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歷史的女人——第710期

多數看官朋友因受各種演義和戲說的影響,對袁紹的看法多有偏差,基本上都認爲袁紹有點繡花枕頭的意思,就是說他能迅速崛起,全靠“四世三公”的顯赫家族支撐,可謂是被人嫌棄之極。但是如果認真全面去看歷史的記載的話,我們會發現事情的真相絕非如此簡單。

首席在東漢末期,袁紹能夠成爲最早崛起的梟雄或諸侯,單靠家族背景是遠遠不夠的。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否認家族背景的積極作用,但是袁紹雖然出身是“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但袁紹本人在這個家族中的地位卻是並不太好的,原因是他是庶出。比如袁術等人,就常因此而瞧不起袁紹,在袁術眼裏,甚至把袁紹看作他袁家的家奴,袁術曾說過一句話:“羣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這還不算,袁術在給袁紹的死敵公孫瓚寫的信中乾脆就說:“雲紹非袁氏子。”(見《後漢書·袁紹傳》)。

此後,在公孫瓚和袁紹因河北而爭奪不休的時候,公孫瓚也曾經給漢獻帝上了一道奏摺,其中有這麼一句話:“《春秋》之義,子以母貴,(袁)紹母親爲傅婢,地實微賤。”(見《後漢書·公孫瓚傳》)。

在古代,庶出和嫡出在地位上的差別是很大的。也因正因此短板,袁紹自己也很清楚這個事實。類似於曹操很清楚自己被人罵作閹宦之後一樣,因此,袁紹其實是和曹操一樣努力的。袁紹不但努力修煉自己的言行,製造好的輿論。此外,他還是一個孝子,在《三國志集註》中引周壽昌之言:“紹爲庶出,此必其嫡母也。然漢臣久不服親喪,紹爲母服三年喪,又能追行父服,此正紹少年養名之時也。”

可見袁紹對於自己的名聲的培養,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的。但是在亂世之中,光靠這一點還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想成就大事,還得結交豪傑或有才之士。在這一點上,袁紹做得也非常好。《三國志·袁紹傳》注引《英雄記》中載曰:“(袁紹)又好遊俠。”袁紹結交了好幾個遊俠之士,結爲“奔走之友”,準備在亂世中大顯身手。袁紹之友中最著名的就是曹操。但是在東漢末期,袁紹的發展卻要快於曹操。

範曄的《後漢書》載曰:“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後漢書·何進傳》也有記載說:“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可見袁紹在當時的影響力,絕非是浪得虛名。至少真實情況是,袁紹在初露頭角的時候,有三大優勢,其一是出身豪族,其二是身爲遊俠,其三是又爲豪傑。其實,後兩者佔據了主要作用,因爲袁紹的遊俠和豪傑本色,使得更多豪傑和遊俠等各類人才紛紛追隨,袁紹也是因此逐漸成爲他們的代表人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反董卓的時候,推舉袁紹爲盟軍的盟主。

袁紹舉義旗,開啓自己的諸侯大業。粗略來看,從公元190年,到公元200年,袁紹只用了近十年的時間,就擊敗了公孫瓚等梟雄,統一了河北等地,成爲擁有四州之地的最強霸主。當時,放眼三國,袁紹絕對是氣場和未來最光明的一位雄主。

但是後來事情的發展,卻出現了另外的情況,被人嫌棄的一方諸侯袁紹:原本最有可能終結東漢的梟雄,卻因1失誤成就了曹操。這個事情要從兩個角度說:

第一個角度是終結東漢王朝。

這事是指漢獻帝逃出長安來到洛陽後。當時天下諸侯多半都是觀望,袁紹也不例外。雖然袁紹麾下的謀士沮授建議把漢獻帝迎到冀州,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袁紹最終沒有答應,很多看官都認爲這是袁紹的敗因之一,或敗筆之一,甚至認爲這是袁紹愚蠢的表現。但是如果回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思考這個問題,事情或許就不是我們想當然的那麼簡單了。

其一是外在的情況,被董卓禍亂之後的東漢朝廷,在諸侯的心目中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光環。在長安的傀儡皇帝漢獻帝逃到洛陽後,雖然不再是傀儡皇帝,但卻成了一個光桿司令,要什麼沒什麼,加上東漢末期,朝廷的威信已經逐步喪失殆盡,漢獻帝這面旗幟已不足以匯聚天下各方羣雄了。比如漢獻帝回到洛陽的時候,各路諸侯都知道,但都不願意去見,已足以說明漢獻帝的尷尬處境。

其二是漢獻帝價值的辯證看。漢獻帝,雖然是空頭皇帝,但是他一點價值也沒有嗎?當然不是,他還是一面虛的旗幟,至少可以撐門面用,但是這個價值也是相對而言的。這也就是爲什麼曹操要逢迎漢獻帝,原因是在名聲方面,曹操還不如袁紹。袁紹雖然是庶出,但是他通過努力逐步改善了這個短板,並且聲威日隆,不再需要一個空頭皇帝幫忙提升了。可是曹操不同,曹操是閹宦之後,比袁紹更急需用皇帝的名聲彌補自己名聲的缺陷。

其實漢獻帝的用處,也僅此而已,實際更多的用處也沒怎麼體現,這在後來的歷史實踐中已經驗證。比如曹操以漢獻帝給各個諸侯發去的詔書,好的諸侯都接受,不好的基本全拒絕。爲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天下局勢,已經是諸侯割據,強者兼併弱者,皇帝基本是個擺設了。

袁紹在沒有迎漢獻帝的情況下,照樣發展飛快,謀士和兵將最廣,地盤也是最廣,佔據了十三州的四州之地。而曹操握着漢獻帝,發展也仍然很艱難。到官渡之戰開戰的時候,曹操的實力仍然和袁紹的實力差距很大。其實,從這個側面也證實了漢獻帝的地位已經沒有部分讀者所認爲的那麼重要了。或者說,漢獻帝已經不是決定天下歸屬的關鍵人了,決定天下走向的已經是兵馬、地盤等實力了。

從袁紹一開始就沒把漢獻帝放在眼裏這個角度來看的話,倘若袁紹最終一統天下,或一統北方,他要做的可能跟曹操不同。曹操是握着漢獻帝自己做魏王,而袁紹則極有可能直接在羣臣的擁護下直接把東漢王朝給終結掉,自己做皇帝。因爲,一開始的個人價值取向必然會決定了他們日後的行爲趨勢和方向。

第二個角度是因1失誤成就曹操

袁紹攻打曹操,是因爲自己有實力,且時機已經成熟。有人說曹操握着漢獻帝,代表朝廷,怎麼能打呢?袁紹難道不知道嗎?但袁紹更知道的是,自己此時實力比曹操強,如想繼續開拓自己的事業,則必須攻伐中原,而曹操則是勁敵之一。

對於曹操,袁紹何嘗不清楚,此人很能幹,趁曹操沒發展更壯大趕緊打,越晚就越利於曹操,到時候恐怕就不是袁紹發動官渡之戰,怕是曹操主動發動官渡之戰了。所以,從這個作戰時機上,袁紹是沒有錯的,而且是十分正確的。

此外,還有一個側面也可以證實袁紹的勢力比握着漢獻帝的曹操強,那就是在官渡之戰前,曹操陣營的許多臣屬已經擔心曹操會兵敗,爲了給自己謀個退路,紛紛給袁紹寫信示好,準備給自己以後的新老闆一個好印象。這其實說明瞭兩個問題,其一是漢獻帝這個皇帝在時人心中的地位是何等無關緊要,其二是袁紹的實力已經到了似乎不戰就能贏曹操的傾向。

但是後來卻出現了戲劇性的結果,袁紹在原本能贏的官渡之戰中戰敗了,而戰敗的關鍵轉折點則是烏巢被襲擊和燒燬。而這個情況的發生全因一個人,即許攸。原因是許攸的家人在鄴城犯了事,被抓了起來,許攸把自己也受到牽連,就乾脆逃離袁紹,投奔曹操,然後進獻了火燒烏巢之策劃。

其實這個事對於袁紹而言算是一個小失誤,原本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袁紹寬宥安撫許攸,或寬大處理許攸的家人,畢竟是大戰在即,讓謀臣內心不安,終究不是好事。且許攸和曹操也很熟悉,如果在自己這裏稍有不利,許攸投奔對面的曹操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袁紹疏忽此事,導致許攸叛投。再者,在許攸叛投後,袁紹當會想到,許攸若獻策,必然是在糧草上做工作,因爲糧草是兩軍的頭等要事,曹軍糧草缺乏,且之前已經劫取過袁軍的糧草。此時,袁紹若多派一支兵馬提前增援烏巢,曹軍的襲擊烏巢之成敗則要另說了。

結語:袁紹之成敗,一半是人爲,一半是天意。人爲方面一方面是袁紹在用人謀事上,比及曹操,略輸一籌,且曹操是一代梟雄,尤善用兵,且用人謀事,古今一流。不過袁紹之其人才幹、能力,在三國仍然是十分上乘,至少絕非演義中的庸主,比如其官渡慘敗後800人回到冀州,但收拾殘餘後仍然平定了被曹操佔領和奪取的地方,曹操亦無可奈何。袁紹最終失敗,蓋因病逝,乃天意,實在遺憾。

參考資料:《三國志》《後漢書》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