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有多少傑出人物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人流芳百世,有人揹負罵名。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聽偉人對他們的點評。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老子、莊子

最好的《老子》注是王弼作的,最好的《莊子》注是郭象作的。(1917年)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資料圖:王弼注《道德經》

是故老莊絕聖棄智、老死不相往來之社會,徒爲理想之社會而已。(1917年)

我曾經同國民黨的聯絡參謀講過,我們的原則是三條:第一條不打第一槍,《老子》上講“不爲天下先”,我們不先發制人,而是後發制人。(1945年)

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過去三年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1949年針對美國封鎖)

老子在二千多年以前就說過:“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日本打到中國,日本人叫勝利。中國大片土地被侵佔,中國人叫失敗。但是在中國的失敗裏面包含着勝利,在日本的勝利裏面包含着失敗。歷史難道不是這樣證明了嗎?(1957年)

我看老子比較老實,他說“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擡起來,搞陰謀,寫在了書上。(1964年)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資料圖:秦始皇像

秦始皇嬴政

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罵了幾千年。罵他就是兩條:殺了四百六十個知識分子,燒了一些書。(1964年)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一派講秦始皇壞。我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爲秦始皇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統一文字,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國中有國,而用集權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到各地方,幾年一換,不用世襲制度。(1973年)

我贊成郭老的歷史分期,奴隸制以春秋戰國之間爲界。但是不能大罵秦始皇。早幾十年中國的國文教科書,就說秦始皇不錯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1973年)

這些秀才有個通病:一是說得多,做得少,向來是君子動口不動手;二是秀才誰也看不起誰,文人相輕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書坑儒,以爲燒了書,殺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勞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傳下去,天下永遠姓秦,結果是“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是陳勝、吳廣、劉邦、項羽這些文化不高的人,帶頭造反了。(晚年毛澤東)

秦始皇作爲一個歷史人物評論,要一分爲二。秦始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統一六國以後,喪失了進取的方面,志得意滿,耽於逸樂,求神仙,修宮室,殘酷地壓迫人民,到處遊走,消磨歲月,無聊得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對暴秦,就包括反對秦始皇,完全是正義的。這次戰爭掀開了我國封建社會中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的序幕,在歷史上有很大的意義。(1975年)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是有名的英雄,他在沒有辦法的時候自殺,也比汪精衛、張國燾好得多。從前有個人作了一首詩,問他你爲什麼要自殺,可以到江東再去招八千子弟兵來打天下。我們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自殺,要幹到底。(1939年)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1949年)

楚漢相爭,劉邦取得成功,而項羽敗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羣衆路線。劉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有蕭何、張良、韓信、曹參、樊噲、陳平等文武百官跟隨左右,而項羽僅有一個范增,也用不好,最後只好成爲孤家寡人。(1952年)

項羽有三個錯誤:一個是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跑了劉邦;一個是楚漢訂立了鴻溝協定,項羽當真,而劉邦卻不以爲然,不久就違反協定東進攻楚;再一個就是建都徐州,位置沒選好。那麼,項羽爲什麼不能納諫和用人呢?這便和他主觀上的弱點有關。(1964年)

漢高祖劉邦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項羽非政治家,漢王則爲一名高明的政治家。(毛澤東讀《史記·高祖本紀》的批註)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是因爲劉邦和貴族出身的項羽不同,比較熟悉社會生活,瞭解人民心理。(1959—1960年)

從前有個項羽,叫西楚霸王,他就不愛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爲“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仗,結果劉邦勝利了,項羽敗了,這不是偶然的。(1962年)

自古以來,能幹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漢朝的劉邦是封建皇帝裏邊最厲害的一個。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畫界,項羽引兵東退,他也想到長安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陳平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他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1964年)

這首詩(《大風歌》)寫得很好,很有氣魄。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漢武帝像

漢武帝劉徹

廣爲史家讚譽的“文景二帝”實乃無名之輩,守舊之君,原因是跟在前人後面,“蕭規曹隨,偏於保守,沒有創新。”倒是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爲鼎盛之世。(1957年)

司馬遷

司馬遷覽瀟湘,登會稽,歷崑崙,周覽名山大川,而其襟懷乃益廣……遊者豈徒觀覽山水而已哉!(摘自毛澤東在第一師範讀書時的《講堂錄》)

漢武帝7歲立爲皇太子,16歲即位,在位54年,把漢朝推向全盛時期。可是就這麼一個還算有作爲的皇帝,一旦臣子違逆他的意願,竟下如此毒手……和皇帝佬倌有什麼理好講?漢武帝沒有殺掉司馬遷,已算是手下留情,不過,施以宮刑,也實在是夠殘忍的了!(1949年)

司馬遷“身殘處穢,動而見尤”卻“隱忍苟活,幽於糞土之中所不辭”,是因爲他內心的積鬱還沒有來得及宣泄,苦衷還沒有昭之於世人,滿腹文采還沒有來得及表露,他希望自己正在寫着的著作能“藏之名山,傳之後人,通邑大都”。誠如是,則雖九死而心不悔,這願望確實是達到了。可以說,真正的信史自司馬遷始,“史學之父”,他是當之無愧的!(1949年)

唐詩、晉字、漢文章,漢代的文章,因了司馬遷的《史記》,確實被推向了極致。(1949年)

有人說中國沒有鴻篇鉅製的史詩,怎麼沒有?司馬遷的《史記》難道不是一部有着廣博學識、深刻目光、豐富體驗和雄偉氣魄的史詩!評論司馬遷,可以有不同的側面,單以文章論,他也不朽了。(1949年)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資料圖:王莽

王莽

關於王莽變法,漢時一般做史的人——范曄、班固、班昭等——因爲他們吃的是漢朝的飯,要給漢朝說幾句好話,把王莽說得怎樣壞。其實王莽也不是怎麼不得了的一個壞人。我們現在研究王莽,要拿很公開誠懇的態度來研究的。均田制是王莽時提倡的,可見他注意到農民問題了。因爲農民問題最重要者其惟土地,而他先節制田地。地主階級見王莽所行的政策,諸多不利於己,欲尋一代表本身利益之人,起而代之。而劉秀遂於是時起來了。倡人心思漢,以迷惑一般人之耳目。蓋因王莽代表農民利益,不得地主階級擁護,劉秀則代表地主階級之利益,故能得最後之勝利。

中國政治,可以說是地主階級的政治。皇帝不過是地主的表徵。所以每朝皇帝的倒閉,就是地主階級的分裂。及至兼併盛行,土地集中,逼得人不堪其苦,東漢末年遂有黃巾之亂。如秦末,二世大興土木,人民的人力財力,耗費殆盡。漢劉邦、楚項羽、陳勝、吳廣,應之而起。漢高祖先入函谷關,與秦父老“約法三章”,秦人大悅。此概指少數地主而言的。以後王莽出而提倡均田,是代表多數農民利益的。這時高祖的外戚、宦官、王侯等人,輒取鄉間收買土地,遂成地主。此時見王莽是代表農民利益的,他們恐慌了,遂起而勾結多方勢力,以劉家宗族劉秀爲號召,南陽一役,王莽遂大敗,即農民階級被地主階級所敗。(1926年)

漢光武帝劉秀

西漢高、文、景、武、昭等讀起來較有興味,東漢兩頭均無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讀。(1957年)

書讀多了,就做不好皇帝,劉秀是大學士,而劉邦是個大草包。(1964年)

(韋睿)敢以數萬敵百萬,有劉秀、周瑜之風。(毛澤東讀《南史·韋睿傳》的批語)

曹操、孫權

殺降不祥,孟德不爲也……做土皇帝,孟德不爲。(毛澤東讀《三國志·劉表傳》)

曹操是個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曹操的文章、詩,極爲本色,直抒胸臆,豁達通脫,應當學習。(1954年)

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到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戲裏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造成的冤案。這個案要翻。(1954年)

有些人是書生,最大的缺點是多謀寡斷。劉備、孫權、袁紹都有這個缺點,曹操就多謀善斷。(1959年)

曹操打過張魯之後,應該打四川。劉曄、司馬懿建議他打。劉曄是個大軍師,很能看出問題。說劉備剛到四川,立足未穩。曹操不肯去,隔了幾個星期,後悔了。曹操也有缺點,有時也優柔寡斷。這個人很行,打了袁紹,特別是打過烏桓,進了五百多裏,到東北遷安一帶,不去遼陽打公孫康。袁紹的兒子衷尚等人,要謀害公孫康,公孫康殺了袁尚兄弟送頭給曹操,果然不出所料。“急之則相救,緩之則相害。”(1966年)

漢末開始大分裂,黃巾起義摧毀了漢代的封建統治,後來形成三國,這是向統一發展的。三國的幾個政治家、軍事家,對統一都有貢獻,而以曹操爲最大。司馬氏一度完成了統一,主要就是他那時打下的基礎。(1975年)

劉備

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和處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係,在謀略中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操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所以當孫權數次討伐荊州時,諸葛亮總是一再推諉軟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後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瞭解這一點,派了根本不執行聯吳爲根本、爭取荊州爲枝節、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劉備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衆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1941年)

曾引用翦伯贊在《光明日報》寫了一篇論赤壁之戰的文章,說:劉備這個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但是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劉備的長處是善於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諸葛亮那樣頗有才智、品學兼優的智士輔佐。(1959年)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資料圖:諸葛亮

諸葛亮

就算是諸葛亮,也有錯用關羽和錯用馬謖的時候啊!……這也是諸葛亮用人不當呢!(1948年)

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1959年)

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他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

關羽


數風流人物,還看偉人毛澤東評點歷史人物!


當初諸葛亮留守荊州,劉備調諸葛亮入川,諸葛亮不該留下關羽守荊州。讓關羽守荊州一着錯誤呢!……關羽驕傲呢!關羽從思想上看不起東吳,不能認真貫徹執行諸葛亮“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的戰略方針,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意圖,結果失掉了根據地,丟了荊州,自己也被東吳殺掉了。(1948年)

關公其實並不姓關,關公是指關爲姓。關公自小很講義氣,一次爲朋友打抱不平,在家鄉殺了人,便逃了出來,打算出潼關,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來到潼關時,還不到五更天,關門緊閉。好不容易熬到開關的時候了,卻又犯了愁。那時,官府有一項規定,凡過關的人都要進行登記。這可怎麼辦?千萬不能報出自己的真實姓名,要露出馬腳,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輪到他了。他心急如焚地望着這高大森嚴的關門,忽然來了靈感,在關門前,何不就說自己姓關呢。這就是指關爲姓的由來。(1954年)

周瑜

赤壁之戰,程普四十多歲,周瑜二十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1957年)

青年人打倒老年人,學問少的人打倒學問多的人,這種例子多得很。周瑜、孔明都是青年人,孔明二十七歲當軍師。程普是老將,他不行,孫權打曹操不用他,而用周瑜做都督。程普不服,但是,周瑜打了勝仗,周瑜死時才三十六歲。(1958年)

趙雲

毛澤東頗爲讚賞趙雲,特別是他的爲人和膽識。還曾經把自己十分喜愛的將領楊成武比做趙雲。



來源:黨史黨建研究通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