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當前,金融領域已成爲中美貿易爭端重要戰場。中美貿易談判結果表明中國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機構市場準入條件。爲有效應對銀行業開放帶來的衝擊,國內銀行應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加強海外分支機構管理,同時進一步深化與境外一流金融機構合作。

一、中美貿易格局及變化趨勢

中美兩國作爲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經濟總量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貢獻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也顯著高於其他經濟體。因此,從總量來看,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格局對於全球貿易形勢的形成和變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響。

從歷史來看,中美兩國貿易格局受中美政治關係影響明顯,呈現週期性變化。中美兩國進出口額中長期呈現增長態勢,短期內存在週期性波動,且中國的進出口額波動幅度明顯高於美國。

在奧巴馬政府執政期間,中美兩國貿易格局總體比較平和。隨着特朗普執掌美國政府,推行一系列“美國優先”政策,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上升,經貿關係趨於緊張。儘管中美貿易摩擦古已有之,但在當前新形勢下,中美貿易摩擦呈現以下四個新特點。

一是中美貿易形勢中短期內仍將趨於嚴峻。

從中美貿易摩擦的演變週期來看,在同一個美國總統執政期間,均存在中美經貿關係的緊張和緩和期。儘管當前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階段性成果,但從當前中美兩國所處發展階段及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導向來看,中美經貿關係在中短期內難以出現明顯持續的緩解跡象,貿易形勢仍趨於嚴峻。

二是中美貿易摩擦範圍不斷擴大,爭端產品由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轉變。

經過多年發展,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範圍不斷擴大,貿易產品種類從初級礦產品發展至高附加值的科技類產品,貿易金額大幅增加。在此基礎上,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影響範圍持續擴大。

主要體現爲:貿易爭端產品從最初的金屬、礦產、一般製造業等逐漸蔓延到農業、化學醫藥、鋼鐵,再到信息技術、機器人、新能源等高端製造產業,涉及的貿易金額也呈快速增長趨勢。

三是金融領域成爲中美貿易摩擦新焦點。

作爲金融大國,中國在匯率、金融市場開放等問題上持續受到美國刁難,這也是當前中美貿易摩擦的重要新焦點。

從歷史來看,美國曾聯合歐洲等國脅迫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兌美元大幅升值和國內資產泡沫,泡麪破裂後經濟長期陷入蕭條。而從當前中美貿易談判形勢來看,美國對於人民幣匯率和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的要求愈來愈強烈,施壓力度持續加大。

四是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擡頭。

中美貿易作爲全球貿易體系中最重要組成部分,其貿易關係是全球貿易體系的重要風向標,中美貿易摩擦形勢趨於嚴峻,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伺機升溫。

此外,在美國利益至上的前提下,美國與歐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均發生貿易爭端,全球貿易形勢進一步惡化。貿易爭端事件的頻繁發生,促使全球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擡頭,區域間貿易摩擦概率持續提升。

二、中美貿易新格局對國內商業銀行的影響

1.國內銀行業對外資開放步伐加快,盈利空間中短期內將進一步受到壓縮

如前所述,金融領域已成爲中美貿易爭端重要戰場。

銀行作爲國內金融領域最重要的部分,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通常被稱爲“躺着賺錢”。在國內利率市場化推進過程中,隨着銀行同質化競爭加劇以及金融科技企業的崛起,銀行的盈利能力受到較大沖擊。總體來看,銀行的營業收入主要來源於淨息差和中間收入,而淨息差收入佔比遠高於中間收入。

當前,中美貿易談判結果已表明中國將大幅度放寬金融業機構市場準入條件。2018年,國內已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等外資持股限制,金融市場實現進一步對外開放。在此背景下,外資對國內銀行業的參與度將不斷提高,對國內銀行產生的競爭壓力持續加大,從而將在中短期內繼續對銀行的盈利能力產生較大沖擊。

2.經濟增長面臨的不確定性增強,信貸風險管理難度增加

近年來,國內經濟處於下行週期,經濟增長動能有所下降。尤其是2015年以來伴隨嚴監管、去槓桿政策的實施,市場信用有所緊縮,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所凸顯,企業現金流壓力加劇,債務違約風險事件頻發。

同時,國內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有所惡化。在當前中美貿易格局下,中國的出口將持續面臨下行壓力,經濟增長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大。在這樣的背景下,企業發生債務違約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升,銀行不良貸款發生率也會直接增加,信貸風險管理難度加大。

3.境外分行受到的屬地監管進一步強化,境外經營不確定性有所提升

經過多年國際化戰略的推進,國內銀行已初步形成規模較大、結構完善的海外業務集羣,主要分佈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而該區域往往受美國所主導,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美貿易形勢變化對境外分行的影響力。

在當前中美貿易格局下,中美貿易形勢大概率將反覆,進而加劇我國所面臨的外部經營壓力。國內銀行的境外分支機構,尤其是處於主要貿易爭端國家的分支機構將面臨着更大的經營阻力和屬地監管壓力。

此外,國內銀行境外分支機構的業務通常來源於國內企業在境外的業務,在當前中美貿易格局下,境外相關業務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上升,這將進一步對國內銀行境外業務產生明顯影響。

三、商業銀行的應對策略

1.進一步推進國內銀行市場化改革,深化金融科技發展

近年來,國內銀行改革取得了明顯成就,但總體來看,當前國內銀行在公司治理架構、產品服務創新、風險防控、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多不足。

在當前中美貿易格局下,國內銀行業開放步伐將逐漸加快,外資參與度大幅提升。爲有效應對外資銀行帶來的衝擊,國內銀行應進一步推進市場化改革,優化內部激勵考覈機制,降本增效,全面提升經營管理效率。

同時,還應通過加強與金融科技企業的合作,深化金融科技技術的發展與運用,提升銀行獲客能力;通過運用大數據工具,強化對客戶風險的前瞻性識別、防控。

2.加強海外分支機構管理,防範監管合規和業務結構風險

21世紀以來,在國際化經營戰略持續推進過程中,銀行境外分支機構數量和資產規模得以迅速增加。在貿易保護主義持續升級的背景下,國內銀行境外分支機構受到的屬地監管壓力將持續加劇,境外業務面臨的挑戰不斷上升。

所以,應持續加強對境外分支機構的全面管理,始終堅持穩健合規的境外經營理念,加強境外監管政策學習,強化與屬地監管層和金融機構的溝通、合作,進而快速適應境外金融環境;同時,立足於當地政治經濟環境,深耕當地公司和零售客戶,藉助已有客戶業務資源,拓展營銷上下游客戶。

3.進一步深化與境外一流金融機構合作,穩步推進境外金融業務發展

多年以來,在監管層的大力倡導下,境內銀行開始積極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目前,國內大中型商業銀行已基本實現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例如中信銀行引入西班牙對外銀行,初步實現與境外一流商業銀行的戰略合作。

但當前境內銀行與境外金融機構的合作主要集中於戰略層面,對於業務、人員、組織結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仍比較缺乏;同時,當前合作主要體現在境外機構投資境內銀行,而境內銀行對境外金融機構的投資則明顯不足。

在當前中美貿易格局下,爲更好應對全球金融競爭格局,國內銀行應繼續深化與境外一流金融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境內銀行應持續施行走出去戰略,並加強對境外金融機構的投資、佈局。

作者:徐冕,中國光大銀行總行資產負債管理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