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皇冠落地(huangguanluodi)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劉太公:第一位活着的太上皇

太上皇任期:前201-前197

皇帝任期:無

生卒:不詳—前197

太上皇不高興(2)——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劉太公,肯定是姓劉但是他的真名是什麼至今已經沒人知道了,連同他的生年也不太可考,儘管後世有不少記載他叫什麼,甚至他的出生年月都考證的清清楚楚但是仔細一看就會覺的並不可靠。例如說他是前271年生人,但是一般認爲(皇甫謐推測)劉邦出生在前256年,當然也有說他是前247不過這不是主流。如果劉邦是出生在前256年那麼太公就是16(虛歲)歲就生了劉邦,這本來也沒什麼古人結婚都早,不過劉邦上面還有兩個哥哥這就很神奇了。

當然史書記載漢文帝也是14歲就生了景帝而且之前已經有了三個兒子(汗),不過誰又知道了。實際上太公的生卒不重要,悲哀的是連作爲皇帝的劉邦生日都搞不清楚,不僅如此他的原名也沒人知道了,邦這個名字就是國的意思,孔子有言“且在邦域之中”,在當時邦的意思比國要大,國只是諸侯王的封地而已只是後來劉邦當了皇帝要避諱所以國才取代了邦,所以劉邦就是劉建國的意思皇帝嘛當然要取最大的名字,除了劉邦之外他們家只有四弟楚王劉交有名字,他大哥叫劉伯,二哥叫劉仲,一聽就不是正經名字。

之所以史料如此匱乏是因爲他們一家實在太普通了,要知道劉邦在老大不小的時候只是個亭長,網上說這個職務相當於今天的鄉長實際上哪有這麼大,當時的制度是十里置一亭十里纔多大人口有多少,相當可能沒有今天一個村的人多,所以說亭長這個職位放到今天很可能不算是公務員編制的。

再說劉邦的二哥劉仲,太公說他能置產從史料表面劉邦二哥應當頗有種地的本事所以劉氏一家條件不會太差應當屬於當時的中產階級,不過這並不能令劉氏在歷史留名,實際上劉仲最出名的是他兒子吳王劉濞。

太上皇不高興(2)——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僅從劉氏一門中看最有可能在歷史留下痕跡的應當是劉邦的小弟弟劉交,他是家裏爲數不多的讀書人曾經跟着荀子的弟子浮丘伯學習《詩經》,頗有文采曾爲《詩經》作注即《元王詩》(劉交諡號“元”),所以如果就這麼普通的過下去,可能百年後的歷史上會這樣記載“劉交,沛縣人,善文,父太公,有兄弟三人。”僅此而已,但是歷史的巨輪是擋不住的。

太上皇不高興(2)——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荀子

太公在豐邑(今豐縣)活了七十多年(姑且就這麼算吧),波瀾不驚直到秦二世元年,有人告訴太公一個好消息他兒子劉邦因爲放跑犯人跑路了,按當時的刑法劉邦的家屬是要負責任的(連坐)不過沒多久又有人告訴太公一個更好的消息——劉邦造反了。

後來劉邦越混越壯直到後來被封爲漢王,前206年楚漢戰爭爆發劉邦派人去豐縣接自己的老爹以免被項羽做了人質,不過怕什麼來什麼前205年太公還是被西楚霸王抓住了,之後大家就都知道了項羽要燉了他老爹劉邦滿不在乎(原文: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爲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

太上皇不高興(2)——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馮紹峯飾演的項羽

當然後來太公還是平安回來了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太上皇了,前202年劉邦稱帝后爲了表達孝道五天去見一次太公,這本來沒什麼,不過太公的管家想討好劉邦於是和太公說皇帝雖然是你的兒子但是不代表您老人家能在他面前人五人六的(原文:天亡(無)二日,士無二王。皇帝雖子,人主也;太公雖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則威重不行。)。所以後來劉邦再去的時候太公就對他說“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亂天下法!”,意思就是雖然我是你老爸,但是你是皇帝是天下老大所有人都應該朝拜你,所以你問我資瓷不資瓷,我明確告訴你我是資瓷的。

劉邦聽了很高興,高興之後他想應當給太公怎樣的個頭銜方便父子以後見面不用尷尬了,其實也沒啥好想的,在劉邦之前只有秦始皇和秦二世兩個人做過皇帝,說到皇帝的父親那他們都沒有活着是爸爸,不過秦始皇曾經追尊過自己老爸叫“太上皇”雖然是死人,但是無所謂了拿來用了。

太上皇不高興(2)——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未央宮

於是前201年,劉邦尊父親爲太上皇,《史記》記載高祖六年,“夏五月丙午,詔曰:人之至親,莫親於父子,故父有天下傳歸於子,子有天下尊歸於父,此人道之極也。……諸王、通侯、將軍、羣卿、大夫已尊朕爲皇帝,而太公未有號,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顏師古注曰:“太上,極尊之稱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號曰皇。不預治國,故不言帝也。”可見,這個封號的實質就在於“不預治國”這四個字,實際上太公也不可能干預朝政。

一來太公和以後那些太上皇不一樣他沒做過一天皇帝,江山也不是他打下來的自然也就沒有政治班底,二來太公當時的年紀也已經很大了也沒有精力去幹預朝政。不過劉邦在當皇帝的當年就冊封了皇后、立太子,還追封了自己早逝的母親獨獨沒有給太公封號卻也耐人尋味(也許是確實沒經驗忘了吧)。

太上皇不高興(2)——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撇開這一點劉邦對太公還是很好的,奉養太公的物品很豐厚,太公不喜歡深宮高闈劉邦爲他建了“新豐”把他的故交相識帶到了長安,每逢朝宴之時也必請太公赴宴。就這樣太公快快樂樂的又活了四年,到了前197年上皇崩於櫟陽宮,劉邦厚葬了太公並上廟號始祖(三國之前的廟號是很難得到的,一個朝代不一定有幾個),諡號“大皇帝”(諡法中“則天法堯曰大”),可以說對太公的禮遇是很隆重的。

劉太公和劉邦之間的父子親情是建立在太上皇無法威脅到皇帝的權力之上的,有歷史的特殊性這樣的狀況在之後的太上皇中幾乎就沒有了。而太公在歷史上最後的濃墨重筆是在近百年後的《史記》中,爲了凸顯劉邦的光輝太公被帶了綠帽子,不是隔壁老王是是龍的(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值得一提是太公爲太上皇時其繼室李氏(劉邦繼母)還健在所以被尊爲太上皇后,由此形成慣例及太上皇仍健在時其正妻尊爲太上皇后而非皇太后。而太公也是最後一位出生在公元前的太上皇。

更多趣聞歡迎關注公衆號“皇冠落地”huangguanluodi,謝謝大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