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率900名赴漁陽戍守的貧苦農民,因失期當斬,而被迫斬木爲兵,揭竿爲旗,掀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

各種勢力聚合反秦,秦軍曾佔據優勢,但帝國終因55萬南軍不至而亡

起義軍勢如破竹,攻下蘄縣後,兵分兩路,十天左右橫掃數百里,又攻佔了安徽、河南的五個縣城,沿途貧苦農民雲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到陳縣境內時,起義軍已擁有戰車七百餘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數萬人。之後,俊雄豪傑建號一呼,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襲,飄至風起,各地義軍紛起。大致有四股反秦勢力:陳勝、吳廣爲代表的的勞苦大衆,項梁、項羽爲代表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分子,劉邦、蕭何爲代表的中小地主和下層官吏,孔甲等“齊魯儒墨、縉紳之徒”。各種勢力聚合反秦,有利於促進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崩潰,但因各揣心腹事,也爲起義軍分裂埋下了隱患。

當時,這些起義軍皆以陳勝、吳廣起義軍爲中心,以“張楚”作爲共同旗幟。全國性的起義高潮到來之後,陳勝開始部署軍隊向西、北、南三面進軍,在全國廣大地區形成了起義軍對秦王朝心臟包圍的形勢。這其中周文率領的起義軍僅幾十天就橫掃淮河、黃河流域,突破函谷關。九月,周文率大軍已進攻到距秦都咸陽僅有百里的戲(陝西臨潼境內)。另一支起義軍由宋留率領也正由南陽向武關進發。《史記》簡約,對於周文爲何駐軍戲水,並無筆墨。後人多批評周文未能迅速揮師咸陽,是犯了重大的軍事決策錯誤。換個思路想,可能這也是周文無奈之舉,因爲咸陽附近有強悍的禁衛軍和堅固的防禦系統,農民軍雖有激情,但畢竟缺乏軍事素養,單兵戰鬥力不強,沒有其他起義軍的配合,周文軍取勝的把握不大。李開元認爲,以郎中軍、衛尉軍和中尉軍組成的秦京師部隊,分別分佈於宮殿內外、宮城內外和京城內外,以皇帝爲中心,在關中地區構成了一個嚴密的多層防衛系統,遏止周文軍西進步伐的力量,可能就是秦帝國的禁衛軍。

起義之初,秦二世只以爲是雞鳴狗盜者擾亂社會而已,誰報告農民造反,誰就被下獄。當起義軍攻入陳縣時,二世召集博士諸生三十餘人商討對策,有人提出發兵剿滅的建議,也被關進監獄。後來,周文所率的幾十萬大軍進逼咸陽之時,秦二世才大夢初醒,驚恐萬狀,急問羣臣如何是好。少府章邯提出,調集軍隊已來不及了,請將修驪山墓的刑徒授予兵器,令其與農民軍作戰。於是,二世大赦天下,令章邯率數十萬武裝起來的刑徒和“奴產子”向周文的農民起義軍發起攻擊。章邯堅韌頑強,有勇有謀,曾在秦滅韓滅趙的戰爭中立有戰功,受賞升遷,官至負責秦宮廷事務的大臣少府,此時正在主持驪山陵園的收尾工程。

各種勢力聚合反秦,秦軍曾佔據優勢,但帝國終因55萬南軍不至而亡

在此關鍵之時,反秦隊伍內部發生了分裂,或自立爲王,或擁兵自重,或拒絕執行命令,使農民起義軍遭到極大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孤軍深入、後無援軍的周文軍已處於不利地位。周文自言習兵,但只曾在項燕的軍中當過一名占卜吉凶的小官——視日,並無豐富的統兵作戰經驗,數十萬起義軍也非訓練有素,故在章邯軍的瘋狂反撲下,節節敗退。先退守曹陽,堅持兩三個月,又退至澠池奮戰十餘日,最後,周文自殺,“軍遂不戰”。章邯在這期間,秦廷爲其補充了大量兵員。

在章邯率軍向農民軍反撲的過程中,秦政府又調回戍守北部邊境的三十萬大軍,在王離率領下,由上郡直接東渡,經太原至井陘,後深入趙地,當時被稱爲“河北軍”,打擊黃河以北的起義軍。在秦軍的全面反擊下,起義軍內部再度分裂,吳廣被殺,進軍北方的諸路起義軍又割據自保,甚至互相殘殺,而南路軍也無力回援。如此,周文、吳廣兩路大軍均被擊敗,起義軍的中心陳縣就顯得兵力十分淡薄。十二月,農民軍根據地失陷,陳勝被車伕莊賈殺害,起義形勢陷入低潮。

陳勝、吳廣身亡兵敗後,項梁和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向攻秦,在沿途又合併幾路義軍,使其擁有七萬之衆,成爲起義軍主力。後項樑聽從范增建議,立楚懷王之孫心爲帝,成爲各地起義軍領袖,而實際領導權則操在項梁、項羽叔侄手裏。

秦二世二年七月,項梁在東阿擊敗章邯軍,之後又佔據東方重鎮定陶。連續的勝利,使項梁開始驕傲輕敵,秦軍趁機夜襲定陶,結果義軍大敗,項梁被殺,定陶失陷。章邯取得定陶後,也開始輕敵,認爲楚地兵不足憂,領兵撲向河北趙地。這時,趙王歇與張耳、陳餘正與王離的河北軍苦戰於鉅鹿,章邯兵至,秦軍人多勢衆,將趙王歇所率的義軍逼近鉅鹿城。王離、涉間率兵將鉅鹿圍困,章邯築甬道在鉅鹿南運糧。只有陳餘兵在城北,形勢岌岌可危。趙軍派人到楚求援,懷王派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范增爲末將,率主力軍救趙。起義軍與秦王朝統治者開始了決定性的戰役。

各種勢力聚合反秦,秦軍曾佔據優勢,但帝國終因55萬南軍不至而亡

宋義率領救援部隊到安陽(山東曹縣)即停留,四十六天還不前進。而陳餘在鉅鹿之北築壁自守,也不敢進援。當時聚集在河北的秦軍三十餘萬,鉅鹿城內的趙軍在王離等率領的秦軍包圍下,已處於生死關頭。氣憤的項羽斬殺了宋義,楚懷王封項羽爲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所部統歸項羽指揮。項羽先派英布和蒲江軍率二萬人馬渡漳水救鉅鹿,但不能取勝。之後,項羽親率全部兵馬從安陽北上進攻秦軍,大軍渡河後,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王離軍被包圍,兩軍血戰九次,不分勝敗。項羽切斷秦軍甬道,斷絕其糧草,結果打破秦軍,秦軍大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涉聞自殺。

秦軍被打得一敗塗地,蒲將軍又乘勝於漳水南岸打破秦軍,項羽破秦軍於汙(漳水之流)。章邯在王離軍被殲滅後,退守漳河一帶,以河內郡爲基地,西以河東郡依託,南以三川郡爲背靠,利用黃河漕運,就食敖倉,在八個月內頑強抗擊諸侯聯軍,但起義軍不斷聚攏,章邯軍被戰略包圍,形勢嚴峻。秦軍連連失利,內部矛盾又進一步加劇,二世派人責備秦軍將領章邯。章邯派人向朝廷請事,而專權的趙高卻故意不見。在這種情況下,章邯損兵折將十幾萬人,又無力挽回局面,走投無路,於秦二世三年七月,只好率餘衆二十餘萬人向項羽投降。

秦政府曾對如何剿滅義軍有過全面部署,但55萬南軍始終不至,章邯在義軍重重圍困下的堅守必被破解,失敗不可避免;而秦政府又責備章邯作戰不力,對王離軍被殲負有重大責任,章邯請求秦政府調兵遣將救援,也被趙高擋回,章邯深知自己的處境,勝敗都不會有好下場,爲了保全二十萬秦軍和給自己找條生路,遂投向項羽。鉅鹿之戰,起義軍殲滅了秦軍主力,秦王朝已迴天無力,滅亡成爲定局。

各種勢力聚合反秦,秦軍曾佔據優勢,但帝國終因55萬南軍不至而亡

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髮出疑問:爲什麼秦朝55萬南軍不回援?如果南軍及時回援章邯軍、王離軍,秦還是極有可能最終打敗起義軍的。

我們再簡單梳理一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百萬大軍並沒有偃旗息鼓,化劍爲犁,而是繼續開疆拓土,戍邊衛城,其中55萬大軍征伐南越,駐紮在五嶺以南,30萬大軍北卻匈奴,駐守在上郡以北,約5萬精銳禁衛軍拱衛京師,10萬軍隊散佈在全國各地及其要塞、關卡。

由於秦朝軍隊主力集中部署在南北邊疆,形成了外重內輕的兵力分佈格局。陳勝吳廣大澤鄉率900戍卒舉義後,潛水的貴族殘餘迅即浮出水面,興風作浪,隱匿山中的不法之徒,廣通聲氣,聚衆揭竿,衆多黔首贏糧景從,使義軍迅速壯大,劍鋒所向,勢如破竹,沿途又有吏民不斷附集,大有席捲天下之勢。

起初,愚蠢而自負的秦二世不相信真的會有形成規模的起義軍隊伍,更不相信起義軍能不斷地攻城掠地,會危及政權,只把他們當成嘯聚山林,打家劫舍,弄得動靜比較大的流寇盜賊團伙。因此,誰彙報實情誰被處死,弄得朝廷內外噤若寒蟬,即使有情報傳來,也稱盜賊危害一方,不足憂慮,很快就會蕩平。後來,形勢愈發嚴峻,紙裏包不住火,二世才驚醒,遂召開廷議,研究討賊事宜。

鑑於秦軍主力遠在五嶺以南、上郡以北,遠水解不了近渴,秦政府只得採納少府章邯的建議,武裝正在修建秦陵秦宮等大型工程的幾十萬刑徒,與起義軍作戰。由於起義軍內部分化、軍事部署難以切實貫徹到位等原因,章邯軍打得順風順水,屢挫義軍。項羽斬宋義率部崛起後,起義軍開始聚攏在他的麾下,實施統一的戰略部署,形成攻堅合力,最後,章邯的二十萬大軍被圍,王離的北軍被消滅。章邯軍孤立無援,起義軍越來越多,失敗的命運已無可挽回,又因趙高當政,無論勝負,自己都不會有好下場,萬般無奈之下,章邯遂率二十萬大軍向項羽投降。這意味着秦朝覆亡已成定局。

各種勢力聚合反秦,秦軍曾佔據優勢,但帝國終因55萬南軍不至而亡

55萬南軍始終不至,恐怕有這樣幾個原因:

其一,南軍征服南越後,只有一少部分軍隊戍邊。南疆與北疆不同,北疆防禦強大的匈奴,必須用重兵防守,而南疆以外無強敵,無需重兵戌邊。而絕大多數軍人與秦始皇爲實邊而遷移的民衆、當地人,一起拓荒開發南疆,也就是說,征服南越後,55萬大軍其中的絕大部分已轉業復員,在當地墾荒稼牆,南軍有限的兵力在戍邊,已無兵可以回援。

其二,即使南軍尚有相當數量的軍隊,在執法極其嚴格的秦代,沒有皇帝調兵的虎符,沒人敢擅作主張發兵北上圍剿義軍。而當初,二世粉飾太平,聽不到也不相信起義軍會做大,後來章邯率軍打得很順利,當然這裏也有禁衛軍的功勞,比如擊敗周文軍,秦二世根本不會想到調動南軍回援。後來形勢徒然直下,秦二世即使想調兵已沒有機會了,或者已開始調兵,但路途遙遠,關山阻隔,不等南軍回援,秦大勢已去,回援也沒有意義,只增死亡人數罷了。

其三,南越不置王,流官權力有限,且忠誠度不夠,沒有人能夠主動而有力地統一組織領導徵兵和回援事宜,這恐怕也是南軍不回援的原因之一。

其四,秦二世、趙高、李斯之流,矯詔逼死公子扶蘇、殺害蒙恬等宗親和文臣武將,又殘酷壓迫百姓,弄得天懟人怨,無論南軍究竟有多少人,南越掌權者都極有可能坐壁上觀,微笑的看着胡亥、趙高走向滅亡,而自己割據一方做南越王。

各種勢力聚合反秦,秦軍曾佔據優勢,但帝國終因55萬南軍不至而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