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變故,可以對一個人的性格造成意想不到的改變,可以將一個聽話的孩子塑造成叛逆,也可將一個溫存的女孩,發展成女權主義者,對於民國名媛呂碧城而言,或許就是如此。

無疑,少年呂碧城經歷了非常悲慘的家庭變故。呂碧城父親呂鳳岐,光緒年間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國史館協修、山西學政。呂鳳歧學問深厚,思想開明,胸襟廣闊,與時俱進,後來看到清政府腐敗無能,便辭官歸家,定居於安徽六安。

呂鳳歧視呂碧城如掌上明珠,悉心教導,無論學問還是人品,呂碧城都繼承了乃父的衣缽。據說,後來名流們曾讚揚呂碧城說:「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詩文,善丹青,能治印,並嫻音律,詞尤著稱於世,每有詞作問世,遠近爭相傳誦。」由於可見其父對她的悉心培養之功,和呂碧城自身的天賦之高。

1895年,父親意外去世,這一年,呂碧城才12歲。父親去世,一切都變了。而且,禍不單行,呂鳳歧育有2子4女,但兒子夭折,只剩4女,父親的族人便以女人沒有繼承權為由,前來奪取她們的家產,甚至將母親和妹妹幽禁逼迫,母親鬥不過族人,只好帶著女兒們和淪落的赤貧身份,回到娘家。

之前,父母作主,曾將呂碧城許給門當戶對的汪家,汪家一聞變故,便提出了退婚,這給了呂碧城最深刻的印象,不是為人所棄而覺得羞辱,關鍵是覺得男人和男人的世界靠不住,這既影響了她的人生觀,更影響了她的婚姻觀。

經歷這些變故之後,母親嚴氏痛定思痛,覺得女孩子要有出息,也要讀書,因此把呂碧城託付在天津塘沽任職鹽課司使的兄弟教管,呂碧城因此得到了良好的現代教育。1904年,呂碧城不顧舅舅的反對,隻身到達天津,接受新思想,感受新世界。在天津,她得到了《大公報》總經理英斂之的賞識,被聘為編輯,呂碧城從此進入了社會,有了經濟和思想上的獨立。

此後,呂碧城經歷了許多那個時代女子無法經歷的經歷,她做過編輯,北洋公學校長,袁世凱的總統府秘書,商人,美國留學生,等等。

對於婚姻,呂碧城有自己的獨特認識和見解。在任袁世凱秘書時,袁公子袁克文曾對其有仰慕之心,有人試探呂碧城是否屬意袁克文,呂碧城說:「袁屬公子哥,只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呂碧城還在朋友們聊天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生平可稱許之男子不多,梁任公(梁啟超)早有妻室,汪季新(汪精衛)年歲較輕,汪榮寶(駐日公使)尚不錯,亦已有偶。張薔公曾為諸貞壯作伐,貞壯詩固佳,耐年屆不惑鬚髮皆白何!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於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東不成,西不合,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

呂碧城終身不嫁,這段話便是謎底。「東不成,西不合」,是表因。心高氣傲,無人可配,才是根源。而關鍵是,她經濟獨立,不要靠男人養活。


不管啥子女人,要把自己嫁出去,得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女人願嫁;第二個條件,男人願娶。這兩個條件,差一個都不行。而對呂碧城來講,經常是一個條件都難湊:第一,她根本不願意嫁;第二,男人也沒幾個想娶她的。

你提問曰:追求呂碧城的名流非常多,如著名詩人樊增祥、易實甫,袁世凱之子袁寒雲、李鴻章之子李經羲等。

據我研究,這些人沒有一人追求過呂碧城。樊增祥是她爹的科舉同年,呂碧城稱之為年伯,也就是大爺。呂碧城80後,年大大40後,她大爺的,人家樊大爺什麼時候缺過大娘,需要追求自己同年基友的閨女?你以為人人都是孫中山呀!至於袁寒雲,人家是90後,一個90後的小鮮肉追求一個80後的老大姐,你以為人家克文缺母愛還是咋的?

這些風流才子,不管老少,都與碧城唱和過,做過文友,朋友圈裡互相點贊,倒是真的,但是若認為點贊就是追求。那是你想多了,以後可別指望人家給你點贊了。

你提問曰:為什麼如此優秀的女性終身未嫁。也不成立。第一優秀是分層域的;第二,女人嫁人,跟是否優秀完全無關。

據鄭逸梅的《藝林散葉續篇》載,某次,葉恭綽請呂碧城、楊千里、楊雲史一干人等在他家喝茶聊天。估計是扯到呂碧城的婚姻了,這妞跟一干爺們表白說:「生平可稱許的男子不多, 梁任公早有妻室, 汪季新年歲較輕, 汪榮寶尚不錯,亦已有偶。張嗇公曾為諸貞壯作伐, 貞壯詩才固佳, 奈年屆不惑, 鬚髮皆白何。我之目的, 不在資產及門第, 而在於文學上之地位。因此難得相當伴侶, 東不成, 西不合, 有失機緣。幸而手邊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以文學自娛耳!」

翻譯成普通話:大筆杆子梁啟超已有妻室,大美男子汪精衛年紀太輕,著名外交家汪榮寶已有佳偶,大名流張謇為她與著名詩畫家諸宗元充當媒人,可惜諸宗元不到40歲就鬚髮皆白了。總之,不是有老婆,就是太年輕或者長得有些急!

這就是文藝女青的弊病吧,深度文藝農藥中毒症。

第一,不知道老公是幹嘛的——以為找老公是找諾貝爾文學獎評委的,還是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

第二,不知道婚姻是幹嘛的——說句良心話,碧城這條件也不算高。只是,這些人即使沒有家室,或者不老也不小,比如前三位,你確定,他們願意娶你么?難道你不知道,婚姻對中國男人來講,跟文學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說句不好聽的,青樓里每天都可以組織文學沙龍,青樓女更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可那與婚姻有什麼干係?中國男人娶妻,娶的是門戶與德性,家族資源的強強聯合,和傳宗接代的多子多福!梁啟超還在妻的後面納了一個丫環為妾呢,圖的就是老爺們被伺候的舒坦,省心省事,他們往家弄個你這種不省心不省事的文藝老女青幹嘛?當菩薩供么?

呂碧城的大恩師嚴復替她發愁婚事,師生兩個探討過。詳情參見嚴復給外甥女何紉蘭的家書:

 吾一日與論自由結婚之事,渠云:據他看去,今日此處社會,尚是由父母主婚為佳,何以言之?父母主婚雖有錯時,然而畢竟尚少;即使錯配女子,到此尚有一命可以推委。至今日自由結婚之人,往往皆少年無學問、無知識之男女。當其相親相愛,切定婚嫁之時,雖旁人冷眼明明見其不對,然如此之事何人敢相參預,於是苟合,謂之自由結婚。轉眼不出三年,情境畢見,此時無可委過,連命字也不許言。至於此時,其悔恨煩惱,比之父兄主婚者尤深,並且無人為之憐憫,此時除自殺外,幾無路走。渠雖長得不過二十五歲,所見多矣。中國男子不識義字者比比皆是,其於父母所定尚不看重,何況自己所挑?且當挑時,不過彼此皆為色字,過時生厭,自爾不忠;若是苟且而成,更是看瞧不起,而自家之害人罪過,又不論也。

看意思,呂碧城對自由戀愛深為不屑,認為那是苟合。她所指望的婚姻,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認為這樣的婚姻才靠譜——即使不靠譜也有借口,父母包辦嘛。至於自由愛戀,她認為純是傻逼亂來,害人害己,吃虧了還不能賴別人。

心理上,可以發現碧城還是有些毛病的。第一高不成低不就;第二,對男人不放心,對自己更不放心。這毛病,最終從難嫁發展為拒嫁,青春年少的大網紅,一步一步淪為青燈老孤女,心理也難免越來越變態。典型例子是她與吳宓的一樁公案。

清華大學國學院教授、《學衡》雜誌主編吳宓曾自作多情地擅自為呂碧城的《信芳集》作序如下:

一、《信芳集》確能以新材料入舊格律,所寫歐洲景物,及旅遊聞見感想,宓今身歷,乃更知其工妙(李思純《昔游詩》及《旅歐雜詩》亦然)。而其藝術及詞藻,又甚錘鍊典雅,實為今日中國文學創作正軌及精品。

二、《信芳集》確能以作者本身深切之所經驗感受,痛快淋漓寫出,而意境卻極高尚,藝術卻極精工,即兼有表現真我及選擇提煉之工夫。集中所寫,不外作者一生未嫁之凄郁之情。纏綿哀厲,為女子文學作品中之精華所在,然同時作者卻非尋常女子,其情智才思,迥出人上。其境遇又新奇,孤身遠寄,而久住歐洲山水風物最勝之區。如此外境與內心合,遂若屈子離騷《集名也取此書》,又似西方浪漫詩人之作。所謂美麗之生活,方可製成精工之作品也。

三、人生福慧難兼。即或享受實在之幸福,一生安樂滿足,而平庸不足稱述。此其一途。又或身世悲涼,遭受屯艱,苦意濃情,無所施用,而中懷鬱結,一發之於詩文,去產出無上作品。此生活之失敗孤苦,正其藝術創作之根基源泉。此另一途。二者不可並得,惟人所擇,若如吾儕自命超俗而雅好文學之人觀之,則寧取第二種途徑,而不顧第一途,但自亦須出之自然,非可矯揉造作耳。由此以論,《信芳集》作者,誠足自慶自慰,而不必自恨自傷矣。

你們看這序咋樣?

當然不咋樣。

這瓜娃子,1931年春天漫遊日內瓦的時候給碧城去信,約見面,並隨信附了自己所作的序,已經皈依佛主的碧城一看就急了:無聊,流氓,什麼「集中所寫,不外作者一生未嫁之凄郁之情」?什麼「中懷鬱結」,「生活失敗孤苦」!苦你奶奶個頭!

吳宓日記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有關呂碧城的記載如下:2月5日,「讀《信芳集》」;2月13日,「歸函呂碧城女士」;3月23日,「信芳集序」;3月27日,「接呂碧城女士來快信,謂宓昨函言及彼未嫁之情,有意侮辱,於是對宓大肆責罵。」

罵死你個呆鳥。太不給老姑娘面子了。

瓜娃子繼續作。4月13日到瑞士,14日給呂碧城寫信,說,嫌我的序寫得不好,請還我!呂碧城沒有搭理他。16日,吳宓日記記載,自己三過碧城居地,但不敢下車拜訪:「三過其地,未下電車。呂碧城女士居此,更不能訪矣。」

4月18日老姑娘終於搭理他了,但罵得更厲害了。吳宓日記載:

仍為無理之發怒,以婚姻為「獸性」。又斥宓不懂文詞,不看全集,甚至教宓以「椿萱」=父母! 宓怒;然復短函,極和且靜,言我現無誤會,請彼此釋然可矣。予此一年來,對女子完全失望。……而人本半神性半獸性;人之有性慾,不足為恥。呂君自鳴清高,謂思及婚姻,便是禽獸;此偽也,抑亦過刻之論也。況婚姻戀愛,以情趣為主,文人詩人詠歌甚多;豈必婚姻使為性慾滿足而已乎?宓贊呂君為屈原,而呂君乃謂亦侮辱她有獸性……;冤哉!於是知:(1)世之持論過高者,其內實甚卑鄙;(2)人之發為詩文作偽者多,非皆如吾輩之表現真情:故不可以文取人;(3)女子不宜奉承獎倍,只可取適吾意;如其無理,絕之忘之可也。今後宓當聰明,而不再自苦矣!

笑噴了,這呆鳥。前面說人家嫁不出去,惹惱人家,被人家理解為嫁人乃是有「獸性」;這次寫信夸人家乃屈原,又被人家理解為為侮辱——有「獸性」,就差罵吳宓本人有「獸性」了。

4月23日吳宓接呂碧城函,告他,原稿沒法寄你,我已給你撕了。笑暈,吳宓居然不相信人家真撕了。不過,呂碧城告他,如果你的文章中,再不提我名,那我的文章中,也不再提你名。這事就算了了。

其時,1931年,吳宓虛歲38,呂碧城虛歲49!

這是大才子吳宓與大才女呂碧城的一樁公案。大才子這時候正追求毛彥文呢,追了一嘴毛,也沒追到手。

你們想過沒?如果他追求呂碧城呢?

來人哪,抓流氓啦!


首先引用呂碧城自己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我始終不理解人窮盡前半生去尋找另一個人,只為了在對方身上得到後半生的安全感,可能是我給自己的安全感也一樣多。

了解了她的一生,也就不難理解了。


「剩女」在當今社會似乎已經完全變成了一個貶義詞。沒人要、顏值低、學識淺薄都成了「剩女」的形容詞。可是有這麼一個被稱為「民國第一剩女」的姑娘,她高顏值、高學歷,才華橫溢又精明強幹。

她與秋瑾齊名,號稱「民國南北二女俠」,是「近代教育史上女子執掌校政第一人」,與古人李清照媲美,被稱為「三百年來第一女詞人」,還一人遊學歐洲,被稱為「北洋女學界的哥倫布」。如此風華絕代,卻獨身終老。

最獨立的成長:掙脫禁錮,自力更生

呂碧城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父親是山西學政,相當於教育局局長的位置。誰知幸福在他十二歲那一年截然而止——父親突然病逝。屍骨未寒之時,親戚竟然趾高氣揚地說:「呂家膝下無子,財產房子應該全都歸我們!」甚至還把呂碧城的母親和妹妹幽禁。

還沉浸在悲痛中的呂碧城,在京城聽到母親有難的消息後,抹去眼淚,明白自己現在還不能哭哭啼啼。於是她立即四處告援,寫信給父親昔日的好友,情辭懇切,好友紛紛伸出援助,最終母親和妹妹得以脫險。

誰料打擊一重重,曾與呂碧城訂婚的汪家,竟然提出退婚,只因為:「她小小年紀就有如此魄力,還在京城呼風喚雨,日後恐難管教。」在那個年代,退婚是一件被人嘲諷的事情,呂碧城怎麼都想不明白:救家人有錯嗎?!

呂碧城隨著母親投奔到舅舅家,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呂碧城聽聞天津女學堂開辦,特別想去學習。誰知舅舅劈頭蓋臉罵她:「你都被退婚了,還想拋頭露面!簡直不成體統!」

呂碧城漸漸意識到,這一年的苦與難,全都因為自己是女兒身。這一天夜裡,呂碧城暗暗下了決心:「男人可以做的事情,我呂碧城也能做到!」

凌晨天未明,呂碧城就匆匆離家出走。

呂碧城在火車上結識了旅館的老闆娘,幸運被收留。呂碧城想起舅舅官府中秘書的夫人在《大公報》報館裡工作,就寫信給她。

《大公館》的總理英斂之無意中看到這封信,覺得寫信人的字跡飄逸,才華非凡,於是英斂之親自登門,一番交談過後,十分欣賞她的才氣和膽識,當即決定邀請呂碧城出任《大公報》的見習編輯。

▲ 英斂之

▲ 圖為呂碧城和天津大公報總理英斂之的夫人。

家中一夜破敗的經歷,讓呂碧城知道在這個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入社後發表了等一系列鼓吹女子解放與宣傳女子教育的文章詩詞。文章一出便引起眾人紛紛議論:「思想極新,志趣頗壯」、「裙釵伴中得未曾有。」

不多久,呂碧城名聲鵲起,英斂之將她引薦給嚴復,並拜嚴復為師。嚴復對呂碧城讚賞有加:「年紀雖少,見解卻高。」於是嚴復把呂碧城推薦給袁世凱,說她是興辦女學最好的人選。

1906年,北洋女子師範學堂成立,23歲的呂碧城從總教習升任監督(校長),成為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女子師範學堂校長,一時轟動社會。

▲ 1904年11月北洋女子公學正式開學,呂碧城出任總教習,傅增湘為監督。

▲ 北洋女師範學堂開學儀式時合影。

▲ 1911年,北京女學界為北洋高等女學堂總教習呂清揚暨北洋女子公學總教習呂碧城二女士開歡迎會。前排中立三人,中間者為呂碧城,右邊者為呂清揚。

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魯迅曾地概括女性離家出走面臨的兩個結果: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可呂碧城這一走,卻走出了第三種結果——掙脫禁錮,自力更生。

隨波逐流是最輕鬆的活法,但不一定是最適合你的活法。這個社會從來不缺忍耐力,但缺乏一點突破力。掙脫原有禁錮,去遇見一個新的自己。

最獨立的作為:無需他人理解,確定自己航向

一天夜裡,呂碧城正在報館寫文章,突然有一人來拜訪,原來正是革命家秋瑾,她因呂碧城大力興女權之事慕名而來。

兩人聊了一整夜,秋瑾說:「你我雖都是女兒身,卻比男兒剛烈。「她們被世人稱為南北二女俠,以自己的方式喚醒女同胞。

▲ 秋瑾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紹興遇難,竟無人敢收屍,只有呂碧城設法偷屍將秋瑾歸於安寂。全國的報紙「皆失聲」,無人敢刊登。呂碧城惱怒之中用英文寫了《革命女俠秋瑾傳》,發表在紐約、芝加哥等外刊上,引起頗大反響,也讓自己置身險境。

袁世凱知道呂碧城大興女學和為秋瑾憤憤不平之事,嘆其才德,不僅幫她脫罪,還聘請她為機要秘書。

呂碧城本想,如此高的女官之位,必能一展抱負。萬萬沒想到,袁世凱竟想稱帝。呂碧城憤然辭職,離開政界,帶著母親移居上海,轉戰商界。

▲ 呂碧城在上海自建的房子。

▲ 1929年維也納大會合影。前排右起第四人為呂碧城。

憑藉她過人的才幹膽識,再加上遠近聞名的義氣,讓她兩三年就成為了富甲一方的女商人。有一次,被尊稱為紐約「第二個上帝」的女富豪席帕爾德夫人邀請呂碧城參加晚宴。出發前,朋友著急地提醒呂碧城要怎麼做才能迎合對方。呂碧城一臉平靜:「你知道么,我比席帕爾德夫人還要富呢。」

一介女流,為了義氣去做一些膽大妄為的事,還時常出席一些只有男人的場合,即使做得再好,免不了被人暗地裡被人指責不守婦道。但那時呂碧城已經明白:你永遠不能期待任何人都理解你,你只需要決定著自己的航向。活得漂亮從來不是給別人看,而是驕傲地活給自己瞧。

▲ 呂碧城在巴黎。

最獨立的愛情:不求門第,但求有著契合的靈魂

聽到「民國第一剩女」這個頭銜,大多數人第一反應都是想:她一定很醜吧?可真實的她,瓜子臉,丹鳳眼,是一個眉清目秀的大家閨秀。

在那個清一色穿旗袍的年代,她卻敢穿一襲孔雀紗裙,頭插三根羽毛,舞會、馬場的焦點永遠在她身上。

追求者眾多,有清華教授吳宓,還有袁世凱之子袁克文。面對袁克文的窮追不捨,呂碧城只是笑笑,委婉說道:袁屬公子哥兒,只許在歡場中偎紅依翠耳。

▲ 袁克文

在上海灘,住洋房別墅,出入有豪車接送,盡享繁華。財富充裕和精神的獨立給了她極大的婚戀選擇自由:「我的目的不在錢多少和門第如何,而在於文學上的地位,因此難得合適的伴侶,東不成、西不就,有失機緣。幸而手頭略有積蓄,不愁衣食,只有於文學自娛了。」

不因為年齡,不因為門第,而只是想要尋找一位純粹的精神伴侶。太多人在她耳邊叨叨:找個差不多的得了。

每次呂碧城都擺擺手:我始終不理解人窮盡前半生去尋找另一個人,只為了在對方身上得到後半生的安全感,可能是我給自己的安全感也一樣多。

▲ 呂碧城扇面日內即繪成奉寄手札。

憑藉她的財富與膽識,後來又去了哥倫比亞進修,用文學和藝術充沛自己的心。過了幾年,她直接放話:「年光荏苒所遇迄無愜意者,獨立之志遂以堅決焉。」也許這就是一個女人面對愛情最好的模樣:不依賴、不依靠、不世故,麵包我有,愛不將就。

1943年1月,時年61歲的呂碧城在香港九龍辭世,去世前將全部財產捐贈於佛寺,只留下一個遺囑:遺體火化後,骨灰和入麵粉做成小丸,拋到海中,供魚吞食。

▲ 1929年在奧京維也納萬國保護動物大會演說時之服裝。

中國女權的先驅,才華橫溢的詞人,《大公報》的主筆,袁世凱的秘書,嚴復的高徒,所有的標籤都在呂碧城身上張貼著,反倒讓「民國第一剩女」這個稱號顯得微乎其微。她用傳奇般的一生告訴世人:

擁有強大的內心

你才能不那麼懼怕流言蜚語

不那麼懼怕離散與拋棄

無論命運如何對待自己

仍舊能對生活保持著最豐盈的希望

文字由物道原創,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物道:用文字訴說美好生活方式,為你搜羅全世界匠心好物。在這裡,找回你想要的精緻生活。

微信搜索關註:物道(ID:wudaoone) 微博:@物道


嫁給誰好呢?梁啟超吧,太老;汪精衛呢,又嫌歲數太小,最後只好孤單到老——民國第一才女呂碧城。

呂碧城天生是一個名銜收割機。她經常被人們稱為中國最後一位女詞人、中國第一位女編輯、中國第一位女性撰稿人、中國女權運動的首倡者、中國第一位動物保護主義者、中國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她精通詩詞,又是知名的撰稿人、政論家和社會活動家,她還是一名成功的資本家。

呂碧城年僅十二歲時,她寫下的一首詞被父親的好友兩江總督樊增祥看到,「綠蟻浮春,玉龍回雪,誰識隱娘微旨?夜雨談兵,春風說劍,衝天美人虹起。把無限時恨,都消樽里。君未知?是天生粉荊脂聶,試凌波微步寒生易水。浸把木蘭花,談認作等閑紅紫。遼海功名,恨不到青閨兒女,剩一腔豪興,寫入丹青閑寄。」

樊增祥讀罷大驚,簡直不相信能寫出「夜雨談兵,春風說劍」這樣清麗脫俗的詞句的人,居然是故人家的一個年僅12歲的小毛丫頭。

呂碧城的父親病逝後,母親帶著13歲的她和其他三個姐妹一家人來到天津,投靠呂碧城的舅舅家,呂碧城年滿二十歲時,自行前往天津的大公報社,想謀一份文字的差事,正好《大公報》的主編英斂之也是不拘小節之人,他讀了呂碧城的文章後,連連驚嘆,忍不住就收她當了見習編輯。

短短几個月之後,呂碧城聲名鵲起。

1908年,光緒慈禧接連去世,社會上瀰漫著一股悲觀的聲調,很多人認為失去強有力的統治者之後,中國的前途堪憂。當時年方25歲的呂碧城早已升為報社的主筆,她即興賦詞一首,用無顏見歷史上的呂后和武則天的比喻,辛辣的諷刺慈禧,提振民眾的士氣。

作為一名美女加才女,呂碧城的人生實在不缺少知己,其中不乏名人,袁世凱的公子袁克文、李鴻章的兒子,都與她有過深度的交往。公開的追求者就更多了,呂碧城眼光自恃甚高,她與朋友聊天時也曾抱怨:「梁啟超吧,年紀太大,人家已有妻室,汪精衛年齡又太小,諸宗元長得又過於顯老」。

民國肇始,應袁世凱之邀,呂碧城曾經棄筆從政,出任總統公府機要秘書一職,後來因為反對帝制辭職。

無官一身輕的呂碧城來到了上海,改行做起了貿易,一沒留神,就混個風生水起,成為富甲一方的女富豪。

三十五歲的呂碧城遠赴美國留學,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啟了她人生另一段旅程,從此輾轉歐美。

1928年,呂碧城參加了世界動物保護委員會,在此基礎上,她致力發起並創辦了中國保護動物會。

1930年,呂碧城看破紅塵,遁入佛門,成為居士。

1943年,六十歲的呂碧城永遠告別了塵世,結束了精彩而傳奇的一生,終身未嫁。


便化名花也斷腸,不遇天人不成目的名媛呂碧城,情難勒處尚聞香。

被稱為"三百年第一女詞人"的呂碧城,為"四大才女」之一,才情絕世的女權先驅,為什麼終身未嫁?

"春風說劍,夜雨談兵,衝天美人虹起」,十二歲的女孩,鋒芒初現。因父亡,家產遭族人覬覦,並扣留其母。小丫頭鎮定沉著,寫信與父故人及親友救出母親。一來家道由此中落,二來恐小女子難以調教,定親的汪家竟悔了婚約。

文言寫作的才女,日後與嚴復談到此事,說包辦婚姻也是有好處的,若不幸可怪罪父母,自尋的竟無可責備。不知是原本對汪公子有所期待,還是情事畏縮,不敢主動出擊。

其實二十歲揚名京城,到處咸推的呂碧城,談笑有鴻儒,往來皆文青。無論四公子之袁克文,還是李家名門之孫李肇經,等均才子慕佳人,有心折枝,然而身為女兒身,卻巾幗之志的才女,恨袁公子文弱有餘的風流秉性,李公子年輕太嫩,入目者梁啟超等身邊早有佳侶,以伊之心性,女權之推斷不肯為妾為側室的。

"心意高傲,舉所見男女,無一當其意者……」嚴復有此語評說,但此言差矣,有一女中豪傑卻是才女青閨夢中人。

她並非獨身主義者,卻"千山望遍,意以闌珊,不遇天人不成目",要的是蓋世英雄,腳踏祥雲而來。

秋瑾與呂碧城

這位心向聶隱娘,恨遼海功名不到青閨兒女,是天生粉荊脂聶,非等閑俗脂的花木蘭,一腔豪興遇到了另一位奇女子秋謹,兩人真是相見恨晚,惺惺復惺惺,才女有感而作

《滿江紅 感懷》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線遙射。問何人,女權高唱,若安達克? 雪浪千尋悲業海,風潮女紀看東亞。聽青閨揮涕發狂言,君休訝。

幽與閉,長如夜。罪與絆,無休歇。叩帝閽不見,懷憤難泄。遍地離魄招不得,一腔熱血無從灑。嘆蛙居井底願頻違,情空惹。

她們彼此仰慕,相見恨晚並稱"雙俠」。秋女俠將"碧城」贈與她專用,而後來她亦不顧兇險,為知己收屍。雖一個志在革命,一個志在教育,倘秋君為男兒身,她定願與之同革命誓死生。

因刺殺攝政王成名的汪精衛,雖少年英雄,文才雖不出眾,不難得豪氣衝天,又與呂同年倒是不錯人選。可惜呂覺得太年輕,否則兩人成就一番偉業未可知矣。想呂為袁世凱秘書時,覺其倒行逆施欲稱帝,憤而離去。倘為汪妻,怎會助紂為虐,定會遠離漢奸之恥的。

青年汪精衛

她一生作詩詞頗多,影響廣泛。迂夫子吳宓自作多情,著文推介盛讚其才,卻又自以為是居然說:"集中所寫,不外作者一生未嫁凄郁之情,纏綿哀厲,為女子文學精華所在」,才女知後怒罵吳宓無恥文人。你說人家有"剩女情結「還公諸於眾,這情商見面機會都沒了。

有才有貌,有名有錢,當過《大公報》主筆,創辦第一所女子大學,作過官秘,還干金融頗有積蓄的她,才情過人,無有畏懼絕不俯首將就。"剩一腔豪情,寫入丹青閑寄。"

《長相思》

楓葉紅,柿子紅,紅盡江南樹幾叢,離人淚染濃。

山重重,水重重,山重水複恨不通,夢魂飛繞中。

真箇是"著個詩人孤似雁,雲黯淡,水微茫」(《南樓令》),只嘆"不是一聲孤雁,秋聲哪到人間?」

"韶華有限恨無窮,人生暗向愁中老"即便遍游歐美,寫下《歐美漫遊錄》,致力動物保護。

十年之後,呂碧城變成了法號曼智的青蓮居士。青燈古佛,到底是心意難平。

《詠秋海棠》

便化名花也斷腸,臉紅消盡自清涼。露苓瑤草秋如水,捲簾西風月似霜。

淚到多時原易淡,情難勒處尚聞香。生生死死原皆幻,哪有心情更艷妝。

無關錢和門弟,而在意比肩的才華性情,這並轡而行的愛情,也許自古難尋,所謂慧極必傷,天道如此罷!

一一感謝閱讀一一


晚清和民國之女權先驅呂碧城,正是在袁世凱的贊助下,創辦了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家公辦女學堂——北洋女子公學,擔任總教習。周恩來總理的妻子鄧穎超女士,就曾經是女子公學的學生,呂碧城門下的弟子。

由於呂碧城欽佩於袁世凱提倡女權、興辦女學的理念,在民國時期,曾加入袁世凱的總統府,擔任其機要秘書。但後來袁世凱竊國稱帝後,呂碧城對其大失所望,便選擇離開了袁世凱,下海經商去了。

呂碧城出生於1883年,自幼天資聰穎,辭賦一絕,思想開放,容貌秀麗,在那個還提倡婦女三從四德的年代,呂碧城無異於一朵奇葩(褒義詞),引得京城公子紛紛前來「朝聖」。

在她的追求者中,不乏同儕青年之佼佼者,如袁世凱之子袁克文、李鴻章之侄李經羲等,但呂碧城卻頗自傲,對他們的追求一概不予青睞。

呂碧城喜歡什麼樣的人呢?她自己也給出了標準,說是「我之目的不在資產及門第,而在於文學上之地位」。算來算去,只有寥寥幾個人符合要求。

這第一個滿足呂碧城條件的,是任公梁啟超先生。梁啟超早年跟隨康有為,是戊戌變法先驅。變法失敗流亡海外後,梁啟超專註於理論著述,在政治、文學、歷史領域都頗有建樹,文壇上地位極高。可惜梁「早有妻室」,苦於不能與其成秦晉之美。

呂碧城第二個看得上眼的,乃是因刺殺攝政王而暴得大名的汪精衛。其實汪精衛當時在文學上並沒有什麼地位,呂碧城看上他可能只是因為他長得英俊。汪精衛在很年輕時就與後來的妻子陳璧君相遇相知,呂碧城當然是沒有插足的機會的。不過這一點,呂碧城倒沒有提到,只是說汪精衛太小,與自己同年,不太適合作為婚配對象。

當然,還有一些勉強能符合呂碧城條件的,她要麼嫌太老,要麼又是早已成家,因此一直難覓佳偶,孤獨終老。

實際上,呂碧城下海經商之後,賺得家資不菲,完全可以靠自己過上奢華的生活,無需依附男人。加上她自知思想理念太過超前於時代,若為了結婚而結婚,可能反受其害。所以她前面多番挑剔,也可能只是自己不想婚嫁的一種託辭而已。

呂碧城雖終身未婚,但其晚年生活仍然活得豐富多彩。她憑著自己的積蓄,週遊世界,吟詠各地風土人情。同時她也作為中國首位動物保護主義者,四處宣揚動物保護觀念。在完成四方遊歷後,她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在臨終前,她參透了生命,要求自己死後不留遺體,而是將骨灰和上麵粉,灑在中國南海之中。


作為當時一個業界馳名的有乾貨的女網紅,呂碧城門前不乏才子或者高官。但呂碧城在眾多求偶者熾熱的目光中孑然終老,原因也一直讓人充滿好奇。

其實呂碧城幼年曾與同里汪氏有婚約,卻被對方解除婚約,有人即此認為「受此刺激,因此獨身終老」。當然呂氏眼光之高,也是超乎一般剩女的,她是剩鬥士中的雅典娜。她的名言:「生平可稱心的男人不多,梁任公早有家室,汪季新年紀較輕,汪榮寶尚不錯,亦已有偶。張薔公曾為諸貞壯作伐,貞壯詩古嘉,奈年屆不惑,鬚髮皆白何。」一派選秀節目毒舌評委的態度,才子已婚、鮮肉太小,難得有個看得上的,可惜長得著急,其實諸宗元也就比呂碧城大了九歲。海選天下精英,最終冠軍空缺,真的只是「太挑」嗎?

統觀呂碧城一生,她對「自我」懷有強烈的自覺感和維護欲。一個以思想獨立、想法前衛著稱的新女性在跟前輩嚴復聊婚姻的時候,卻說「父母主婚為佳」。她認為自由戀愛會帶來的悔恨懊惱更甚於父母主婚。她看到了在新舊社會範式交鋒與轉換的過程中,自由戀愛的先行者們所必須承擔的巨大風險,如果走眼,一直堅持的「自我」將被失敗的婚姻破壞殆盡。呂碧城拒絕把婚姻放在自我之上,於是更傾向於孤獨卻自由而富足的生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