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威廉的評價實際涉及到對德國整個近現代史的價值定位,這是困擾德國很長時間的命題,又稱「費舍爾爭論」。

即基於普魯士架構的德意志是一個自誕生就包含「罪惡帝國」的精神內核,還是一個被「邪惡」人物引領下偏離自身道路的普通政治實體?

由於第三帝國體系與傳統的普魯士國家有一定程度的偏離,希特勒和追隨者與普魯士傳統容克相差甚遠。而威廉二世時期的德意志與俾斯麥時期是如此相像,反而要更民主更進步更有活力更具多樣化,但卻直接導致了大戰。

大戰的爆發是源於帝國的內核還是威廉二世,本身就決定了德意志帝國是否「生於邪惡」的問題。德國人更願意相信,威廉二世是像希特勒一樣帶領德國走向錯誤的道路。然而,他不是。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威廉德國都是未曾偏離「傳統路線」的德國。無論是威廉本人的性格還是他的決策都不是狂熱的和專制的。

因而很多觀點著重於容克制度或者普魯士內核「裹挾」威廉走向這一條道路,而另外的觀點著重於威廉自身是怎樣「推動」德意志向戰爭走去的。

1961年,費舍爾在《稱雄世界—德意志帝國1914-1918年的戰爭目標》中通過對普魯士傳統與德意志政治遺產的批判,開始評判德意志政治精英在帝國發展中的虛弱與無力。進而引髮長期的爭論。

有的觀點認為威廉作為「影子皇帝」,是帝國精英推行集結政策與社會帝國主義的奴隸。

有點觀點強調威廉在絕大多數決策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威廉的「個人統治」。

但近期兩者逐漸融合,大部分人既強調德意志特殊道路,普魯士傳統的弊端,威廉領導下德國的擴張主義與帝國主義,甚至他弱智的決策,但也會對威廉產生同情,也注意到威廉帝國時期的民主,現代化,自由化,成功的內政,魏瑪德國甚至聯邦德國的醞釀。

相應的研究很多了,可以這樣總結吧,姑且聽一下。

他是個理想主義者,但缺乏必要的執政素質,沒有主見,常常輕易更改自己的目標,他認為自己是強權人物,事實卻是色厲內荏。

他不是一個集權主義者,卻被周圍精英與傳統束縛手腳,在近代化浪潮中恐懼,厭惡民主政治。

外交上他是一個傻瓜一樣引起鄰居的恐懼,但行動上完全缺乏執行力,他一直親英,幻想與俄國合作,從未真正熱衷於摧毀法國,但他卻成功地使得三個互相冷淡甚至仇視的國家抱在一起。

他是一個不完全的軍國主義者,更希望效仿英國,但卻不知不覺地推動帝國進入戰爭,並且主導了關鍵幾步。

總之,他幾乎完全不適合待著他的位置上,雖然他既談不上邪惡,也談不上弱智。


1900年,德國外交官在中國滿清境內被殺,威廉二世在震怒之下訓戒軍隊:好好教訓那群野蠻人。

德軍之後在北京的表現有目共睹,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連歐美其它列強都看不下去,紛紛議論:凱撒威廉教唆軍隊殺人搶劫。

為此,威廉背負了巨大的輿論壓力。

就是這麼一個腦袋缺根筋的德國末代皇帝。他天生殘疾,卻統治德國30年。他逼退鐵血宰相脾斯麥,自己一手遮天。

他有嚴重的妄想症,總覺得別國會聯合起來打他。特別從滿清撤軍後,經常會夢到清政府會突然出現成吉思汗一樣的狠角色來報復他。所以,他在之後的日子裡,拚命加強軍備武裝來克服這些妄想。

由於一戰的失敗,這位天生殘疾且患有嚴重妄想症的國王被迫退位。

但德國人的苦難並沒有結束。很快,一位病情更加嚴重的妄想症跟精神病病人上台,二十年後,徹底將德國人民送進了地獄。


威廉二世是個挺有野心的政治家,但他缺少脾斯麥的心機和經驗

威廉二世繼位時就有先天不足,但他個人心胸狹隘,脾斯麥曾經推行的利於德國穩步稱霸歐洲的戰略在威廉繼位後被大量推翻,脾斯麥本人也被辭退,脾斯麥在任期間主張的親英政策也被推翻,使得英法頓時發覺德國對外政策的轉變後便朝向英法結盟的方向發展了。不僅如此,他的反俄態度也被英國所利用,使得俄國沙皇也站在英法的一邊成為德國對立面,可以講德國在一戰前的國際態勢就處於不利。而他本人身為統治者卻生性魯莽,宣布對外政策時很少過腦,多次在言語上激怒英法日等國,即便他本意並不是如此。一戰爆發後威廉二世同樣由於缺乏縝密的思維而使德軍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德軍的崩潰也是必然。威廉的對內政策更是失敗,由於一戰的壓力直接迫使德國對德皇不難的人發動了兵變成立魏瑪共和國。所以總得來說威廉二世作為普魯士王國國王和德意志帝國的統治者失敗的一面更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