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雅在劇集中,從頭到尾對贏異人有莫名執念。她為了嬴異人,冒充成秦國范雎女兒範雅,還嫁給不愛的人子傒。及後她遭墨刑,為悲劇收場揭開序幕。在古代,只要被施墨刑就沒尊嚴,成一輩子恥辱。

《皓鑭傳》在大氣電波熱播。開播首階段,公主雅與質子贏異人的感情線最為突出。劇中,公主雅因為喜歡在趙國當質子贏異人,令日子很不好過的嬴異人,雖受盡冷眼,但有公主雅對其用情至深。然而,公主雅神女有心,但嬴異人襄王無夢。

公主雅 (《皓鑭傳》劇照)

公主雅在劇集中從頭到尾,都是對贏異人有種莫名的執念,而主角皓鑭卻得到嬴異人的呵護與關注,燃燒公主雅妒忌之火。公主雅愛而不得,同時亦多次將女主角李皓鑭當成情敵,當皓鑭成為贏異人的趙姬後,更三番四次想殘害皓鑭。

在秦國的公主雅,成為範雅 (《皓鑭傳》截圖)

公主雅為了嬴異人,更是隻身離開趙國,成功冒充成為秦國范雎的女兒範雅。還嫁給了不愛的人-子傒,最後又因為子傒謀逆,她再次遭到挫折,更因頂撞夏太后,被施以墨刑,為她以悲劇收場揭開序幕。在古代,只要被施以墨刑,就沒有尊嚴,更成為一輩子的恥辱。

「墨刑」即是「黥面」,是一種很古老的刑罰,據載它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當時三苗之君使用的五虐之刑,包括「黥面」。堯誅三苗,廢「五虐」,改用「象刑」,就是給犯罪者穿上與常人不同的衣服,以示懲罰,其中當受墨刑者要戴黑色的頭巾。禹繼堯舜之後開始使用肉刑,正式把「墨刑」定為五刑之一。

範雅因頂撞夏太后,被施以墨刑 (《皓鑭傳》截圖)

範雅因頂撞夏太后,被施以墨刑 (《皓鑭傳》截圖)

最初,墨刑的施行方法是用刀刻人的皮膚,然後在刻痕上塗墨。《尚書·呂刑》篇中,在「墨闢疑赦」一句後,孔安傳云:「刻其顙而涅之曰墨刑」;《周禮·司刑》鄭玄注云:「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額為瘡,以墨窒瘡孔,令變色也」;《禮記·文王世子》篇註云,墨刑和劓、刖等刑一樣,「皆以刀鋸刺割人體也」;《國語·魯語》也曾說:「小刑用鑽鑿,次刑用刀鋸。」墨刑為小刑,當是使用鑽或鑿為刑具,其仔文獻述及墨刑時,都是說用刀刻。說明「墨刑」最初規定施行時用刀,而不是後世才採用的針刺。由於人的面部神經是極度敏感,犯人在被黥面時,可想而知有多疼痛。由於傷口感染,有的犯人也會因黥面而致死。

範雅因頂撞夏太后,被施以墨刑 (《皓鑭傳》截圖)

從西周時起,墨刑的使用很普遍。周初刑法規定「墨罪五百」,即列舉應處以墨刑的罪狀有五百條之多。《尚書·呂刑》篇亦云:「墨罰之屬千」可見墨刑當時有多普遍。周代,奴隸主貴族常用黥面者作守門人。因為這些人的臉上帶有恥辱的標記,去到任何地方都會被認出,所以他們一般不會逃跑。而且,黥面者四肢是健全,不影響勞作。故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常使用黥面囚徒去做各種苦役。

華陽太后得知範雅受墨刑後,用印記蓋過傷疤,公主雅裝可憐求子楚讓自己留在秦宮 (《皓鑭傳》截圖)

秦國商鞅變法時用法嚴酷,有一次太子犯法,不便加刑,商鞅就把太子的師傅公孫賈黥面,以示懲誡。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丞相李斯奏請焚燒《詩》、《書》等儒家書籍,規定說,如果命令下達之後三十天內不燒者,要「黥為城旦」。「城旦」就是一大早就起來修護城牆的苦役工。當時,「黥為城旦」成為一種比較固定的處罰犯人的措施,這樣的犯人遍佈全國各地。秦末農民大起義的隊伍中,有許多是受到黥面之刑的囚徒。漢初被高祖劉邦封為淮南王的英布,年輕時也曾因小罪被黥面,因此,人們就把他的名字成為「黥布」。

影視中的黥面英布 (網上圖片)

到了漢初,刑法沿襲秦制,仍使用黥面之刑。《漢書·刑法志》規定「墨罪五百」。公元前167年,漢文帝劉恆下詔廢除肉刑,規定將當受黥面之刑者「髡鉗為城旦舂」。即黥面者該為剃去頭髮、頸上戴著鐵製刑具,去做為期四年的「城旦」苦役;女子黥面者,則改為去做為期四年的舂米的苦役。此後直至漢末,黥面未再實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