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可怕,我覺得有才無德肯定能佔據一席之位,而郭松齡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可是很多時候野心都是被一點一點地驅使起來的,而郭松齡的倒戈反奉,跟張學良的放縱時分不開的。

郭松齡,機敏狡詐的郭鬼子,早年曾經追隨過孫中山等人參加革命,深受三民主義的熏陶,回到奉天后任東北講武堂的武術教官,在這裡偶然結識了張學良,張大公子和張作霖不一樣,張學良這個人說到底還是有些理想主義的,因此他也十分佩服和敬重郭松齡這樣深受過革命主義影響的。但是張作霖不一樣,張作霖這一代的老軍閥們,並沒有家國概念,只有利益和地盤。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張作霖的股肱之臣,楊宇霆,這個在奉系內部和郭松齡水火不容的小諸葛。從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張學良掌權後立即東北易幟,而楊宇霆堅決反對就可以看出來,楊宇霆能在張作霖時代得到重用,其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試想一下,張作霖若不被炸死,會主動東北易幟,令國家統一嗎?不會。寧願媾合日本人玩自立,都不會在東北懸掛青天白日旗。而楊宇霆,也是這樣的想法,所以,楊宇霆拒絕東北易幟的留影合念,他的心腹常蔭槐更是拒絕在公館內懸掛青天白日旗。

楊宇霆,是張作霖的股肱重臣,但是到了張學良時代,他就必須死,其根本原因還是道不同難以為謀,他打心眼裡就是看不上張學良這個二世祖的。同樣的,郭松齡能和張學良亦師亦友,那他在張作霖時代,就只能備受冷落,因為心狠厚黑的張大帥,也同樣看不上一個滿嘴為國為民的理想主義者。因此郭松齡要麼等張學良掌權後權傾東北,要麼就倒戈反奉(至於他為何選擇了第二條路,我們稍後再說)這是奉軍內部新老兩代權利交接時,張作霖和張學良這兩個人的三觀不同所造成的差異。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種不同的意識其實也無可厚非,但關鍵是郭鬼子這個人,有理想有想法,再加上張學良對他的盲目重用,不知道加以任何的威懾和馭人手段,使得這個人徒增野心。

第一次直奉戰爭,張學良和郭松齡帶領東路軍第二梯隊在山海關狙擊戰,成為了奉軍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唯一的勝利,張作霖更是因此方能安然退回奉天。那年,張學良虛歲23,也是第一次參加戰爭,從後續張學良的軍事天賦可以看出,這場戰鬥大概真的不是這個張大公子這個花花公子指揮的,那指揮這場戰鬥的只能是郭松齡。

郭松齡是陸軍大學畢業的,奉軍內部也有不少陸大畢業的,逐漸形成了一個派系:陸大派。而因為和張學良的關係,郭松齡也逐漸成為了陸大派的代表人物。而此時,奉軍內部分為三個派系:以張作霖的結拜兄弟,湯玉麟張作相等人形成的老派,在奉軍內部位高權重;還有就是以郭松齡為首的陸大派,和張學良尤為親近;還有就是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都有留學日本士官學校的背景),是張作霖的股肱之臣。

而郭松齡和楊宇霆的矛盾,差不多就是奉軍內部新老兩代權力交接時,由於意識不同而產生的矛盾。而升級這個矛盾的,就是第二次直奉戰爭大勝後爆發的地盤之爭。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和張學良的第三軍,和姜登選韓麟春(此二人皆是士官派的中堅)的第一軍聯合擊潰直系主力獲得勝利。大勝後,張作霖預先想要郭松齡去接管安徽,姜登選接管江蘇,這樣陸大派和士官派正好平衡。誰知楊宇霆此時跳了出來,想要江蘇,結果姜登選就去了安徽。

郭松齡,自以為功高未賞,可是張學良把七萬精銳交給了他全盤處置。而且,郭松齡退出關內先穩定發展東北的政策也被張作霖忽略,而不久之後,楊宇霆姜登選二人又將江蘇安徽兩地丟失,令郭松齡大為光火,此時其實已經表露出對張作霖的不滿,想要倒戈反奉的心思了。

可是,張學良這個二世祖,並沒有在意。

最後,將這個矛盾徹底激化的,是張作霖想要付出一部分代價,以得到日本人的軍火支持,和南方的北伐軍開戰,這令郭松齡這個深受過三民主義熏陶的理想主義者,徹底走上了倒戈反奉的道路。這也就明白了,為何郭松齡不等張學良掌權後,再去施展抱負,大概在郭松齡的眼裡就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吧。

沒有張學良的放縱和盲目信任,倘若張學良馭人手段再高明一些,郭松齡也不會因為一時的賞罰不明利益不均就心生怨恨,聽聞張作霖為了和南方北伐軍交戰去親日,這只不過是內心怨恨爆發的催化劑罷了。他是陸大派的代表,和張學良亦師亦友,更是奉軍內部掌握七萬大軍的高階將領,明明有的是機會和方式去爭取改變這一切,但是他並沒有,反而選擇了一種最激烈的方式,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高舉你是賣國賊我是為民除害的大旗,去麻痹自己作出此般忘恩負義的事情,反而覺得是理所應當。

帶著張家的七萬精銳,吃著張家的飯,打著張學良的名義,去推倒張家。甚至說,姜登選這個士官派的中堅,心中感念畢竟袍澤一場孤身力勸郭松齡,竟然都被郭松齡槍擊活活悶死在棺中!

由此可見,一個人有才無德,又行事偏激,偏偏還有想法和信仰的話,那大概就是一顆炸彈。

郭松齡的倒戈反奉,張家父子的節節敗退,為求保命不惜以簽訂喪失東北主權的密約向日本人借兵,事後張作霖公然毀約留人話柄,日本人覺得張作霖太過跋扈便謀划了皇姑屯事件。

張作霖重傷慘死,張學良倉促掌權,新老兩代權利交接太過突然,而郭松齡的倒戈又令張學良在奉軍內部成為了一個笑話,眾多親信班底更是在倒戈中損失慘重,無威望無親信無勢力,根基羸弱。雖然張學良掌權以後立即東北易幟和北伐軍止戰,又殺人立威,大小軍閥抱團取暖擁立少主令日本關東軍不敢輕舉妄動,可畢竟張學良無論是手腕還是威嚴還是厚黑,作為一個決策領導人而言,他都跟他老子差了不是一星半點。曾經張作霖時代的奉軍,這隻東北虎,最終也不可避免的走向敗落。


郭松齡與張作霖可所謂是一主一仆的關係,而且郭松齡所擁有的地位與權力也是張學良的放縱與張作霖的信任所得來的,而郭松齡卻恩將仇報倒乏奉系。

郭松齡是個極端的人,別人是懷才不遇而他是有才無德之人。當一個人極端到極點之後什麼事都能做出來的,國松齡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郭松齡從小就是個機靈狡猾之人,可能這種本領就是天生伴隨的吧只有這樣才能生存在軍閥混亂的民國時代。

他早期跟隨朱慶瀾因得其賞識郭松齡跟朱慶瀾結成了親密的部署關係,有了這層關係之後憑藉自己才識在軍中混得魚龍水起短短的幾年時間混到了營長的職位。

但,天意都是造化弄人的剛得到的地位還沒坐熱就被人以通匪嫌疑撤了他的職位,最後在朱慶瀾的懇求下恢復了職位。不過天意還是天意此生與營長無緣,武漢起義四川各個地方紛紛獨立,在川籍將領的煽動下地方軍紛紛發動兵變,朱慶瀾被迫離開了四川而郭松齡沒了依靠後也辭職離開了四川。

郭松齡在沒有落腳點之後只能返回奉天從新發展,運氣不錯的他回到奉天就拿到了營長的職位,可是天不讓他當營長他就不能當營長,剛當上營長的他卻被以密謀之罪斬首示眾。可能是天意的安排吧,也因為這樣為他送上了一個老婆。韓淑秀的拚死求救讓郭松齡深受感動,他們後來的愛情也傳為了一段佳話。

畢業後的郭松齡投奔了孫中山,可能營長這職位是他一生的梗,剛來投奔的他因被賞識給予了廣東省警衛軍營長。這事對於別人來說可是上天的厚愛,因為誰剛來投奔就賦予職位的,可是對於郭松齡來說這職位是個噩夢這輩子忘不了的噩夢。又是在這位置上還沒坐熱,由於孫中山的護法運動失敗郭松齡也受到牽連,他只能撤職又返回奉天企圖從新發展,從此他對營長這職位有了深厚的陰影。

不過郭松齡這人運氣一直都不錯,不管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好像都影響不到他一樣,剛回奉天的他在講武學堂結識了張學良。

張學良深知此人的軍事才華不低想讓自己的父親給他個職位,一開始本想給他個營長職位的因為這職位不高也不是很低賦予剛開始接手到人這職位最合適不過了。

張學良找郭松齡探討未來的軍事計劃時郭松齡當時說有多開心就有多開心啊,比較此人可是東北王的兒子未來的東北王。不過當他聽到賦予他營長職位時他慌了,他對營長這職位的陰影是不可磨滅的,郭松齡只好拒絕因為這職位太邪門了。最後張學良不忍一個擁有軍事才華的人就這樣被埋沒,就向張作霖推薦了郭松齡,張作霖也愛才直接給了他個團長。

郭松齡也沒讓張作霖失望,在幾場戰役下來張作霖給他提升到了旅長。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全線潰敗只有張學良和郭松齡所帶領的東部部隊贏了,打破了吳佩孚的計劃。郭松齡也為此深得張作霖看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郭松林被任命為第三軍的副軍長,在後來的戰役中擊潰了直系取得了勝利,被升任為京榆駐軍司令部的副司令,他所處的職務為副張學良為正。

所謂站得高所承受的任務也就越重,站在將領頂端的他不只是軍事上繁忙政事上也繁忙,由於在一次政治上的不合。

郭松林帶著他的妻子韓淑秀去日本就地考察,也是順便的帶著妻子去度假,去日本和自己的妻子好好的度假不好嗎?由於自己的極端不知從那聽來的謠言或者又不是謠言,聽聞張作霖要在日本購買武器,要與南方的國民軍開戰就起了反奉的念頭。

為此他展開了反奉的措施,他帶著七萬精英離開了奉系,張作霖也不在意這個小問題因為自己的事多著。郭松齡知道自己實力單薄因此他帶著張學良給予他的七萬精英尋找了馮玉祥想聯合馮玉祥進攻奉軍,而馮玉祥卻玩弄郭松齡在進攻奉系後馮玉祥退出了反奉。在前無道路後無退路的情況下郭松齡含憤繼續前行,不過郭松齡擁有者超高的軍事才華憑藉著自己的才華郭松齡一路戰贏了下去。

張作霖意識到危機之後尋找了日本人求助,這更是激化了郭松齡的反奉念頭。郭松齡反奉只是反張作霖而已,這是因為郭松齡對日本人的厭惡打心裡的厭惡因為日俄戰役使他失去了所有也是為此他才從軍。張作霖購買日本武器郭松齡認為他有親日行為了且張作霖還想用這些武器攻打南方國民軍位次激起了郭松齡反奉。

在日本人的幫助下郭松齡節節敗退,最後被活捉了。以仆反主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今這在道德上都是天地不容的,滴水之恩本應當湧泉相報,而郭松齡卻恩將仇報拿著住家的東西攻打主家。張作霖活捉郭松齡之後覺得很恥辱被自己信任並給予官位的人給謀反這對於誰來說都不是好受的。

為了熄滅自己的怒火張作霖下令把郭松齡夫婦暴晒三天以解自己的怒火,並以此來警示不過張作霖也沒做的很絕也為郭松齡夫婦換上新衣裳為其保留了形象。

所以說郭松齡反奉大概也就幾個原因,自己的極端形為是引發的基礎所謂一切事物從自身開始,還有就是張作霖的親日激化了郭松齡的情緒郭松齡本就是厭惡日本人到極致的人,還有就是自己的政治意見時常與他們發生衝突。也因為郭松齡的反奉引起了後來的皇姑屯事件,以及東北易幟

基於當時各系軍閥林立的背景,當時奉系軍閥內部也派系林立,如張作相、吳俊生等組成的舊派,楊宇霆、常蔭槐等組成的士官派,郭松齡、李景林等組成的陸大派

張作霖依靠自己的幾個兄弟的支持才掌管了當時的奉天,成為了奉系的首領(大帥),但因出身綠林,軍隊沒有經過很好的系統訓練,軍記很差,戰鬥力不強,張作霖因此積極任用了一批留學歸來和軍校畢業的青年軍官訓練新軍,這也導致了「士官派」和「陸大派」的崛起,而兩派的鬥爭也間接導致了郭松齡的背叛

1、 郭松齡與楊宇霆的衝突:楊宇霆作為士官派的首腦,他得到張作霖的賞識比較早,張作霖對於楊宇霆非常偏愛且委以重任,楊宇霆主張擴大勢力帶兵出關向中原地區發展,但郭松齡主張發展開發東北、精兵強卒、抵禦外侮。另外楊宇霆恃才傲物,郭松齡雖領導軍隊能力很強,但心胸狹窄,為人固執,尤其第二次直奉戰爭,郭松齡功勞很高但卻一無所獲而楊宇霆卻接管了江蘇,這讓郭松齡非常不滿。

2、 郭松齡有自己的野心:郭松齡曾經加入過同盟會,因此他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對張作霖舊式軍閥統治自然極為反感。郭松齡知道張作霖大量購買武器,想與南方開戰,這自然違背了郭松齡開發東北、精兵強卒、抵禦外侮的主張。另外,郭松齡受到各派的排擠,這都讓他非常憤怒。

3 郭松齡有反奉的能力:郭松齡與張學良亦師亦友,通過自己的能力以及張學良的支持,郭松齡依靠兩次直奉戰爭的軍功一路高升,另外,張學良對其很是縱容且有盲目的自信,導致郭松齡實際上掌管了奉軍的大部分精銳,再加上聯合馮玉祥的勢力,所以說郭松齡是有反奉的能力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奉天人。1905年秋,郭松齡考入奉天陸軍小學堂,後被選入奉天陸軍將弁學堂。1913年秋,郭松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這一陸軍學堂的經歷奠定了郭松齡在奉系軍隊中新派大學派的首領地位。

郭松齡曾參與辛亥革命,策動四川獨立;護法運動之時,郭松齡又加入孫中山在廣州建立的護法軍政府,任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等職。在廣州期間,郭松齡受孫中山影響甚大,崇尚地方主義。

護法運動失敗後,郭松齡返回奉天,逐漸在張作霖手下擔任軍政要職。如前所述,郭松齡屬於新派大學派,而此時的奉系當中還有以楊宇霆為代表的新派士官派(指的是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將領),楊宇霆積極支持張作霖入主中原,開拓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郭松齡則反對奉系入關,以東北為核心努力經營即可。正是理念的不同使得郭松齡與張作霖等漸行漸遠,最終選擇了起兵反奉。


這個問題,最搞不懂的也許是張作霖。

按照張作霖的邏輯:一個人對我好過,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怎麼可以背叛?所以,郭松齡發動兵變叛他,大老張氣得不行,當眾罵道:「郭鬼子哪那個鱉羔子,到瀋陽來,打個行李卷,有兩個茶碗還有一個沒把,小六子說他是人才,能吃苦耐勞,我一次就給了他兩千大洋,給他安家……」

郭松齡為何恩將仇報?

郭松齡夫婦死後暴屍被群眾圍觀(圖注)

簡單說4個字「擁少反老」——擁立小六子,反對小六子的老子。郭松齡專門寫信給小六子解釋過:「公待齡以恩遇,齡報公以忠誠。」

郭松齡說這話不是虛偽,而是真心。如果他造反成功,把張作霖搞倒了,不會取代張家自立,而是擁立少帥。可惜,郭松齡很傻很天真,你一個部下,怎麼可能讓張家父子反目?

郭松齡兵敗身死,被張作霖公開暴屍幾天,還拍了照片散發全軍,以警告那些不忠之人。這樣的結局,幾乎是註定的。


郭松齡本身就是個頗具野心的人物,據有關介紹郭相貌冷峻,性格偏激,不拘言笑。雖號稱郭子儀後人,但實際他的出身低微。雖然有才具,但在軍界混了很多年沒成氣候。後投奔奉系,得遇張學良方得一展才具。

  張作霖在郭松齡造反失敗後曾罵郭:「郭鬼子這個鱉羔子,到瀋陽來,打個行李卷,只有兩個茶碗還有一個沒把的。小六子說他是個人才,能吃苦耐勞,我一次就給他兩千塊大洋,給他安家。那時候他感激的把他媽給我當老婆他都願意。

  其實綠林出身的大帥張作霖開始就不太喜歡郭。據東北軍老人回憶:「郭氏為人剛愎自用,作風跋扈專斷,不為張作霖所重,獨賴張學良多方向其父講好話,終於使郭得以暢行其意志。」

  郭松齡之所以起兵反張作霖大致有這麼幾個原因:

  1,其本身有才具,也有一定抱負。其夫人的支持也不可忽視。

  2,郭雖受張學良重用,尤其入關作戰戰功極大(一二次直奉戰爭中只有張學良郭松齡部屢建大功),但最後卻總被別人摘果子(當時按照功勞擬以郭出任安徽督軍,但被姜登選獲任)。郭內心極其不滿。

  3,張作霖想憑藉東北支持,舉東北一隅之力問鼎中原,做北洋政府領袖。郭則主張退出關內,發展東北經濟,保境安民。不為張作霖所喜。

  4,郭與張作霖手下紅人楊宇霆關係惡劣,相互抵牾。楊宇霆對郭極盡排擠之能事。

  5,郭與馮玉祥的私下聯盟加強了其信心,但沒想到老馮他們太不給力。

  綜合以上因素,郭是準備取張作霖而代之,從他隨著戰事順利說的話就可看出。開始說起事目的是讓老帥退位,推少帥上位;後來公開表示請張學良出國學習一段,自己代理幾年,一展經綸抱負。但沒想到張作霖在日本人支持下反敗為勝,但也埋下了張作霖被炸的種子。

  郭被平息後,張對日本人要求履約的催促拖三推四,最終被關東軍炸死。某種意義上說,郭間接促成了張作霖之死,更間接改變了東北局勢。

  設若郭不起兵,張作霖不死,東三省不會很快形成被日本佔領的局面。張學良也曾表示:若茂宸在,局勢不至於此。某種意義上郭也是改變東北歷史的人物之一。


作為民國時期最強大的地方實力派之一的奉系軍閥,也避免不了舊軍隊中派系林立的頑疾。

奉軍的派系大概有這麼幾個:

第一、綠林派

也稱作元老派,最早跟隨張作霖從土匪時期幹起來的人物,比如湯玉麟、張作相、吳俊升、張景惠這些人。特點是資歷深、地位高、部隊少。

第二、士官派

留學日本士官學校、在奉軍中擔任中基層軍官的人物,比如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鄒作華、邢士廉。特點是仰仗大帥張作霖,掌握一部分奉軍的主力部隊。

第三、陸大派

畢業於東北陸軍講武堂、同樣也在奉軍的中基層軍官中任職,也掌握一部分奉軍主力。和士官派不同的是,這些人把寶押在了少帥張學良這個「儲君」身上。

奉軍內部派系鬥爭的重點還是集中在後兩派上。比如兩次直奉戰爭中,都是張學良和郭松齡出力最多,特別是在第一次作戰時,就是張學良和郭松齡率部殿後,拚死擋住直軍的進攻,使得奉軍主力得以從容而退。

但是戰後由於士官派的人有張作霖罩著,士官派的楊宇霆、姜登選先後當上了江蘇和安徽督辦,陸大派連毛也沒撈上。這讓郭松齡大為惱火,最後還是張學良出面安慰了下來。

在大戰略問題上,郭松齡主張暫時好好經營東三省這塊地盤,等有機會了再向關內發展。但是楊宇霆這些士官派則力主全全力以赴向南方發展,並且得到張作霖的支持。但是當奉軍開進關內拿下華北再向南發展時,因為軍紀敗壞得不到人民支持,再加上作戰指揮失誤,在長江邊被從直系分裂出來的孫傳芳指揮的五省聯軍打得一敗塗地,丟了江蘇和安徽兩省外加3個師的兵力,元氣大傷。

張作霖當然不甘心失敗,命令郭松齡帶兵去把丟了的地盤奪回來。碰巧這時郭松齡看到一份張作霖與日本人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就使得這位作風正派尤其是把名族氣節看得至高無上的軍人心中積壓已久的仇恨在一瞬間爆發了。

趁著張作霖與馮玉祥在華北大戰的機會,郭松齡於1924年11月22日他發出要求張作霖下野的通電,並且帶領自己指揮下的奉軍精銳部隊5萬大軍向南進攻。


1925年郭松齡通電全國聯合西北軍馮玉祥和李景林以擁護張學良為總司令,討伐楊宇霆,逼大帥張作霖下野,指揮其屬七萬奉軍精銳在灤洲起兵一路北上,郭松齡反奉的原因


派系之間的不和

郭松齡屬於「陸大派」,主要分為以楊宇霆為首的「士官派」主要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主要有常蔭槐、韓麟春、姜登選等人和老派,老派主要是當年和張作霖起家的綠林前輩,代表人物有:張作相、馮德麟、湯玉麟、張景惠、吳俊升,以及張宗昌、馬占山等人。其中楊宇霆一直以來都受張作霖的重視,曾經聯合徐樹錚為奉系搶奪北洋政府購買的價值1800萬元的近3萬條步槍,也是為奉軍做出了卓越貢獻,後與一直與郭松齡不和,到處為難郭松齡,但是楊宇霆雖然軍事才能比不過你郭松齡,但是作為大帥的左膀右臂在奉軍內部一直聲望很高,還喜歡搞自己的圈子。

第二次直奉戰爭分臟不均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打敗奉軍軍閥吳佩孚,也使得直系軍閥完全退出了民國軍閥割據時代,大局入關,接手北京政權,地盤也一直擴大到了江蘇,奉系實力也達到了頂峰,到了分地盤的時候,郭松齡所屬部隊戰功顯赫,兩次奇襲九門口,為奉軍的勝利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本來是打算給姜登選坐江蘇督軍的,郭松齡坐安徽督軍,但是後來楊宇霆也要來江蘇,張作霖只好讓姜登選去了安徽,到頭來郭松齡什麼也沒撈著,這件事郭松齡也一直心存不滿,後來楊、姜因丟失江蘇和安徽,便說道:「東北的事都叫楊宇霆這幫人弄壞了,安徽、江蘇失敗,斷送了3個師的兵力,現在楊宇霆又纏著老帥,給他們去打地盤子,這個炮頭我不再充當了。要把東北事情辦好,只有把楊宇霆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趕走,請少帥來當家。」

日本訪問

1925年10月初,郭松齡與其夫人作為奉軍的代表去日本訪問,在日本郭松齡更是得知張作霖要大批購買軍火,準備要和南方的國民革命軍決一死戰,郭松齡早年也跟隨過孫中山先生,一直嚮往先生的「三民主義」,覺得張作霖這種行為必然會阻礙國家統一,危害國家發展。

思想超前

前面也說過郭松齡以前也是參加過同盟會的,其思想與楊宇霆的「士官派」不同,楊宇霆一直和老帥想的一樣,想藉助日本入主關外,而郭松齡一直想停止內戰,大力發展東北軍維護國家權益,郭松齡也和老帥說過,停止內戰,大力發展軍工教育,意思就要張作霖別再想關外的事了,把自己地盤把把好。可是老帥也並沒有予以採納,其實在當時那個軍閥混戰的大環境下,張作霖也是迫不得已,作為一個中國人也不願意打自己的同胞,而在張作霖的統治下,大帥行走與日本沙俄兩大帝國之間,在縫隙中生存,大力創辦教育,更是創辦了在亞洲地區第一的兵工廠,雖然郭松齡還是個有民族主義的精神的將領,但是為人還是心胸狹隘,和老帥還是比不起來的,個人見解,如果不是郭松齡不倒戈,也不會一直帶來老帥和日本簽署協議,請求關東軍陣壓,再到最後因為老帥與日本人賴賬,日本人意識到張作霖已經做不了自己在東北利益的傀儡,而發起的「皇姑屯事件」使得東北在張學良接受後,使得內部關係更加複雜。


能造反的人,自然不是軟蛋熊包,手裡沒點家底兒,也幹不成事兒。郭鬼子落難之際投奔了張作霖,羽翼豐滿了以後,反倒跟老張真刀真槍地幹了一場,只是由於隊友老馮不給力,加上日本人從中阻撓,最終失敗了。

按照傳統思維,郭松齡無疑是吃裡爬外。但深究其來,這事兒還挺複雜。郭松齡早年間,是個激進的同盟會會員,還曾參加過護法運動。不過,早年間都不太得志,最終輾轉到了張作霖手下。

按照張作霖事後的一陣痛罵來講,初到老張陣營中的郭松齡,確實很慘:

「郭鬼子這個鱉羔子,到瀋陽來,打個行李卷,有兩個茶碗還有一個沒把的……那時候他感激得把他媽給我當老婆他都願意!」——張作霖罵郭松齡語

但雖然如此,郭松齡當的還是國民政府名下的官,這一點郭松齡一直都這麼想。他覺得,民國了,民主了,張家再有勢力,也是國民政府的部下。所以,他與張作霖奉行的那套「關二爺」的舊思想,並不合拍。

郭松齡不滿意的關鍵點在於,張作霖重用楊宇霆等人,覺得冷淡了自己。當時他懷著怨氣被派到日本辦事,又得知張作霖秘密與日本方面談判,有出賣國家利益的事實。所以,回國後就聯絡各方準備反張。

當時願意跟郭鬼子一塊乾的,還有馮玉祥、李景林。不過,這兩個隊友雖然給郭松齡長了不少膽子,但關鍵時候沒起到啥作用。後來,李景林在老婆孩子的勸說下,不反了,而老馮則跑天津去搶地盤。留下郭松齡單方面與張作霖交戰,最後張作霖在日本人的暗中幫助下,平定了郭松齡的叛亂。

總結下郭鬼子起兵的原因:

  1. 他腦子裡感激張作霖,但一直覺得自己是國民政府的官,尤其對張作霖與日本秘密談判不滿;

  2. 馮玉祥、李景林等人答應地很爽快,三個人還描繪了一個美好的藍圖,使得郭鬼子覺得自己勢力夠了;

  3. 論軍事才能來講,郭鬼子足以同張作霖一戰,一般人還真不是他對手,只是他忽略了日本會插手此事。


郭松齡和奉系軍閥之間的那點事

關於民國時期縱橫最看不上的兩個人,一個是馮玉祥,另一個就是這個郭松齡,在題目中單純用了一個野心勃勃,其實有引導答者的嫌疑,郭松齡反奉是一件極為複雜的事件,並不是簡簡單單用野心勃勃四個字就能概括了的。

郭松齡思想進步,早年間曾經參加同盟會,參與革命活動,後來隨孫中山參加護法運動失敗,最後回到奉天,在加入奉軍之前的表現,只能說有點生不逢時,有點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覺。

除此之外,郭松齡個人素養還不錯,不貪污受賄,生活作風艱苦樸素,在戰術上也有一定的思想,在東北講武堂教學期間,結識了當時在此學習的張學良,獲得張學良的賞識。

張學良對郭松齡尤為佩服,在畢業之後極力向張作霖推薦,東北當時也正處於快速發展當中,正是缺乏人才,因此,張作霖就讓郭松齡和張學良搭班子,一起帶兵打仗。

總體來說郭松齡這個人也算有點本事,張氏父子對郭松齡也算倚重,尤其是張學良更是將部隊交給郭松齡掌管,然而,張氏父子得到的卻是郭松齡最後倒打一耙,差點讓奉軍魂飛魄散。

那麼郭松齡為何起兵反奉呢?

如果能用一句話說清楚的話,就用楊宇霆的話說,就是張學良給慣的!

張學良這個人對朋友好的有點過分了,只要他認為是可以交的人,那就掏心窩子,將自己的部隊全部交給郭松齡,其實郭松齡在結識張學良之前是個啥啊?

啥也不是,很多人吹噓郭松齡戰績彪炳,實際上根本沒有打過什麼出色的戰役,當然,整個奉軍也沒有什麼值得吹噓的戰績,會點步炮協同作戰就感覺自己了不起了。

說到底就是張學良一個勁的在吹噓郭松齡,說郭都厲害的抗不了了,自己當甩手掌柜,最後釀成大禍。

尤其第二次直奉大戰,是張作霖厲兵秣馬,整軍經武的成績,其實是楊宇霆和王文江一起搞的,跟郭松齡根本就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第二次直奉大戰後進行論功行賞,雖然表面上沒有給郭松齡一個都督,但是還是將奉軍最精銳的七萬人交給他打理,在張作霖看來,這不是比什麼都重要的事情嗎?

但是郭松齡不這麼看,他認為整個第二次直奉大戰都是他的功勞,張作霖都應該把位置讓給他。

有一種矛盾叫做不可調和,在郭松齡這種人身上,其實根本就沒有滿足的時候,表面上充滿革命理想,實際上思想過於激進,手段過於極端,我們平時交朋友的時候,也切忌不要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尤其是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的人,說不定哪天在背後就捅你刀。

郭松齡為何敢起兵反奉?

其實,關於郭松齡反奉的故事已經說爛了,但是郭松齡為何敢起兵反奉,這一點上我猜大家研究的都不多。

畢竟郭松齡只有七萬多人,為何就敢和還有二十多萬兵的張作霖干,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嗎?

其實,原因還是在於馮玉祥,以及郭松齡和馮玉祥的妻子,她們之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有紅色的嫌疑。郭松齡反奉實際上正是在馮玉祥的支持下才敢幹的,縱橫認為,正是馮玉祥給予了郭松齡一定的信息,才讓郭松齡大起膽子的,只不過郭松齡前腳出關,後腳就被馮玉祥給賣了。

當時郭松齡和馮玉祥、李景林三方達成協議,一同反奉,結果馮玉祥這個人專門喜歡從人背後搞事情,在後面去打李景林,致使李景林和郭松齡決裂,郭松齡孤軍深入,最終兵敗被殺。

郭松齡死後三個月,馮玉祥就去蘇聯考察,回國後就在蘇聯的支持下拉起了一支四十萬人的隊伍,所以,縱橫推測當時馮玉祥給郭松齡傳達的信息應該是,一旦郭松齡反奉,可以得到來自蘇聯方面的支持,只要反奉成功,東北、華北盡皆是蘇聯掌控。

為什麼蘇聯可能會支持郭松齡反奉,很簡單,張作霖是個標準的親日派,剛剛建立起來的蘇聯必須保證自己的南部邊境是一個親蘇的政權,這是蘇聯從建立開始一直到1949年一直致力於的事情!

這也是郭松齡在行軍途中遇到日本關東軍的阻攔依然沒有害怕的根本原因,有了蘇聯的支持,還怕什麼狗日的小日本,只不過最後蘇聯考慮到日本的威脅,沒敢最後從東北出兵幫助郭松齡罷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