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咸豐的這位同父異母兄弟打小就聰明能幹,才思敏捷,就其兩者的性格和才氣而言,奕?無論在哪一方面都比咸豐奕詝強得多。道光皇帝把哥倆都看在眼裡,但心裡似乎更鐘情於老六奕?,大清「立賢不立長」有很多的先例,就算是作為當時嫡出的大阿哥奕詝也是絲毫沒有把握能繼承大統的。

就在這繼承人問題上,奕詝天生和奕?是一對矛盾而且在皇權面前沒有任何調和餘地。咸豐爭儲的記憶刻骨銘心,連自己親生母親護犢心切為了能確保兒子將來登基,想暗害奕?,沒想到弄巧成拙把性命都搭進去了。

咸豐也清楚得很,他的這位六弟本來就不是池中之物,要不然父皇最後的諭旨把江山給了自己又沒有忘記封奕?為「恭親王」,時時刻刻既提醒自己防範老六,又敲打老六謹記「恭」字,保持對皇權的虔誠。

老皇帝遺留的政治遺產,咸豐是要選擇性地繼承,在國家行政格局中能不用他這位六弟就不用。滿清的皇帝對待宗室就是太平時將他們擱在一邊防止他們分權,有難時還得仰仗宗室,畢竟大家都是愛新覺羅氏。當太平天國的北伐軍進逼京畿,咸豐突破祖制,任命宗室奕?為軍機大臣,支撐危局抵禦北上來爭山頭的太平軍。英法聯軍來折騰時,咸豐腳底抹油又留下奕?處理善後和洋人打交道,並且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還得奕?來扛這負擔子。

誰讓你老六頭上頂著一個「恭」字又能幹呢,能者多勞,天生啃骨頭的命。當所有的麻煩事告一段落後,咸豐自然又想起老六頭上的「恭」字,找了個替母后辦喪事不利的借口,將奕?趕出軍機,奪去一切職務,整天忙碌的奕?又成了閑散親王。

把奕?驅逐出政治中樞,也是咸豐臨終時的政治遺產之一,不然的話他真不放心,他認為自己在世至少還能制約恭親王,他駕崩後如果沒有一個恰當的安排,老六有可能誰都按不住。既要聽某些大臣所言防範那拉氏,但更得警惕「鬼子六」,當初自己撒丫子逃跑時就有人上摺子說要預防「土木之變」,具體要防的是誰,天下人都心知肚明。

咸豐在身後的權力遊戲安排中,有皇帝鈕鈷祿氏,有皇貴妃那拉氏,有以肅順為首的八大顧命大臣,希望三方相互提攜制約,誰都不能一權獨大。這是一個把恭親王排除在外,看似極其穩定的「三角」權力架構,但也是咸豐一廂情願的願景,事後證明正是將奕?排斥在權力圈之外,他反而成為被圈內人勾結破壞平衡的重要因素。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原因很簡單,咸豐信不過恭親王。只不過,不是因為爭儲。

咸豐和恭親王爭儲位的故事很出名,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道光立咸豐為儲君是必然的,恭親王未必有爭位的行為,因為不現實。

咸豐生母貴為皇后,在嫡長子繼承製度深入人心的滿清後期,恭親王缺乏與他爭奪皇位的資格,民間傳說里的兄弟爭位應該是不存在的,所以咸豐繼位初期,堪稱兄友弟恭,非常和諧

咸豐的母親是皇后,所以咸豐是嫡子;恭親王的母親是貴妃,所以恭親王是庶子。咸豐雖然排行第四,但其出生前三個哥哥都已經死了,所以咸豐既是嫡子又是長子,這個地位是恭親王完全比不上的。咸豐憑藉這個身份已經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只要他沒有明顯的過錯,道光就會將他定為繼承人的第一人選。

要說咸豐即位後,對恭親王還是不錯的,讓恭親王入軍機處,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協助咸豐處理國家大事。又先後擔任了宗人府右宗正、宗令(掌管皇家事務的最高官員)、正黃旗滿洲都統、閱兵大臣等。然而,恭親王后來的一次僭越之舉,終於觸碰到了咸豐的逆鱗,這才是咸豐對恭親王不信任的根源。

恭親王為生母靜太妃擅加太后頭銜,使得兄弟感情破裂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恭親王的生母、咸豐帝的養母靜太妃病重。咸豐前來探視時,恭親王向其提起母親臨終前的遺願,希望能得到一個太后的名分。傳聞咸豐當時「哦、哦」含糊答應了兩聲,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這件事,但奕訢卻以得到皇上口諭為名,利用軍機大臣的身份,在未經咸豐的授意之下傳旨冊封靜太妃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咸豐便不能反悔,只好默認了奕訢的荒唐行為。

但靜太妃去世後,咸豐為她上謚號「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系宣宗(即道光)謚,不祔廟」,有別於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並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他回上書房去讀書反省。

假傳聖旨是所有皇帝最忌諱的,咸豐對恭親王的懲罰並不過分。從此事也可以看出,恭親王這時候在政治上還非常不成熟。從此,恭親王再也未能得到咸豐的信任

咸豐十年八月(1860年9月),為躲避英法聯軍,咸豐不顧滿朝文武反對逃到熱河,並在無奈之下任命恭親王為留守北京與英法議和的全權大臣,但並未授予「監國」之名,只負責議和事項。

恭親王臨危受命,反而獲得朝野讚譽,更加讓咸豐猜忌

恭親王委曲求全,與英法兩國相繼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北京條約》,英法聯軍於11月間退出了北京。與咸豐皇帝不顧江山社稷和列祖宗廟以及臣民百姓倉皇出逃相比,恭親王顯然有臨危受命,挽狂瀾於既倒,安定國家社稷的功勞,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以肅順為首的八顧命大臣一向與恭親王政見不合,所以咸豐才將輔佐同治的權力交給他們一部分,另一部分交給了慈安和慈禧,這樣就形成了彼此牽制、相對穩定的三角,誰都沒有決定性的權力,可見咸豐重視制衡的帝王心術

這更加強了咸豐帝的猜忌之心。得知咸豐有病以後,恭親王曾幾次奏請去熱河來請安,都被咸豐拒絕。所以在病重將死之際,咸豐帝害怕將自己年幼的兒子託付給恭親王,會反而被他控制,才會為兒子任命了八位顧命大臣。一來不讓恭親王執掌大權,二來顧命大臣都多多少少和恭親王有些過節,二者可以彼此消耗,三來顧命大臣畢竟只是臣子,不像恭親王乃是皇親貴族,等到載淳成年掌權之後,可以更加輕易地拔除。

慈禧名分不如慈安,慈安又以穩重著稱,即使慈禧也是對其尊重有加的,這是咸豐設計的又一道制衡保險

至於慈禧專權,咸豐不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但一來慈禧只是貴妃,上面還有慈安皇后可以壓她一頭。二來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換了誰在孩她媽和弟弟之間選,也是認為前者和孩子更親吧。

但是咸豐沒想到,顧命大臣跋扈到視皇權於無物,公然與慈安、慈禧發生衝突,促使後者與恭親王聯合起來將其剷除,他苦心孤詣的三角制衡體系就此破產

至於八顧命大臣過於跋扈,欺負孤兒寡母,導致兩宮不得不聯合恭親王發動政變,打破了咸豐留下的三方制衡體系;以及後來同治無子早死,慈安早死而慈禧長壽,最終形成慈禧長期執政的局面,都不是咸豐能夠預料得到的。

當然後來恭親王還是敗於兩宮太后之手,失去了權力,這也是九泉之下的咸豐所樂見的


清文宗(咸豐帝)為什麼不任命恭忠親王奕訢為攝政王輔佐清穆宗(同治帝)來避免慈禧專權?提問者想多了!奕訢在清文宗潛邸時期就是清文宗最大的競爭對手,即位後的清文宗對奕訢一直是頗為忌憚的。因此,終咸豐一朝十一年,奕訢基本上都處於半賦閑狀態。換句話說,就算近支宗室死絕了,清文宗也很難讓奕訢來出任這個所謂的的攝政王。更何況,有多爾袞的先例,幾乎就是代理皇帝攝政王在清朝歷來是大忌,清文宗無論如何也是不敢開這個口子的。多爾袞絕嗣尚且如此,奕訢可是有兒子的!而清末醇親王載灃之所以能夠成為攝政王,最大的前提之一就是溥儀是他的親兒子。即便如此,慈禧臨終前還搞出來皇太后-攝政王的權力配置,說到底還是擔心會出現第二個多爾袞。

在攝政王配置被否決後,清文宗最終選擇了輔政大臣的配置。但是,清文宗依然是不放心的,畢竟清朝歷史上除了多爾袞還有鰲拜,教訓太深刻。為此,清文宗不僅增加了輔政大臣的人數,由清初的四人增加到了八人,同時還在其中加入了三位宗室成員,即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和肅順。目的其實很明確,以宗室制衡異姓輔臣,以免出現第二個鰲拜。同時,不給予宗室攝政王之類的名分,僅僅以輔臣身份出現,以異姓輔臣與宗室輔臣分權,避免宗室做大,成為新的多爾袞。使得中樞權力分散,處於一個相對平衡之中,即便將來兒子清穆宗親政,也不會遇到清世祖和清聖祖那般強大的阻力。

即便是如此,清文宗依然是不放心的。萬一輔臣們搞在一起怎麼辦?必須給她們加一道緊箍咒,那就是皇太后。於是,清文宗給了繼後鈕祜祿氏(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一枚御賞印,給了兒子清穆宗生母葉赫那拉氏(孝欽顯皇后、慈禧太后)一枚同道堂印(一說是給清穆宗、由慈禧保存,不管怎麼說,反正是在慈禧手中)。並且規定,輔政大臣們的決議必須加蓋這兩枚印才能生效,否則就是廢紙一張。實際上,清文宗就是利用兩宮太后的最終否決權牽制輔臣,同時,兩宮太后又因為沒有行政權,無法做大成為武則天、呂后。而且,兩宮太后各執一印,彼此之間實際上又是一種相互牽制。

如果按照清文宗的這種權力配置進行,雖然會造成相互掣肘,導致行政效率低下,一定程度上還會引發各派勢力的權利鬥爭。但是,倒的確不失為一個維護皇權的好辦法。可見清文宗還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只可惜,這一切僅僅是清文宗美好的願望而已。清文宗一死,首先他自己搞出來的輔政八大臣就先破壞了遊戲規則,直接不把兩個寡婦當回事,企圖讓她們成為橡皮圖章。可是,這可不是兩個普通的寡婦,尤其是慈禧,那可是武則天、呂后一般的人物,豈肯老老實實當橡皮圖章?於是,二人與奕訢一拍即合,順帶還拉上了受到八大臣排擠的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鐵騎。不久,「祺祥政變」發生,八大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罷官的罷官……清文宗苦心設計的權力平衡被徹底打破。

自此,兩宮太后垂簾,掌握最高權力。奕訢以議政王的頭銜控制軍機處,新的權力平衡形成。兩宮太后雖然掌握最高權力,但行政權卻在奕訢手中,兩宮太后無法成為武則天、呂后。同樣,奕訢僅僅是議政王而不是攝政王,充其量就是扮演了政府總理的角色,也同樣無法做大,成為第二個多爾袞。

慈禧終究是個不甘寂寞之人,剛過「祺祥政變」的蜜月期不久,慈禧借御史彈劾奕訢,首先發難。小試鋒芒之後,削去了奕訢的議政王頭銜。但是,因為地位尚為完全穩固,慈禧也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依舊維持著這種微妙平衡。在慈禧的強勢壓力之下,慈安和奕訢最終走到了一起,達成了默契。雖然此後奕訢的勢力在慈禧的打壓下逐漸萎縮,因為與慈安的默契存在,慈禧始終不敢過於放肆。著名的「安德海事件」,實際上背後就有慈安和奕訢的影子。光緒七年,慈安去世,奕訢獨木難支。光緒十年,慈禧以光緒帝生父醇賢親王奕譞替換了奕訢,並且免去了軍機處奕訢幾乎所有的黨羽。自此,奕訢徹底被踢出了權力核心,史稱「甲申易樞」。由於奕譞地位尷尬,性格又相對懦弱,出了名的明哲保身。光緒十年之後,慈禧再無任何牽制,最終成為了清王朝實際的主人,清文宗當初的苦心設計也徹底宣告破產。


乾隆曾經為了皇權的極致制定了一系列制度,除了乾隆初年讓叔叔允禮允祿入軍機處後來曾經不讓親貴參政!既不讓近枝的親王郡王領銜軍機處管理內務府六部,但可以擔任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內大臣等職務!延續到了嘉慶,道光,咸豐讓恭親王短期入軍機處有免去,一直執行祖制!即使咸豐的託孤顧命八大臣有鄭親王端華怡親王載垣但也不是軍機大臣!所以親王不可以擔任軍機大臣所以也不會出現攝政王!慈禧的主政打破了很多祖制,出現了議政王,親王重新領銜軍機處,從新恩封了三位鐵帽子王,立了一位大阿哥!出現了兄死弟繼的皇位延接!至於咸豐不用奕訢輔政,是因為咸豐繼位後通過幾件事就對奕訢不信任時常懷疑奕訢要奪權架空自己!特別是提拔了能力很強的肅順之後!咸豐死前覺得肅順等八人足矣壓制奕訢和慈禧輔佐載淳!


咸豐帝可能對奕訢對於爭儲之事耿耿於懷,所以也不太放心讓他來輔政,而且滿清因為有多爾袞的教訓,歷代最高統治者對宗室輔政是非常的不放心,我想咸豐皇帝也不例外,對於後宮專權咸豐帝也有自己的政治安排,就是選用八個輔政大臣對皇帝進行輔佐,同時為了避免輔政大臣的專權,把一些決策權交給兩宮皇太后,由慈安慈禧共同執掌,並以慈安為尊,這樣又牽制了慈禧,特們之間彼此牽制,彼此合作,使得任何一位都無法奪取最高皇權,保證了下一代不被架空。

不過這種政治安排卻把奕訢排除在外,因為他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跟皇帝的血緣關係最近,並且威望最高,成為改變棋局重要人選,兩宮皇太后最後在奕訢的幫助下,發動辛酉政變,剷除輔政大臣,由原來的八大輔政大臣執政演變為奕訢與兩宮皇太后聯合執政,權力格局由此發生了變化,洋務運動也從此開始,對中國近代產生深遠的影響,到了1881年慈安去世,慈禧因為是皇帝的生母,出色的政治權謀掌控最高權力,而奕訢因為政治鬥爭敗下陣,失去了權力,從此慈禧排除一切政治對手,成為事實上的女皇。


在做皇子的時候,咸豐皇帝和恭親王奕訢競爭過皇位繼承權。

咸豐是四阿哥,奕訢是六阿哥,兩人只相差一歲,小時候關係親密,長大後有了競爭關係就有了心結。

咸豐不信任奕訢。

病死前,咸豐親自選了八位輔政大臣把恭親王排除在外。


1.在爭奪儲君的時候哥倆有所競爭,產生了隔閡。

2.咸豐繼位後因為立奕訢生母太后的問題雙方分歧巨大,奕訢先斬後奏,咸豐非常生氣。

3.奕訢地位尊貴,能力突出,讓其輔政怕其對同治皇帝的皇位有所威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