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國祚38年,共四帝,其中傀儡皇帝兩個,李淵長安擁立的隋恭帝楊侑、王世充洛陽擁立的皇泰主楊侗,有名無實,剩下正兒八經的在位皇帝只有兩位,除了開國皇帝楊堅,就剩下隋煬帝楊廣了。

隋煬帝,有功於萬世,不容於當世,可惜可嘆!

隋煬帝,是敗家子,還是英明之主?

隋文帝在位期間,國泰民安,滅陳一統天下,分化突厥,巧妙化解北患,爲隋帝國留下了豐厚的家底,繼位的楊廣是真正的“官二代”、“富二代”。

隋煬帝楊廣,有大才,於後世有大功。堅定不移地推行科舉制,選拔寒門子弟,破除世家大族壟斷仕途晉升;修建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水運,促進了經濟發展;威壓四方,揚兵邊塞,徵高句麗、契丹、吐谷渾,拓地千里,重振中原王朝聲威。

這麼“英明神武”的皇帝,爲什麼會成爲隋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不得人心。

(一)荼毒民力,不得民心。

修京杭運河,好事一樁;三徵高麗,維護北疆安定,也是政績一件。件件都是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可是爲什麼老百姓不滿意要起來造反呢?原因無他,幹活的人太累了,生不如死。

後人讚歎長城、京杭運河的偉大,那是從中得到了利益,可是當時的挖掘運河的民工是是很辛苦的,很多因此喪命,老百姓有怨言,有民憤,這個道理就很容易理解,孟姜女哭長城在歷史上並不是孤例。

隋煬帝,有功於萬世,不容於當世,可惜可嘆!

勞動光榮,但是很苦

有些人不理解,甚至裝糊塗,只能說是“站着說話不腰疼”。奉獻精神,從來都是別人做,是最好的。一旦有些許損害自身利益的新政措施,那些習慣唱讚歌的人肯定是第一個跳出來的。

(二)急功近利,勳貴離心。

新皇帝上位,第一件是理清人事,培養心腹;第二件是掌控軍隊,防止兵變;第三件是輕徭薄賦,爭取民心。新官上任三把火,屁股沒坐穩位子,稍有不慎,就會引火燒身,自取滅亡。

推行科舉制,必然不被門閥世家大族所喜、所容,想要實現權力的和平過渡,隋煬帝就應當爭取寒門士族、黎民百姓的支持,盡最大可能維持穩定的社會狀態,等待寒門士族慢慢成長起來,從而破除世家大族對仕途的把持,這個需要時間來實現“溫水煮青蛙”的效果。

隋煬帝,有功於萬世,不容於當世,可惜可嘆!

科舉,寒門的福音,士族的眼中釘

可是隋煬帝太心急了,“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結果欲速則不達。經營東都洛陽,引起關隴集團的警覺;遠征高麗,國內空虛,楊玄感乘隙而亂;南下巡遊,烽火民變四起,旦夕間,“大好頭顱”離位,身亡國滅。

(三)窮兵黷武,喪失軍心。

“槍桿子出政權”。打仗勝利,自有軍功賞賜,皆大歡喜;打仗失敗,則白骨累累,累戰累敗,新皇帝的權威就會喪失殆盡,一旦喪失軍心,皇位再想保住已是妄想。

高句麗,盤踞遼東和朝鮮半島,征討之,根本不需要百萬大軍,更不需要二百萬民夫隨軍出行,可是隋煬帝就是這麼任性,耗費無數的人力、物力,讓殘酷的戰場拼殺變成了自己臆想中的棋盤博弈,前線將軍的一舉一動尚需遠在後方的皇帝遙控指揮,喪失戰機,結果葬送了忠於朝廷的精銳之師,也揮霍掉了軍隊對朝廷的忠義之心。

隋煬帝,有功於萬世,不容於當世,可惜可嘆!

征討高句麗,隋敗而唐勝

相對於隋煬帝的好大喜功,唐太宗李世民就顯得理性許多。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凱旋而歸,採取偏師入境騷擾,不斷消耗高句麗的有生國力,沒有“功成必在我”的執念,最後唐高宗李治一戰滅高句麗,收復遼東。

隋煬帝,非昏君,實乃暴君,有功於萬世,爲當世所不容,應該是其最爲貼切的人生總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