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7-9世紀,我國處於盛唐時期,西方則有吐蕃帝國,它對中亞和東亞甚至是南亞的中古史產生了特別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對戰我們的盛唐還是西方的阿拉伯,吐蕃人的戰略優勢都特別明顯,吐蕃創造了十分輝煌的政治軍事文明。然而,中唐以後,這個龐大的帝國在各國史書中基本消失了,那麼到底是什麼讓這個強盛的帝國瞬間衰敗了呢?

  第一、繁雜的貴族政治

  他們的歷史當中,君主是中心,但是貴族勢力就成了第二個中心。熱巴巾時代,吐蕃人對內大興佛教,對外則實施和平外交的政策。然而,吐蕃的矛盾並沒因此緩解,而且統治階級內部的各種鬥爭也剎不住車。

  吐蕃境內的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佛教僧人手裏,這引起了貴族的不滿,他們自然不願意一直沉默着,爲了改變對自身不利的局面,以韋·甲多熱爲首的貴族大臣乾脆發動政變,殺死了赤祖德贊,讓他的弟弟當新的贊普。

  像這種宮廷政變的惡行,只要出現過一次,以後就停不下來了。就這樣,贊普的權威遠不如從前,開始步入衰落。吐蕃領袖雖地位很高,但還是沒擺脫動搖的命運。

  第二、佛教之殤

  赤祖贊德去世之後,吐蕃貴族就開始擁立達摩,因爲此人反對佛教。自此,吐蕃就展開了淨佛運動。政府明確下令要停止修建寺院,開放的寺院也要關閉,將釋迦牟尼的佛像埋入沙中,在封閉的寺廟門上畫上僧人飲酒作樂的圖片。內地的譯師和班智達都被驅逐出境,高僧也被全部殺害,一時間內,吐蕃的佛教人員開始人人自危。

  面對如此殘酷的屠戮,佛教中的教徒,自然不能乾坐着,於是們開始進行反擊。公元842年,高僧貝吉多傑喬裝打扮了一下,暗藏着弓箭,懷揣着滿腔的憤怒奔向了拉薩。見到達摩贊普的時候,這位武將射出了鐵劍,正中贊普的眉間。吐蕃原貴族和佛教的相互廝殺,使得吐蕃上層的同室相互倒戈,最後導致贊普被殺。

  公元9世紀中期,貴族和宗教不斷鬥爭,在更迭的過程當中,吐蕃內部嚴重的矛盾再次被激化。不同將領歸爲不同的派系,他們之間的戰爭將吐蕃的國力幾乎耗盡了,使得這個強大的帝國徹底衰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