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家的回答,感覺出發點都比較集中,我先總結一下。

一、史記中的說法是白起有病了;

二、白起認為再次伐趙已經錯過了長平之戰後直接滅趙的最佳時機,所以不想再次伐趙;

三、白起的夫人是趙國人,因此,不想再伐趙;

四、白起認為殺的人太多,不想再殺了;

五、白起害怕再次伐趙失敗,以前打的勝仗就全白搭了,戰神的名聲就毀了;

六、白起殺了太多的趙國人,白起再次擔當主帥會招來趙國的激烈抵抗。


具體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當時的白起本人知道。

但是,我發現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人物,這個人物就是魏冉,魏冉是秦昭王母親的宣太后的弟弟,也是秦昭王的舅舅,可以說,秦昭王在位的前三十六年功績有一般離不開魏冉的輔佐。司馬遷對魏冉的評價也很高,在《史記》中說:「魏冉,秦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天下皆西鄉稽首者,魏冉之功也。」

魏冉能有這麼多的戰功,有一條很重要,魏冉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績卓著,威震諸侯,「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說白了,很多戰役都是魏冉和白起一起完成的,白起能夠從一個士卒做到武安君的位置上,很大程度上在於魏冉的提攜,後來基本形成了魏冉主內,白起主外的格局。

但是,秦昭王三十六年,秦昭王任命范雎為相,把魏冉給撤了,宣太后的權力也收回來了。

可以說,秦昭王三十六年是秦昭王執政的一個分水嶺,是魏冉的謝幕,也是白起的轉折。

從秦昭王三十六年到四十三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可以看見,這應該是一次規模不算太大的戰役,接下來就是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在長平之戰初期這麼重要的會戰,為什麼沒有調白起去指揮?說明,當時秦昭王和范雎已經開始準備要打壓白起,但是長平之戰僵持不下,秦昭王在無奈之下才調白起代替王齕。

范雎本身就想扳倒這些原來的勢力,沒有了魏冉在朝堂內的幫助,白起在外應該也是處處受到掣肘,甚至而且秦昭王也認為在長平之戰後白起也失去了作用,後來請他再次去攻打趙國,白起也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但還是逃不過一死的命運。

所以,我認為這和魏冉失勢有很大關係,因為白起本身就是魏冉一派的人。


謝謝邀請!

白起不聽秦昭襄王命令伐趙恐怕有以下幾個原因。

最重要的一個:白起一生是忠於秦國,並不是忠於秦王

可能有人會說,這兩者有區別嗎?當然有區別,區別大著呢?

經過長平之戰,趙國元氣大傷,已經無力再抵禦白起的進攻,弱乘勝進軍,滅趙國易如反掌。白起這個名字在秦昭襄王后期,對山東六國就是一種威懾。趙國此時還處在舉國男子皆戰死長平的恐懼之中,民心士氣皆是最低谷。

丞相範睢擔心白起滅趙國後地位高於自己,於是向秦王建議撤兵,而另外一方面秦王也確實不想冒險,舉國大軍皆在外,此時弱六國合縱,秦國形式危急。秦王便下令白起撤軍。

白起不得已撤兵,而後三次拒絕秦王的要求,拒絕出兵伐趙。白起不是覺得此時伐趙會失敗,而是錯過了最佳時期,會讓更多秦人犧牲。這就是白起是忠於秦國,而不是忠於秦王。

另外一個原因:白起的夫人是趙人

這個原因我覺得只能說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白起的決策。白起在出徵長平之前,一直都強調自己是秦人兵士,豈能一直在家喝粥。白起雖然放歸了長平之戰的240名趙國兒童,但兒女私情絕不會凌駕於秦國利益之上。

最重要的也是最可能的還是那句:白起忠於秦國,而不是忠於秦王。條友們覺得是什麼原因呢?歡迎指教


要說白起不伐趙的整個過程,得要從長平之戰說起。

公元前262年秦趙因韓國上黨地區的歸屬問題發生了長平之戰,戰爭持續三年,前260年基本上戰爭結束,秦國接受趙國40多萬降卒,這時候的秦國將領就是白起,之後趙國40多萬士兵被坑殺,前後大約有45萬趙兵傷亡。趙國經此一役基本上國內已經沒有士兵了,再加上三年的對峙守城國力消耗巨大。秦國雖然也是消耗巨大,士兵疲憊不堪。但是秦國當時國力還是稍強於趙國,大後方天府之國巴蜀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遠送到前線。長平攻陷後,這個時候如果秦軍進攻趙國,可以說一路東進直取邯鄲趁勢滅掉趙國不成問題。但是這時候秦王下令班師回朝。

其實當長平之戰後,白起已經做好了直取邯鄲滅掉趙國的進攻策略。但是秦王在丞相範睢的慫恿下,竟命令白起班師回國(範睢嫉妒白起功高,還有趙國派人買通了範睢)。秦國接受趙國的割地求和,自此趙國得以保存。

但是過了幾年秦王又要滅掉趙國,這個時候讓白起再次掛帥出征,但是白起寧死也不去。

第一因為白起這個時候知道,伐趙必敗。後面也果然如此,即使是戰神白起出徵也不能改變秦軍失敗的結局。長平之戰的時候如果一舉拿下趙國是可以的,但是經過幾年之後,雖然秦國得以恢復,但是趙國也同樣得以有時間恢復了。

第二再加上這時候趙國人都知道,邯鄲一破,趙國必亡。到時候秦軍入城,國破家亡,這時候趙國是軍民一心,秦軍攻城必敗,

第三,這時候各個國家明白過來了,趙國一亡,那接下來的就是自己。所以這個時候進攻趙國天時天利人和都不佔,果然後面有信陵君的竊符救趙,帶來了魏軍,前後夾擊,秦軍敗。

第四白起一直都在忠於大秦,而不是秦王。他所說所做都是在為大秦的將來考慮,他不想大秦因為他而走向滅亡。所以他只能選擇不出兵,不出兵的結果就只有一個——死。

第五白起作為戰神,中國歷史上最頂尖的軍事家之一,明知必敗,所以他斷然不會出兵。

可是白起不知道,他這一不去,等待他的只有死。白起一死,秦國統一天下的時間只能往後推。等到秦始皇的時候,這個時間秦國統一六國已經是必然的結果了。


白起的戰爭策略,就是謀全局,不戰則已,戰必求全殲敵人。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白起請乘勝追擊一舉殲滅趙國。可惜秦昭襄王和范雎強力建議收兵回秦,所以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機。

後來,秦昭王想讓白起攻打趙國。只不過這時候的趙國,已經舉國備戰,嚴陣以待。國內空前的團結,可以說時機不對。所以白起拒絕了秦昭王出兵趙國的命令。但是也正是由於這樣,白起惹怒了秦昭王,為後來的賜死埋下了伏筆。


白起拒絕秦昭襄王伐趙命令是在長平之戰結束一年後,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是「稱病」。我看來白起不聽命令,不願意攻打趙國的原因有這麼幾個:

首先,錯過了最佳時機。白起不是不想滅趙,他在長平之戰後就想一鼓作氣直下邯鄲,當時趙國幾十萬人被坑殺,舉國膽寒,白起那時若是攜大勝餘威攻打邯鄲,定可一舉拿下,但是秦昭襄王由於種種原因拒絕了白起的建議。而當秦昭襄王想要攻打趙國時候,秦國剛結束長平之戰休養不久,正是戰後疲憊期。其次,關東諸國已聯合抗秦。這時候的關東諸國已經看出了秦國的強大,若是放任秦國滅趙,那麼秦國必實力大增,其餘幾國將更沒有迴旋餘地,因此趙國定會有援軍。而且事實上確實出現了秦國再次攻趙時候楚國、魏國出兵支援趙國的情況。

第三,趙國此時並不易攻打。因為這次秦國攻趙是奔著滅亡趙國去的,趙國人自己也知道,因此在秦軍圍攻邯鄲的時候,趙國上下爆發出難以想像的堅韌抵禦力和戰爭動員能力,幾乎傾其所有抵抗秦軍進攻,為魏、楚援軍到來爭取了時間。

最後,白起並不是最佳人選。個人感覺白起並不適合作為攻打趙國的主將,因為他曾經滅殺趙軍四十多萬,可以說趙國上下幾乎都是他的仇人,如果說長平之戰剛剛結束時候趙國上下對白起是恐懼,那麼醒悟過來的趙國人對白起恐怕是同仇敵愾,白起掛帥出征,只會激起趙國人的誓死抵抗之志。

白起在政治智慧或許稍差點,但是他作為百戰名將,絕不會想不到這些,只是他沒有機會向秦昭襄王詳細述說而已。

但是不論如何,這都觸及了秦昭襄王逆鱗,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白起被秦昭襄王賜劍自裁而死!

(我是公子皇鋣,碼字不易,還請多多點贊關注!也歡迎大家探討交流!)


首先感謝邀請,本人對白起了解一部分來源於影視,一部分來自聽聞,一部分來自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以下所言均是個人見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白起從士兵做起,做到了秦國上將軍直至武安君。秦昭襄王對其不可不謂之依賴,昭襄王早年秦國雖然已經商鞅變法,國力強盛,到還不至於蔑視六國。而白起作為王的一把利箭,一顆棋子,相當出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基本上擊潰了韓國,重創魏國。後來攻楚,水灌鄢城,攻陷郢都,重創楚國。華陽之戰,斬首十三萬,徹底擊潰魏國。再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全殲趙國主力,秦國鄰國都不會對本土造成威脅。但就是長平之戰,讓白起急轉直下,僅僅三年後就被賜死。

長平之戰後,秦國出兵六十萬,損失二十餘萬,以當時的形式,和白起的判斷,秦國的頑強,未嘗不能攻滅趙國。

但是從國力方面說,秦趙三年對峙,拖垮了趙國,但秦國雖然有巴蜀天府,但是幾十萬的勞力被抽出去徵戰三年,在農業社會來說對農耕都是不可小視損失,倘若在邯鄲託一陣子對秦國也是巨傷,所以當權者不會不考慮這點,所以收兵。

君臣關係來說,白起雖能揣測王義,但軍中威望相當高,功勞這麼大。當時昭襄王面對一個這樣的臣子怎麼不會擔心,且當時白起基本掌握了秦國全部青壯男丁,範睢不管是不是小人,就當時的範睢進言和形式而言,秦王不會不考慮,收兵緩解這種尷尬,也是意料之中。

根據以上情況,就白起自己而言,其一秦王曾兩次命他掛帥,甚者其中一次親自上門相勸都被稱病拒絕了。白起當時也是兩鬢斑白的老人了,連年徵戰,有可能身體真的撐不住了。

其二,自己忠心於秦,卻被王猜疑,被丞相耽誤戰機,荒廢了自己天大的功勞,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怎麼不會有點義氣用事,怎麼不會心灰意冷,也有可能拒絕出征。

其三,白起打了一輩子仗,罕有敗績,怎麼不想抱著自己常勝將軍名號。對戰爭形式,瞭如指掌,耽誤了最佳戰機,對趙國的韌性也有了解,況且邯鄲守將是擋住了秦國三年,被自己用計謀換下的名將廉頗,對勝利並沒有十足的把握。

其四,正如白起死前的最後一席話,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大規模殺降卒,也有可能問心有愧。


第一個原因,個人原因,白起的軍功已經是秦國最高級別,即使滅了趙國,對白起並無多大好處。而且,從白起個人來說,如果不是秦國的軍事激勵機制,他並不願意殺太多的人。

不要以為我在為白起辯護,白起不是魔鬼,絕不會有殺人成性的先天喜好。

第二,長平之戰後,趙國幾乎沒有了青壯年男性。這時候攻打趙國,按照秦國的政策,就是趙國滅絕法。

而白起這時候已經是秦國等級最高的軍官,士兵們如果不殺敵人就不能獲得軍功,這是秦國的政治體制軍事激勵制度決定的。

第三、殺敵一千,自傷八百,秦國關中實際上也沒有人了……十五歲以上的寶寶都上戰場……

第四、不是不聽,是沒辦法和老闆商量,因為老闆根本不聽。


白起不聽命令伐趙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是兩點。內外因都指向白起認為伐趙不會成功。

外因:長平之戰之後,趙國上下一致對外同仇敵愾,尤其對於白起坑,殺40萬降卒更是恨之入骨,山西的骷髏王廟就是祭祀敗將趙括的。晉城最有名的一道菜叫高平燒豆腐。有三千年輝煌文化史的晉城就沒別的名菜了?「紙上談兵」的故事,就是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將白起坑殺了40萬趙軍的事就發生在晉城的高平。白起的殘暴激起了人們的仇恨,後世百姓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燒水煮油炸後後,再蘸著蒜泥喫,以泄心中之憤。

下圖骷髏王廟

更何況,當時趙國還有名將廉頗。大家都知道,長平之戰秦國使用反間計,換掉廉頗用,趙括,纔有機會打贏得。戰國四大名將,起翦頗牧。白起王翦秦國名將,廉頗李牧趙國名將。名將、人心,加上內線作戰,糧草供應充足,很難打的。還有就是攻打趙國要連續翻過中條山或者呂梁山還有太行山,即使上黨在秦國手裡,也沒有多少糧食供應,秦國的糧食供應太難。名將白起也得考慮考慮。

再說內因,對照歷史年表,當時秦國正在朝堂大換血。穰侯魏冉、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驅逐到關外去;任用範睢為丞相,封為應侯。都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但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丞相是可以開府的。所以一朝丞相一朝臣,也是可以說得過去的。白起和魏冉配合的好,必然要被新上位的範睢收拾,事實也是範睢把白起搞死的。對於白起來說,大換血的這個時候,宜靜不宜動。與其他在外面被搞死,連個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不如留在秦王身邊有事兒好辯解,好託關係,找門路。

當然也不排除白起是真病了。如果真病了,我以上的分析自動作廢。

歷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是人性不會變,由人性推理歷史。我自己覺得說的挺靠譜。

碼字不易呀,覺得靠譜點個贊。當然更歡迎留言討論。要是,關注我就更好了。


1,最佳戰機己過,沒有乘勝追擊,收兵回國後再徵戰,勝敗難定,勝了,勝之不武,敗了,毀一世英名。2,趙國是白起夫人的母國,坑殺夫人母國幾十萬降卒,勝利班師,末了還要帶兵出征,滅其母國,此舉覺得對不起夫人,如當初長平之戰時一豉作氣,滅了趙國,那是兩國生死之戰,夫人無話可說。3,此時的白起步入老年,一生徵戰從無敗績,數以百萬計,以殺神著稱,殺戮太重,心裡茫然,戰爭傷害多少生命,留多少孤兒寡母,瀝瀝在目,自覺愧疚,自己己年老,還有多少時日呢?還要搭上夫妻反目,還要製造更多弧兒寡母,製造更多冤魂,看著那些鮮活的生命,轉眼間變成一具具冰冷的屍體,不管是敵方的士兵,還是己方的士兵,白起都不願再看到了,善心與噁心,金錢與名利,都被心性本善填滿了,所以不管什麼事都拒不出徵!


白起不聽命伐趙,首先,白起的夫人是趙人,伐趙很難面對自己所愛之人;另外,讓白起伐趙,應該是丞相範睢之意,在此之前,秦國將相早已不和;再者,白起知道此次與趙國決戰,必定是兩個大國之間的生死之戰,必定會對兩國百姓生靈塗炭,白起知道之前一直為秦國人的戰神,為秦國大業,手上佔滿了無數人的鮮血,所以不願再繼續下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