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見證兩軍友誼的樺樹皮飯盒

樺樹皮飯盒

寧夏博物館陳列着一個樺樹皮飯盒,橢圓形木蓋上有鐵栓,外壁有三道帶狀木條箍,兩側裝有提把。

提起這件文物,有一個感人的故事。這要從1936年1月25日,周恩來、彭德懷等20位紅軍將領聯名發表《紅軍爲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說起。該倡議書指出:只有抗日反蔣纔是東北軍唯一的出路。

紅一軍團在西征中解放固原東北部後,進軍至清水河中游,分駐在固原縣東部的七營鎮、馬蓮窩子等地休整。在清水河西岸,還駐守着東北軍騎兵何柱國部。其間,何柱國手下騎兵第六師曾多次向紅軍進攻。爲了給他們必要的教訓,促其覺醒,彭德懷按照毛澤東的指示,對其實行有限度的打擊。

1936年7月,東北軍騎兵第六師白鳳翔部聯合馬鴻賓部第三十五師向駐紮在七營鎮附近的紅一軍團發起進攻。紅一軍團在七營閆家溝伏擊,殲滅了白鳳翔騎兵師一個團,使騎六師遭受重創。爲更好地團結和爭取東北軍,彭德懷指示,紅一軍團對所有俘虜官兵以禮相待,對傷員醫治後,進行抗戰宣傳教育。紅軍的行爲,在東北軍官兵中產生強烈反響,對促其加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積極作用。

藉此機會,9月中旬,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與東北軍騎六師師長白鳳翔在其師部所在地楊郎莊,舉行了一次祕密會談,就“停止內戰,抗日救國”等問題達成口頭協議(史稱“楊郎協議”)。雙方商定,保持表面上處於對峙狀態,只要上面長官不來,就都不打槍;非打槍不可時,提前通報,必要時可互相協商作友誼退讓,一切以抗日救國爲總原則。

協議達成後,駐守在清水河兩岸的紅軍和東北軍,形成了一條中國軍事史上奇特戰線。每當蔣介石命令東北軍進攻紅軍時,東北軍立即先通報紅軍部隊,然後雙方朝天放空槍,往山溝打炮,用真槍實彈來一個真戲假唱。紅一軍團退出七營駐地,駐紮到清水河東岸,與東北軍隔河相望。北面是紅一軍團的一個連,南面是東北軍騎六師。每到傍晚紅一軍團的官兵就會唱起《松花江上》等抗日愛國歌曲,引起東北軍戰士的共鳴,而河對面的東北軍們聽到後對家鄉更加思念,也自發跟着唱了起來。就這樣,兩軍關係漸漸熟悉了起來,白天對話,晚上紅軍唱《松花江上》,東北軍就坐在陣地上靜靜地聽着,這爲促成和談奠定了基礎。

自此,東北軍騎兵與紅軍之間的關係大爲改善,雙方名義上是對峙,實際上是友軍。

1936年9月18日,正值“九·一八事變”五週年紀念日,紅軍派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爲代表,帶領軍團政治部聯絡部長劉源和三團政治委員蕭鋒,來到固原彭家莊東北軍白鳳翔部騎六師十八團駐地進行和談,並祕密簽訂了互不侵犯、共同抗日救國的《中國工農紅軍與東北軍騎兵第六師停戰協定》。這是紅軍在陝甘寧地區遭受圍追堵截,處境艱難時,得到的最寶貴支援。根據停戰協定,騎六師原地留駐黑城、七營一帶。駐固原楊郎莊的東北軍一〇五獨立師劉多荃部與紅軍共同組織集會,紅軍派政治部主任朱瑞帶隊參加。與會雙方官兵羣情激憤、同仇敵愾,振臂高呼“打回東北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隨後,我軍將人、槍、馬匹如數送還。當宣佈要釋放東北軍回去的消息時,許多東北軍的官兵紛紛表示要留下來同紅軍一起打日本,不願意再回騎六師。彭德懷和朱瑞還決定給每個士兵發大洋三塊,軍官五塊,會餐餞行,並讓軍團政治部宣傳隊爲他們舉行專場演出。臨行時,東北軍官兵與紅軍依依難捨。東北軍官兵將一個樺樹皮飯盒贈予朱瑞主任留作紀念。禮物雖小,卻飽含着當年紅軍與東北軍的一段深厚友誼。

1936年底,西征紅軍離開寧夏時,把這個樺樹皮飯盒留給了當地羣衆,後由寧夏博物館收集並作爲國家一級文物陳展。這個飯盒背後體現的不僅是當時西征紅軍與東北軍將士互相敬重的一段深厚友誼,也是他們攜起手來,聯合抗日,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真實見證,更是紅軍善於做統戰工作的生動寫照。(王怡)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