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kirk.jpg

想了一天,還是決定老實說,《敦克爾克大行動》我給普評而已。

別誤會,我是諾蘭腦粉,除了沒看過《針鋒相對》,從《Following》到《星際效應》至少都看兩次以上,連普遍評價平平的《黑暗騎士:黎明升起》我都能在戲院看得淚流滿面,《全面啟動》、《頂尖對決》則是看了不知道多少次都快會背了,這樣應該足以稱得上諾蘭腦粉吧?

不過或許對諾蘭這個招牌的期望太高、或許《敦克爾克大行動》本身存在著歷史之壁所以劇情上有難以發揮之處,但我總期待更多、更觸動人心。在以往諾蘭的作品中,探討「人性」是最出色的一點,可在《敦克爾克大行動》裡面太過破碎、太過疏離,以致於很難投射在角色之上。其他像是士兵的衣服太乾淨、沙灘上每個人都超有秩序等疑惑,因為沒當過兵、軍事瞭解不夠也就不多提了。

但《敦克爾克大行動》本身還是有一定水準在的,諾蘭最熟悉也最拿手的多線交叉敘事在這部也有運用到,超愛發現小細節都串連在一起的興奮感。另外我覺得最出色的是席林墨菲的演出,一直以來在戰爭電影中我特別愛看的是患有PTSD的角色(好變態),而關於這個角色遇上事情的反應都讓人很心疼,當然也是諾蘭給予這個角色很多的描寫空間,包括旁人與他的互動,像是電影中類似病症的法國佬就沒那麼深刻了。至於配樂完全不用再多說,讚!就是一個讚!當澎湃又急湊的管絃樂無停歇重擊轟炸雙耳,彷彿身歷其境感受到同等的壓迫、緊張、絕望,如果沒有配樂如此襯託,《敦克爾克大行動》絕對連普雷都拿不到。

看完《敦克爾克大行動》後我想到兩部電影,一部是主題都是「回家」的《拆彈少年》,另一部則是同樣講求「真實」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而我對這兩部電影的喜愛程度遠遠大於《敦克爾克大行動》。

《拆彈少年》的故事圍繞在那十幾位的青少年身上,進行數個月的拆彈工作,故事敘事明確、線性發展的情節讓觀眾輕易能夠代入,而大時代下小人物的結局難以得知,沒看到最後一刻並不知道那羣少年們回家了沒;稍微瞭解《敦克爾克大行動》背景的觀眾則完全不必擔心,因為歷史告訴我們這場撤退極為成功,絕大多數人都回家了。

說《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很「真實」也不盡然,撇除使用每秒120格的技術層面,電影裡有將近一半的時間觀眾的視角是跟著比利回到戰場上,而交叉剪輯下,屬於回憶的戰事戲分給觀眾的感受上就「奇幻」了些。由於《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專注在比利的視角,若是能夠帶入的觀眾絕對輕易有走進電影的感覺;然而《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架構幾乎全然真實,IMAX大銀幕光是呈現場景的細膩、光影的變化就足以說服觀眾,但情感上卻讓觀眾找不到能夠切入的角度,只能夠憑配樂不間斷感受戰場的瞬息,對白不夠多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我認為是三線交叉敘事難免多了層隔閡,對我而言,甚至產生觀看紀錄片的疏離感,我覺得很可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