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一、昭君出塞的歷史背景

王昭君是公元前33年(元帝竟寧元年)出塞的。那時漢與匈奴之間的關係已不同漢初。從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立國,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間,漢匈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武帝即位以前(公元前140年),漢朝對匈奴的政策是和親,因國力微弱,以忍讓換取邊境的暫時安寧。武帝即位後(公元前140年),由於國力富足,將和親政策改為以防禦性戰爭作為解除匈奴入侵和威脅的手段。經過幾次決定性戰役,匈奴接連慘敗,從而匈奴再也無力與漢朝抗衡,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十九年。

公元前60年以後,匈奴統治集團發生內訌,先有五單于爭位,繼有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的對抗。呼韓邪失敗後,害怕郅支單于與漢朝兩面夾擊,為爭取主動,與漢聯合。公元前51年(宣帝甘露三年)南下,並親自覲見漢帝。隨後留居今黃河河套北面塞下,由漢朝派兵保護。這便扭轉了漢匈敵對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的關係。時在昭君出塞前十八年。

當時仍在漠北的郅支,初見呼韓邪投漢,深怕漢朝與呼韓邪的聯合進攻,所以也遣使入漢奉獻(公元前51~50年),並送侍子,以示友好。後自覺無力統一匈奴,乃向西(今伊犁河流域一帶)發展,索還侍子,與漢決裂。旋為漢西域騎都尉甘延壽及副校尉陳湯所殺(公元前36年)。於是匈奴與漢朝的敵對勢力終於被蕩平。時在昭君出塞前三年。

呼韓邪單于畏懼漢之強盛,進一步倒向了漢朝。公元前33年(元帝竟寧元年)春正月,呼韓邪再人朝漢(這是他第三次入漢),漢元帝待他『』禮賜如初『』,朝見期間,他表示歸附中央王朝的誠意,並請求『』婿漢氏以自親『』。元帝遂以宮女王昭君配他為妻。

二、昭君出塞和親的簡要事迹及歷史貢獻

(1)和親是西漢王朝驚天動地的大事。

班固《漢書-匈奴傳》:王嬙字昭君。在元帝應允呼韓邪求婚後,宮女昭君挺身而出『』請掖庭令求行『』(范曄《後漢書》),主動擔當『』和蕃使者『』。

昭君出塞和親在匈奴朝野引起了巨大反響,呼韓邪單于上書,表示願永保塞上邊境和平。

這一年,漢元帝下詔改元為『』竟寧『』(和平安寧之意),在封建社會改元是國家政治生活中一件大事,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民眾都非常重視。

從大量民間傳說和歷史遺迹看,昭君入匈奴後,被立為寧胡閼氏(皇后)。

昭君在塞外與匈奴人的關係是融洽的,對漢匈經濟文化交流也做出了不小貢獻,盡到了『』和蕃使者『』之歷史責任。

在塞外她過著住穹廬、衣氈裘、食畜肉、飲酪漿的游牧生活。與呼韓邪單于生一子,名伊屠知牙師,被封為右日逐王。

公元前31年,即昭君出塞近三年,呼韓邪單于死,其前氏之子雕陶莫皋繼位,號復株累單于。

按照匈奴的習俗,昭君應該再嫁其為妻。這是與漢族倫理理念是相悖的。所以昭君曾上書漢成帝(時元帝已死),請求歸漢。成帝敇令她『』從胡俗『』。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委屈,尊重胡人的風俗習慣,珍惜漢匈來之不易的友誼,打消了歸漢的念頭,這是昭君作為『』和親政策『』的踐行者,忠實的履行了自己的政治使命,為促進民族友好關係發展做出的又一個深明大義的舉動。

昭君與胡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育有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

鴻嘉元年(公元前20年),復株累單于去世,且糜胥繼任為搜諧若鞮單于。

(2)昭君出塞和親,犧牲了她的美貌和青春,後人因她紅粉飄零,遠入夷狄,歷來多訴昭君怨,一曲《昭君出塞》,勾起人們多少哀怨愁思。昭君從南方富足的魚米之鄉,來到北國荒寒的游牧草原,能沒有困苦嗎?丈夫死了要求歸漢而不得,只能接受『』從胡俗『』的敇令,再嫁給丈夫的兒子,能沒有極大的委屈嗎?遠離父母、家鄉故土,能沒有相思之苦嗎?當第二個丈夫英年早逝,她在中年寡居的歲月里,能沒有無窮的怨苦嗎?但是這些委屈怨苦,都被昭君顧全民族大義的胸襟包容了,怨苦愈深,勇氣愈強。她不甘於庸碌的度過一生。

據唐代《王昭君變文》載,昭君死後,漢哀帝曾派使者楊少前往弔祭。可見西漢王朝對昭君歷史貢獻的肯定。

(3)昭君出塞和親,上承20年的停戰,下開60年的和平,換來了漢匈兩族休息養生,和平相處,保證了邊疆的安寧,民眾的幸福。

歷史上出塞和親的絕色佳人也不乏其人,僅西漢王朝送公主出塞和親就有五六次之多,但為什麼獨有王昭君名垂青史,千古流芳呢?

這是因為昭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寬廣的胸懷,在漢匈和親的大業中,包容了一切,超越了平庸,她是一位敢為抜俗之舉的女中豪傑!


王昭君出塞是漢民族和匈奴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標誌,確實促進了漢匈之間的友好關係,對於彼此之間的和平又很大幫助,西漢末年的和平絕不是和親換來的,而是大漢軍人打出來的。

王昭君時代是西漢元帝時期,漢元帝是漢宣帝劉病已的的兒子,漢武帝去世後,幼子漢昭帝繼位,但是在位時間不長就去世,後來霍光立漢武帝的重孫,散落在民間的劉病己為皇帝,是為漢宣帝,漢宣帝實現了漢武帝以來的西漢重新復興,漢宣帝去世後,兒子劉奭繼位為漢元帝。

漢元帝時期的匈奴也發生了內亂,先是五單于爭位,接著是生下的兩單于並立,分別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匈奴正式分裂南北匈奴,兩個匈奴都主動向西漢政府示好,甚至都向長安輸送質子。而西漢政府處於優勢地位好,考慮到南匈奴與西漢邊境相鄰,於是對於南北匈奴的政策上就有了區別,雖然都接受兩個匈奴的示好,但是卻與南匈奴關係更為密切。

漢元帝劉奭是漢武帝的五世孫

而西漢政府這樣的舉動激怒了北匈奴郅支單于,北匈奴要求漢朝送還其在長安的質子,而當時大臣谷吉主動請纓,要求執行此次任務,親自郅支單于兒子送回北匈奴,並通過這種舉動來繼續西漢與北匈奴的友好。然後事與願違,谷吉等一行漢朝使節,千里跋涉來到北匈奴(北匈奴的勢力當時在西域北部)送還質子,而迎接他們的是北匈奴殘暴的屠殺,郅支單于惱怒與西漢親近南匈奴,竟然公開對谷吉等大漢使節進行公開殺戮,這在西漢開國以來,漢匈之間交往第一次惡劣的先例。

谷吉被殺後,西漢西域都護府得知消息立即向西漢中央彙報,等待著下一步的處理。但是數千里的之遙,難免做出反應會相當滯後,而被匈奴殘暴舉動早已經激怒了西域都護府的副都護陳湯,他要求都護甘延壽和他直接出兵就進攻北匈奴,可是甘延壽堅持等朝廷的指令。於是陳湯背著甘延壽矯詔傳令西域都護府及西域個附屬國集結數萬兵力,而後脅迫甘延壽一起率軍向北匈奴的郅支城發動進攻,並且一戰而破城,砍掉了敢於殺戮大漢使節的郅支單于的人頭,攻滅北匈奴,隨後陳湯發出了那句振聾發聵的千古名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和平是打出來的

陳湯僅僅出動少量漢兵,然後協同附屬國出兵攻滅曾經在西域北部耀武揚威的北匈奴,極大發揚了大漢國威,震撼了周邊企圖對漢朝蠢蠢欲動的宵小之輩,甚至對於已經跟西漢建立友好關係的南匈奴也是極大震動,於是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親自來長安覲見漢元帝,這在匈奴歷史上是絕對沒有的。

對於來訪的呼韓邪單于及其提出和親要求,西漢政府給予充分肯定,同時表彰了南匈奴要幫助西漢防守北部邊境的「奉獻精神」,並同意再次實現漢匈之間的和親,漢朝將王昭君許配給他,這是在漢武帝與匈奴開戰後,近百年來漢匈之間再次又出現了和親。

而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後,成為單于的閼氏也就是正妻,後來呼韓邪單于死後,王昭君又先後成為幾位單于的閼氏,王昭君在世期間,漢匈之間成為關係友好,確實實現了幾十年的和平。

昭君出塞是漢匈交往史上的佳話

東漢初年,由於經歷西漢末年、王莽的新朝期間的亂世,國力十分虛弱,一度丟失了西域。而此時的匈奴的因為單于傳承問題(圍繞著兄終弟及還是父死子繼)再次發生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繼續與東漢政府友好,而北匈奴則開始與東漢政府敵對,最後在漢和帝時期被大將軍竇憲徹底攻滅。

而王昭君和呼韓邪等單于後代的南匈奴,則一直與漢政府友好,後來迫於鮮卑人在草原上的壓力,而舉族內附到塞內的山西和陝西北部,西晉末年這支匈奴人趁著八王之亂的亂局,最先掀起了五胡亂華的序幕,其首領劉淵以漢朝的後裔自居,建立政權國號一度為「漢」,並定都在長安。


有人說和親讓兩個相互仇視的國家罷兵,和平相處,可讓多少老百姓免於戰火?因此和親總比打仗死人強多了。

事實上歷史上的和親有對等情況下的和親和不對等情況下的和親,在對等情況下的和親,雙方勢力基本持平,雙方都知道相互開戰只能是兩敗俱傷,都不會有好結果,說不定還會被第三方坐收漁翁之利,因此雙方結為兒女親家,互相來往,只要雙方實力不相上下,且和親還是在對等的情況下達成的,和親就代表友好往來,兩國關係就會平等互利的交往下去,就能做到和平相處。一旦雙方發生了利益衝突,甲方打敗了乙方,戰敗的乙方迫不得已和親,乙方就會受到屈辱,而且和親也不能保證甲方不再欺辱乙方,這樣情況下的和親,也許一時會好一些,但必不持久,為了自身利益,甲方隨時都有可能欺辱乙方。但如果甲方是堅持正義、通情達理之國,乙方已經屈服,在乙方的苦苦哀求下,甲方為了安撫乙方,雙方進行和親,乙方必感恩戴德,會更加親附甲方,雙方的和平友好相處就會持續多年。大漢是文明強國,昭君出塞,大漢與匈奴和親,就屬這種情況。從漢武帝時期,大漢就不斷對匈奴用兵,將匈奴打殘,最終走向分裂,匈奴再也無力對抗大漢帝國,在這種情況下,匈奴各派紛紛歸附。到漢宣帝時,分裂的南北匈奴俱來降附,大漢威勢達到極盛。漢宣帝之後的漢和帝,雖國力不及宣帝強盛,但匈奴依然是可望不可及的,為了安撫匈奴單于很好守邊,在單于的不斷請求下,漢和帝就選派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單于,實行和親。皇帝的莫大恩惠,昭君的落燕之美,自然讓匈奴單于感激涕零,願世世忠於大漢,為大漢守邊。因此昭君出塞使大漢邊境保持了五十年的和平。

其實並不是昭君出塞換來了大漢邊境和平,更主要的還是大漢的強盛遠震邊境游牧民族,威德使匈奴人不得不歸附大漢,為大漢守邊境。因此,無論什麼時候,強盛是國家和平的最大保證,祝願我們的國家永久長盛不衰。


王昭君先後嫁給祖孫3人,並且都為他們生了孩子,兒子又被後夫殺死,最後不堪受辱服毒自盡。再說現在狂吹的文成公主吧;其實並不是松贊干布的王后。因為當時他的正妻是尼泊爾的赤尊公主,文成公主嫁過去,只能算是一個妾室。更別提被殘殺的靜樂公主、大義公主......還有用來祭旗的宜芳公主。所以別吹和親了,說白了就是男人打不過就送女人、送錢。用最屈辱的方式買來和平!


王昭君,古代四大美女,遠嫁匈奴,被封為「寧胡閼氏」,是為安寧、和平之意。王昭君出塞,使得邊境免於戰火60多年,不是50年。她的子孫後代也為漢匈和平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王昭君其實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選美入宮的。當時漢朝與匈奴雙方關係已經較好,後來匈奴呼韓邪單于來到中原,欲與漢和親娶一位公主來維持雙方和平局面。但呂后當時只有一個女兒,捨不得讓女兒遠嫁塞外,想著讓宗親的女兒假冒公主吧,又擔心被韓邪單于發現。於是才有了挑選當時選美入宮未曾謀面的宮女充當公主,送給呼韓邪單于。

王昭君為實現漢朝與匈奴的和睦相處而遠嫁匈奴,帶去了中原文化,增進了與匈奴這些少數民族雙方的交流。她的美征服了單于,她勸單于不要再發生戰事,從而才有了「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的太平景象。她的能力征服了匈奴,從而結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戰亂,開創了漢匈間60年無戰事的和平局面,為中原王朝的大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