩先要畫好素描的道理。

而且在她的線描作品裡,已經出現了自身對構圖的要求和感覺,我想,這個時候讓她畫一下油畫,反而對她素描有好處。

在定製油畫框的日子裡。我讓她用水彩,丙烯,油畫棒,色粉筆和彩色鉛筆臨摹兩張大師的作品,作為預熱。

這張是用水彩打底,在水彩本上用油畫棒和色粉筆畫的一張綜合材料作品。

畫線描的過程就已經對造型有了一個初步的概念了。這是她用丙烯臨摹的德國新現實主義大師Otto.DIX的作品。

我之所以讓她用綜合材料去臨摹油畫,這裡有四個原因:

第一,用不同的材料組合在一起會激發她對色彩的興趣,打開思維。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去臨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跨界學習,會是她進一步打開創造力。

第二,用不同的材料去臨摹油畫,是不可能和油畫效果一樣的,這樣她就會有個意識——那就是色彩不是為了畫得像,而是為了畫的「好看」,畫的好玩,打破常人對油畫這種材料的神秘感和對所謂「油畫」的那種高大上的敬畏感,油畫只不過是諸多材料的一種,是和其他材料一樣平等的。

第三,她剛剛學會了線描,並且在線描訓練中逐漸找到了構成感,但是她還沒有學會塑造體積,這時她還處於二維的思維狀態,這個時候正是建立色彩感覺最好的時機,因為色彩本身是一個平面的概念,而不是像素描那樣是用來塑造體積的。這正是她從平面構成向色彩構成的最好的過度階段。

第四,她是一張白紙,沒有那些固有的思維,還保持著初學者的赤子之心,狀態也更真摯和自由。

很快一批油畫框做好了,她也直接無礙地進入了油畫創作。

她的第一張油畫

這是她第一張油畫,她不懂得素描,其實才正是畫色彩的好時機,因為色彩其實是平面的對比,大的色塊感覺,而不是像素描那樣以塑造體積為目的,儘管問題多多,後面的陰影那種綠色也不對,但是幾大色塊的色彩特徵抓住了,而且很整體,這是比先學素描再學色彩的人具有的優勢。

隨著對油畫顏料性質的不斷熟悉,一些線描的素養也逐漸顯露出來。比如葉子的捲曲感。

這是她偷偷臨摹了一張油畫,畫得很「行」。因為她眼界就是認為這種就是油畫,所以我要讓她提高眼界,不要停留在這種格調上,不過在這張畫中,她學會了一些對細節的刻畫。

這是她看了印象派大師的作品以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甚至開始用點彩了,從這幅畫開始,色彩的美感和張力凸顯出來了。美中不足的是構圖的走向都是向右下方傾斜,我建議她簽名在左下方,以平衡畫面。

這張的構圖就很好了,而且可以熟練地運用各種微妙的灰色來襯托紅花的顏色了,加上線描的拙拙的趣味,後面那個小佛頭也是在線描和那張臨摹的油畫中學到了東西,畫得還很精緻。

所以說,不一定先要學基本功才能畫油畫,什麼都是在「做」中學到的。

這張已經開始有一種創作意味了,很多都是她編的,但是她對自己的要求極其嚴格,有一點不好看她都不高興。但是藝術就需要這種態度。這時候顯現出她造型能力的不足了。但是彌補造型能力不一定要用素描啊,在畫面上找就可以了。

這張真的把我嚇到了,如果不了解的話,也許我會覺得這是哪個歐洲大師畫的,畫面無論構圖,造型的趣味還是色彩氛圍和細微的變化,都感覺滿滿,收放自如。

她似乎不滿足於此,把題材又拓寬了

她甚至請了模特來畫人體。

這兩張人物畫固然毛病多多,由於場景複雜,而她的認識又沒有跟上去。但是從三月份開始畫第一張線描到目前為止,一路高歌猛進。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裡,有了這樣的進步和成績,我想無論如何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蹟了。當然,她的故事還在繼續,所以這一份熱情還是不要打擊,因勢利導,逐漸讓她不斷精進。來日方長,還需努力。

但是加上她畫線描的時間一共是四個月,這個進步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吧?

說到奇蹟,那第三個就更神了,是一個回族的廚師,只有初中二年級的學歷。很早就離家打工掙錢了。他在北京的宋庄藝術區開了一個賣羊肉湯的小店。來來往往的食客大都是藝術家,這其中也包括我。大概是這個小夥子的人品和手藝都出奇的好,所以我們很快就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忙乎完一天,他晚上就按照我說的去畫,每天都畫到清早六點多,然後給家人做完早飯睡一會,十點鐘就又忙乎起來了。

然後,我建議他嘗試著用進口的梵高水彩來替代國畫顏料,而且還可以嘗試著用丙烯。小夥子的心就像白紙一樣純凈,進步得很快,馬上,第一批作品就問世了。

所謂「大力出奇蹟」,我每次去他的小店,他都畫出了令我驚訝的作品。他高興地說:「劉老師,你猜怎麼滴,人家好些畫畫的老師,看了我的都說好!我哥們問我是不是遇見高人了!」

我看了他的作品,就鼓勵他,把畫裱起來,然後掛在店裡,這個小店就是他的展覽館,就是他的藝術沙龍了。

當一個人進入這種投入忘我的狀態中,一個奇蹟往往會帶來更多奇蹟,勢不可擋。他在宿舍里竟然創作出了一張油畫!

後來很多人都是慕名而來,吃他的羊肉,看他的畫。而那些國畫大師的作品也逐漸被取代,摘了下來。

直到一年後的一天,一位北京某文化傳媒集團的老闆來到他的小飯館。順利地和他簽約,每年要支付六十幾萬的簽約費。

他終於可以安安心心地畫畫了,不用在廚房裡煙熏火烤了,不用點燈熬油了,不用為生計發愁了。我懸著的一顆心也放下了。

通過這三個案例,大家可以看得出,我在教學的過程中,基本功的成分越來越少。情感和興趣的成分越來越高,也越來越趨於本能的表達。感覺就是來自於真摯的情感,而不是所謂的基本功。

那麼基本功到底為什麼不好呢?

原因是我們的學院教育過於落後,嚴重滯後於社會的發展。基本功是以畫得「像」為第一目的,絲毫沒有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訓練,從一開始就是要畫石膏幾何體,然後是靜物,再然後是石膏像,頭像……這和藝術感有什麼關係呢?

而且這種畫法經過多年的訓練,人的感覺和興趣早已磨滅殆盡。而且比例準確並不是「像」的唯一方法啊!在學院里,也有這麼一種說法,「研究生不如本科生,本科生不如附中生,畫的最差是老先生。」其實這個諺語充分說明了,學院派基本功的害處。我在學院這麼多年,如果從藝術感覺的角度來看的畫,說實在的,建校這麼多年還真沒幾個。就是那寥寥幾個,也是因為這些旁門左道而促發了靈感,比如朝戈和毛焰,而喻紅什麼的畫的真的不怎麼樣。

後來有個知乎的知友和我私信,使我茅塞頓開

我想這就是癥結所在了,是信息!我考學前畫的不是比例透視,是信息!這個問題早在19世紀末梵高和塞尚就已經在解決了,我怎麼這麼笨?那些畫冊白看了,美術史白學了,在當代藝術圈白混了。一個外行人竟然解決了我20多年的困惑。

為什麼學過畫畫的不如沒學過的,那是因為沒有經歷現當代藝術的教育,我們的學院教育在這方面幾乎是空白。只有基本功,沒有審美。只有知識,沒有心靈。講真,還不如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一點點地積累,看一些畫冊和展覽,在網路上看一些高質量的作品來得直接。人只要保持對自己的要求,是完全可以擺脫學院和基本功的窠臼的。把那種學院體系的教育與社會上的培訓當成是一種技術培訓就好了,因為那些和藝術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分割線

感謝大家的支持,沒想到這麼快就破k了,很多朋友不知道怎麼看live,我可以給大家講一下

從問答這裡點進去,就會有圖片和課件了。不然只能聽聲音

———————————————————————————————————分割線

感謝大家,沒想到能破2k。從大家的回復來看,很多朋友似乎有一個誤區,那就是把「自學」和自己瞎畫等同起來。自學並不是不學,自學的核心還是「學」。其實自學的優勢有很多,比如自主性強,我那個時候,覺得自己應該看什麼東西就去看,喜歡誰的就去琢磨,有什麼想法能去和那些大師的感覺契合、碰撞的就去嘗試,有時候看一些大師的畫展,比如1996年的巴爾蒂斯展覽,我看了4遍,比如我會在當時的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看上一天的外文畫冊,我會偷偷溜進當時高研班的學術研討會聽講,我會去美院的美史系聽那種國外專家的講座。這是任何培訓班給不了你的。如果說我有什麼天賦的話,那可能就是這種野性和執拗吧。

第二,自學可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有自己的悟性。哪怕嘗試失敗了,也比被老師牽著鼻子走強。所以造成了我從來不崇拜學校里的任何一個教授的性格特點。

第三,我深知自己要學什麼,比如某個階段,我喜歡巴爾蒂斯,那我就研究他,但是我特別反感臨摹,而是我再看巴爾蒂斯的作品的時候,發現塞尚的觀念,弗朗切斯科的構成,都與之相近,我去領悟其中的共同規律,有時候我不想畫畫而是想看書,就去看書。這也是培訓班給不了的。

第四,有個階段我對自然科學很著迷,天天去自然博物館和科技館,因為我這人好奇心比較重,如果是集訓,肯定是不允許的。

學藝術往往是一種在內心執著而外在行為行為比較散漫,它應該是根據自身的需求不斷吸取營養的過程,而集訓則是扼殺了這個過程和念頭。所以往往藝術家是通過自學而成的,因為自學的確見效快,提高很大,目的明確,一針見血,這是集訓和學院所無法給予的。所以這其實並不是什麼天賦,而是方法。

————————————————————————————————————再分割一下

其實我們所說的學畫畫基本上可以等同於集訓和學院,而不是自學,自學往往保持了那種繪畫的本能和天性。對於基本功和技術,可能我們往往理解成為「寫實」技巧和「學院寫實基本功」,而不是「審美」的,想像力的,創造力的。這是我們以為學院派尤其是蘇派的訓練是絕對正確的,是唯一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這是非常錯誤的!如果大家喜歡藝術或者繪畫的話,不妨可以多看看一些現當代藝術,也可以看看《現代藝術150年》和《藝術的故事》。在學所謂的基本功和技巧之前,先了解一下這張技巧和基本功最終的目的是什麼?因為沒有審美的技巧是非常可怕的

——————————————————————————再分割一次在和答友們的互動中,也會碰撞出一些精彩的火花,我會分享給大家,比如這次對話

在評論中的對話,其實更有針對性。我也會通過交流,把這些交流成果分享出來,方便大家的思———————————————————————————分割線

大家如果有興趣的話,也可以看看這本書

—————————————————————————————————————再分割一次

很多朋友的評論中都提到了畢加索的基本功很好,是他日後成為抽象大師的一個必要基礎。其實這裡有一個誤區:

1那就是畢加索在14歲的時候就可以畫出很成熟的寫實作品,那隻能是因為他聰明,早熟。這是無法作為參考標的的。

2他後來因為領悟了塞尚的形式表達,進而發展處了立體主義,這也是因為他才氣過人。他的成功不是普遍現象,而是人類屈指可數的在歷史的重大轉折期的現象級大師。

3但並不意味著,只有畫好寫實才能畫立體派啊?這二者沒有任何的必然邏輯。在國外,立體主義繪畫是在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小朋友藝術興趣的一種課程。比如

估計現在培養藝術興趣用石膏幾何體的只有中國和朝鮮了吧?

4恰恰很多寫實主義大師是從抽象入手進入寫實油畫的,比如以色列藝術家阿列卡

更讓大家想不到的是美國照相寫實主義的創始人查克·克洛斯一開始就是玩抽象的,但是他為了逆反抽象主義在美國的壟斷,創立了照相寫實主義:

而且他的這種照相寫實主義的素描是靠投影儀,包括墨汁,簽字筆在內的多種材料繪製而成,而不是僅僅用鉛筆。

什麼是基礎?難道只有畫石膏幾何體才叫基礎?在達芬奇時代這種教具就不存在!現在的歐美也很少用。

難道只有蘇派才叫基礎嗎?難道基礎只有藝考的路子才叫基礎?

你們老師說大師都是基礎好的?那他研究那麼多年基礎,他怎麼沒畫出抽象的東西?他見過幾個大師?

寫實不等於基礎,更不等於畫好寫實才能畫抽象畫,不等於畫好寫實才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基礎!這是常識,但是被我們的培訓班和學院教育蒙蔽了。

研究抽象也是一種基礎,因為它直接涉及的是「美」本身。而不是「像」和「正確」。之所以很多大師從抽象入手,這固然有時代的原因,因為很多國家已經走出了19世紀之前的那個沒有照相機的社會。更重要的是在形式的基礎上,稍微加以寫實,畫面就會顯得比只會蘇派的人格調高得多!

真正的基礎就是興趣,眼界和一顆不羈的心。


嗯……我大概知道你說的是什麼,

我上小學的時候,也有過這種疑問…

——你說的是不是這種情況?

沒學畫的時候畫的:

學了三個月後畫的: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實這不是藝術不藝術的問題,是技術不到位導致的「恐怖谷效應」。

沒學的時候,完全不逼真,所以一點也不嚇人,而且卡通畫還很童真可愛;

學了點兒基礎素描之後,由於形不準、不理解結構……就容易畫得像變形的殭屍,直接跑到「恐怖谷」的谷底去了。


這個問題是狗屁不通的人想裝逼的時候最喜歡拿出來講的。

學了理性的技術就把感性的東西丟掉了,那是腦子的問題,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

正因為不是美術專業的,所以你們這些人不知道美術生怎麼學習、老師怎麼教,所以你們就只能腦補,一個人只要腦補就一定會不自覺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腦補,所以你們會腦補「美術專業教學死板」「只學技術沒有想法和感受」甚至是「只會寫實」這種很奇怪的想法來。

那個自學的答主,他以為他所謂的「專業美術生」會「噴」他畫到不好,然後笑談什麼喜歡、什麼感受、什麼想法。其實,要是不去了解美術生是如何學習的,永遠也不會懂他的問題不在於他的畫好不好,而在於他認為專業美術生畫不了這麼好。他那幾張畫,坦白來講,不錯,但是我們班能畫這個水平的人有一半以上。

醒醒,去調查一下哪個美院、哪個大學美術專業只交技術不培養想法了?現在強調所謂的「想法」「感受」反而相當過火知道嗎?

這種人自以為是,一直在腦補別人批評他的畫不好,然後自我洗腦「你們這幫凡夫俗子不懂」,這其實是被害妄想症,是在知道自己技術上確實有缺陷的時候非得硬撐著,事實呢?其實是「你這畫也還不錯,可那又如何?」從來沒人說你們畫的怎麼樣怎麼樣,其實罵的就是你們這種態度,而不是畫本身。

見識越淺的人,越覺得自己見解獨到、思維超前,因為你不知道那些你看不慣的人是怎麼想的,也不知道人家是怎麼學的。

屁股決定腦袋,沒學過的經常會覺得學過的「沒有靈魂」、「沒有感受」、「沒有思想」,也就這幾句話了,因為他們也沒什麼具體的可說,而這種無形的話是最容易說的,他們也不知道什麼叫「靈魂」什麼叫「感受」,這幫人才是人云亦云。

這幾天,盜將行的話題挺熱鬧,可以去看看,道理差不多。文化水平低的人總覺得瞎幾把堆一些看不懂的文言詞句就是古風,美術素養低的人總覺得瞎幾把堆一些不寫實的東西就是藝術。

(半年了,無意之中回來看了一下,知乎畢竟有腦子的人還是比其他平台多一些的)


你會覺得沒學過的人畫得有「藝術感」,是因為你只能欣賞那個水平的藝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