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是秦代始皇帝嬴政一統天下後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鐫刻而成,又稱天子璽。古代歷史中,皇帝所擬比較正式的詔書旨意都會加蓋一個璽印,而此璽非彼璽。傳國玉璽被視爲“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皇帝信物,更多的是一種象徵。得之即代表“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大有得之者能得天下,失之者失天下的意思,所以歷代帝王稱孤道寡之時無不想把其收入囊中。

秦制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作爲材料,現在又流傳到哪裏

相信很多人都瞭解過“完璧歸趙”這個故事。戰國時期,趙惠文王偶然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聽說此事,他派出使者送了一封信對趙王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換取和氏璧。趙王得到來信便與大臣們商量這事,秦國勢大,拒絕的後果難以預料。想把玉璧交換給秦國,但又怕受欺騙得不到秦國的城,不換吧又擔心秦兵打過來。趙王拿不定主意,想找個能出使秦國商談此事的人,也找不到。後有一宦官繆賢舉薦藺相如,說此人可以出使秦國。得到趙王召見的藺相如說:“臣願意帶着玉璧去往秦國,得到城玉壁留在秦國,得不到臣會帶着玉璧完璧歸趙。”於是趙王便派遣藺相如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

秦制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作爲材料,現在又流傳到哪裏

到了秦國之後,秦王看到和氏璧後甚是高興,果然是寶物。藺相如見秦王只顧看玉壁絕口不提換城之事,想了想,他上前對秦王說:“這塊玉壁雖然看着挺好,但是有瑕疵,讓我指出來給大王看看。”當他拿到玉壁後,馬上退到柱子旁對秦王說:“大王想得拿十五座城池換取和氏璧,送信給我們趙王,趙王得信後馬上召集衆臣商議此事。羣臣都說秦國貪婪,依仗國力強大,想不負代價拿到玉壁。我說平頭百姓還講信義呢,何況堂堂秦國。而且因爲這個得罪強大的秦國,實爲不智。所以趙王才命我來秦國獻玉壁。但我看剛纔的情形,大王根本無意補償城池給趙國。現在玉壁在我手上,如果大王逼迫我,我就和這玉壁一塊撞在這柱子上。”藺相如言罷便舉着玉壁作勢要撞柱子。秦王見狀怕他真把玉璧撞碎馬上召來侍者拿着地圖指點幾處城名對藺相如說:“寡人怎會說話不算話,你看這就是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

秦制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作爲材料,現在又流傳到哪裏

藺相如聽後心想這秦王只是怕這玉璧損毀,如今玉壁已經在這了,這十五座城怕是不要想了。所以他假意對秦王說:“趙王在送玉壁前齋戒了五日,今天大王得玉壁前也應該齋戒五日,並且要在王宮之中舉辦隆重的獻壁儀式,我纔會把玉璧獻上。”秦王見他態度堅決也只能無奈妥協。藺相如回到驛館後知此事不可多爲,便命隨從喬裝打扮,帶着和氏璧偷偷出城從小道趕回趙國。秦王齋戒五日後命人請藺相如去往宮廷獻壁,他到後卻直接對秦王說:“秦國曆來是不講誠信的,我怕有負趙王所託,所以命人把玉璧送回趙國了。我知道此罪難容於秦王,要殺要剮悉聽遵便。”秦王聽後悔之晚矣,雖惱怒也知道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了,而且還會影響秦趙之間的關係,得不償失。所以也沒有難爲他,在王宮完成接見的禮節送他回趙國了。這就是歷史上“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制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作爲材料,現在又流傳到哪裏

事實上這和氏璧最終還是落入了秦國手中,不是被秦昭王所得,而是始皇帝嬴政替他的曾祖父完成了這個心願。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先後被秦所滅,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政國家,秦朝。秦滅趙時,得和氏璧,一統天下的秦王嬴政尊爲皇帝,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用和氏璧制傳國玉璽,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

秦制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作爲材料,現在又流傳到哪裏

後秦朝滅亡,玉璽由漢太祖劉邦所得並定其爲“漢傳國璽”,這便是傳國玉璽這個說法的由來。隨着朝代更迭,傳國玉璽也是幾經易手,流經秦、漢、曹魏、西晉、前趙、後趙、冉魏、南宋、南齊、南樑、南陳、隋、唐、等政權,至五代十國的後梁、後唐時不見蹤影。其後歷朝歷代雖有傳世玉璽現身傳聞,但真假難以考究。

秦制傳國玉璽是不是和氏璧作爲材料,現在又流傳到哪裏

關於傳世玉璽所用材料還有另一種說法:古代的壁爲環形有內孔,厚度很薄,不可能打造成玉璽。秦始皇的確命李斯鐫刻了一枚“天子璽”,但其材爲藍田白玉非和氏璧。但筆者認爲傳國玉璽確爲和氏璧所刻。首先《戰國策 秦策三》有載:“周有砥倉,宋有結綠,樑有懸黎,楚有和璞”,和璞就是和氏璧,璞就是沒有琢磨過的玉,所以它不可能是歷史中記載的那種雕琢過作爲禮器的壁。再者在趙被滅和氏璧收入秦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而和氏璧爲至寶這點無疑有他,秦昭王寧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它可見一斑,藺相如出使秦國時也說過:“和氏璧,天下所傳共寶也”。秦始皇是何人,一統江山後認爲自己的功績大過三皇五帝,“皇”和“帝”這種名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尊崇,首用“皇帝”這個稱號,稱始皇帝,始爲一世,一世傳二世,二世傳三世乃至萬世,這是何等氣魄。若是他想制天子璽,只有和氏璧能入得他眼,也只有和氏璧這種天下至寶才配做他秦帝國的傳國玉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