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思想的崛起,緣於戰事連年、社會失序的宋末元初,爲當時追求洞天福地、寄託心靈歸宿、探索生命意義的人們,打開了又一重要法門。

全真道素以關愛人類、重視生命,發揚道家養性延命思想,以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如何適應社會並保持自身品性,爲長期課題,竭力弘揚無私利人的仁愛精神。認爲修真慕道,須憑積行累功,若不苦志虔心,克己存心於道,難以超凡入聖。得道成仙,在世常年是其終極目標,全真道闡述只有積善行道、濟民拯卋,方是神仙風範。

圖 | 劉高理

一、尊重生命

“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生命誠可貴,死亡是輕而易舉而又必然到達的事情,因此能夠獲得生命保存生命是如此的需要珍惜。“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全真道用其濟世拯民的仁愛精神勸導人們,要把衆生的性命與自己的性命同等看待,不要貴我賤物。

長春真人嘗言:“天地之生人爲貴,是故人身難得,……旣獲難得之身,宜趣修真之路。作善修福,漸臻妙道。”(《玄風慶會錄》)

邱祖曾在西行途中寄道友詩中透露出他欲濟卋拯民的真情實感:

“十年兵火萬民愁,千萬中無一二留。

去歲幸逢慈詔下,今春須索冒寒遊。

不辭岑北三千里,仍念山東二百州。

窮急漏誅殘喘在,早教身命得消憂。”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孟子·盡心下》)將仁德視爲人的本質規定。

孔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堯曰》)其言詞痛責不重視人的生命和價值,踐踏人的尊嚴的可恥行徑。

從上看出儒家的仁德思想在全真道宗教信仰的闡釋後得以敎理化與合法化。

《愍物》詩云:“天蒼蒼兮臨下土,胡爲不救萬靈苦。萬靈日夜相凌遲,飲氣吞聲死無語。”

“皇天后土皆有神,見死不救知何因?下土悲心卻無福,徒勞日夜含酸辛。”(《磻溪集》卷三)

重陽祖師在《王公求放生》一詩中,稱讚王公放生之舉說:

“知公能作自身觀,物命於人沒兩般。

只是形骸分別異,便令飛走復全完。

仁同山嶽橫恩嶺,德洽江河注福湍。

陰理無差皆盡報,捧其仙壽在仙壇。”

從中不難體味出全真道人對衆生生命的關愛,對人的價值的尊重。

圖 | 劉高理

二、事師如父

《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稱:“仙經萬卷,忠孝爲先,蓋致身事君,勤勞主事,所以答覆庇之恩也;修身慎行,善事父母,所以答生育之恩也;事師如父母,所以答教誨之恩也;民生於三,事之如一,乃報本之大者,加以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敬信神明,所以答造化之恩也。並前三事,謂之四恩。”

“父母念之,常見其獨淚孤相守,無有輔佐之者,老更捐棄,飲食大惡,希得肥美,衣履空穿,無有補者,是惡之極,歲月年長,空虛日久,面目醜惡,不象人色。如是爲子,乃使父母老無所依,親屬不肯有之,此惡人之行滅乃上,親屬患之,名爲蔽子。死不見葬,無有衣木,便見埋矣。狐狸所食,骨棄曠野,何時當復見汝衣食時乎?”

《不孝不可久生誡》經文還告誡說:“人亦獨不當報父母哺育之恩耶?爲子不孝,汝生子當孝耶?汝善得善,惡得惡,如鏡之照人,爲不知汝之情耶?”

但是按全真道敎義,道人必須拋家棄業,割情舍愛,出家住庵。遊乎方外,卽無嗜慾可求,亦無孝悌可講。然而,全真七子均爲至孝之人。

“崇真道,敬真聖,明真理,了真修,侍二尊,至孝全周”(《仙樂集》卷四)

長春真人父母早亾,自幼孤貧,在他隱居磻溪的六年,鄉中父老將其父母遺骸合葬,遷入大塋。邱祖聞言:“心下感念無窮,自恨無由報德,彌加志,篤進玄功。”(《磻溪集》卷五)

西行途中,邱祖曾勸諫鐵木真有言,“嘗聞三千罪莫大於不孝者,天故以是警之。今聞國俗多不孝父母,帝乘威德,可戒其衆。”(《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下)

忠則是人對國家民族盡義務,是對孝含義的擴大,所謂“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報恩崇本,貫穿於全真道思想,是修行的主要法門。

圖 | 劉高理

中國社會歷來尊崇師長。俗話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將老師比同父親,可見老師的重要地位。這是因爲在傳統的中國社會中,養育靠父母,成才靠老師,老師是授業之匠,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要依靠老師的教育和培養。全真道則十分重視如何對待師父,因爲師父在其修持過程中的點撥、指正、提攜起到關鍵作用,甚至如何對待師父能夠決定自身修行的因果。

《全真清規》“指蒙規式”中規定,“有志之人,親奉明師,朝參暮禮,聽而從之……但見尊長,叉手在心,側身並拱,旁邊侍立。待尊長已過,方可回身。或見客人,必先稽首,通報尊長,準備茶湯。先迎主人,後過客人,叉手侍立。先收客餞,後收主餞。客若起身,先出開門捲簾,客主出而後隨之。”

“弟子隨師起居,行止游履,皆正當謙卑恭敬,不得斯須無有禮法…弟子於師處同食,不得先食,皆須師前弟子後也。若師命同食,弟子食……弟子與師共房,不得先在師前眠,臥不得在後起……弟子師同在座席,若師起居行止,弟子起下地倚,不得晏然端坐……弟子侍從師主,若值賓客,弟子皆侍衛師左右,不得放抗大座,與凡無別……弟子謁拜於師,朔望皆朝服而朝……弟子別師主,經月晦朔及三元吉日,不見師,須拜三拜……弟子別師主,經一宿以上,五宿以下,皆整衣服,執笏,再拜問訊……弟子別師,經一月以下,皆冠帶執笏問訊,不得白服隨時……弟子得師書告,皆燒香執笏,整衣冠,拜三拜,發書讀之。即是崇依上聖,弘道孝敬,乃合先聖心……師主大德若從遠歸,命所使先到觀中令知。歸至,弟子則整衣披,出觀迎接。”(《要修科儀戒律鈔》)

師徒關係的總原則,可以用唐代朱法滿在《要修科儀戒律鈔》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弟子見師,敬事如父母。師主見弟子,念之如赤子。”

三、忍讓謙遜

忍辱降心,“忍辱”就是忍受恥辱,。這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所以要做到忍辱,就必須先“降心”。“降心”是指降伏嗔心。“嗔”是指對人不滿的心理過程。

“忍則無明火熄,自然五臟清涼。忍則華池水生,自然六腑調泰。忍則他心滿欲,自然釋怨和平。忍則我量包涵,自然胸襟闊大。”《龍門心法·忍辱降心》

“聖人設敎於天下後卋,惟欲人去妄復性,而不使情慾亂於中,使其心得平常,爲人道之夲。”(《清和真人北遊語錄》)

由此可見,忍辱,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圖 | 劉高理

重陽祖師在《和落花韻》詩中,言道:“須知謹謹修心地,何必區區炫道衣。”

“遵隆國法行忠義,謹守軍門護甲戈。飲膳共爲通揖讓,言談歌出用謙和。”這是重陽祖師在《贈侄》中對從軍侄兒的囑咐,更加具體的強調謙遜不僅在修道之人中應該深明,就是在一般人認爲執戈從軍打仗的赳赳武夫、“粗人”中也應該學會謙遜謹慎,“先人後己爲長策”,只有這樣,纔是爲人處事的長久之計。

長春真人濟世救人,業績卓著,也未曾因此而居功自傲,謹記着重陽祖師曾經的諄諄教誨無不身體力行,更是將謙虛謹慎作爲終生恪守的重要內容,“生平不輕受人以拜,拜必答之,未嘗自登師席。黃童白叟,婦寺宰官,侯王帝主,一切平等。”

太古真人則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全真道思想的要點:“夫吾道以開通爲基,以見性爲體,以養命爲用,以謙和爲德,以卑退爲行,以守分爲功。久久積成,天光內發,真氣衝融,行神俱妙,與道合真。”可見謙遜是作爲全真道的重要道德規範。

四、懲忿窒欲

忿欲則會使人心矇昧不明,先天純樸之性難以發揚,從而使得生命陷於墮落困頓之中,難以自拔。只有懲忿窒欲,才能夠明理,而明白世間的真理有利於對道德主題的判斷,有助於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有益於進行正確的道德評價。因此,明理是達到全性保真重要的法門之一。

“欲者,兇害之根。”不嫉妒,不中傷,不欺騙,不背後議論人之長短,不口是心非,這些也都是我們應當努力做到並加以提倡。然而節慾、自制並不是一種與自己抗衡的刻意而爲,也不應該是爲了成爲“聖人”而努力逼迫自己禁錮在教條的框架中。

王頤中集《丹陽真人語錄》記載,丹陽真人居環堵中修煉,“早晨則一碗粥,午間一鉢面,過此已往,果茹不經口。”張子翼《丹陽真人馬公登真記》也記載,馬祖“修真功,積真行,服紙麻之服,食糲糧之食,隆冬祁寒,露體跣足,恬然不顧,惟一志於道”。丘處機隱居磻溪、龍門之洞窟中十三年,也以清修苦行爲時人稱道。

圖 | 劉高理

全真道素以崇尚儉樸,實行苦修爲要旨。清和真人說:“昔丹陽師父初立教法,以去奢從儉、與世法相反爲大常,凡世所欲者,舉皆不爲。”

對於在家如何修道,邱祖說:“在家修道之人,飲食、居處、珍玩、貨財,亦當依分,不宜過度也。”即使是大富大貴之人家,在生活上也不能太奢華。

正如馬祖經常吟誦的兩句話:“縱日消萬兩黃金,正好粗衣淡飯。”少私寡慾、清靜恬淡體現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它與財富的多寡無關。

對於全真道思想要求的苦行生活,世俗人確實一時難以做到,但是少私寡慾、適度消費則是我們能夠做到而且應該做到的。

五、全性保真

在修行中,全真道追求超越個體生命的侷限性,達到精神上的不滅和永生。主張以心性爲主的修煉體系,“夫道但清靜無爲,逍遙自在,不染不着。”(《真仙直指語錄·丹陽真人語錄》)

“蓬萊有客無家鄉,身擬學仙遊大方。

大方洪水浸天闊,東極萬里青茫茫。

曉來雨過西風急,杖策憑髙看呼吸。”

(邱祖《秋風海上》)

從這段詩文中透露出全真道人隨處而安,身雖居塵心自離塵的情懷。能保性命而全天真,視名利權色如浮雲,無恐懼煩惱於胸中。

圖 | 劉高理

《重陽立教十五論》說:“離凡世者,非身離也,言心地也……今之人慾永不死而離凡世者,大愚不達道理也。”全真道認爲,追求肉體長生,既無可能,也無意義。說它不可能,是因爲“有形皆壞,天地亦屬幻軀,元會盡而示終。”說它無意義,是因爲它並不是人的生命主體。那麼,什麼纔是人的生命主體呢?全真道認爲,人的生命主體就是人的本來真性,它源自虛無大道,是永恆存在的。重陽祖師說:“是這真性不亂,萬緣不掛,無去無來,此是長生不死也。”

劉祖說:“萬形至其百年則身死,其性不死也。”

邱祖說:“生滅者形也,無生滅者神也,性也。”

按照全真道的觀點,人的本來真性雖然永恆不滅,但由於人被妄念遮蔽迷亂而不自覺,導致真性隨肉體的生死而輪迴不已。要超出輪迴,就必須內修真功,外積真行,使自己的真性得到保全,從而得道成仙。

結 語

從以上可以看出,積行累功是全真道主要的思想,用長春真人的話概括說來就是在塵卋中處身應物應當先人後己,捨己從人,克己復禮,恤民保衆,單講奉獻,不求回報,這就是“外修福行”。忍辱精進,寬恕他人,物不役心,境不牽情,無思無慮,神定精凝,這就是“內固精神”,用性命雙修的方法從而達到對社會做出有益的事情,對自身道德質量的昇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