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打天下的都坐不長久呢?終結亂世甚至一統華夏的朝代,最終都給別人做了嫁衣裳。PS:我知道三個朝代肯定有很大不同,滅亡原因也肯定各不相同啦。但我想知道,他們是否在某些方面存在著一些共性或規律?


謝邀。筆者不是歷史專業,解讀可能比較淺顯。

秦漢到隋唐。在人才選拔方便,一直基本是以出生門第為第一要素。比如,《三國》介紹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第決定的上層建築,結果就是不能完全的任賢使能,權力結構僵化。唐朝也是建立在關隴貴族的基礎上的。雖然經過隋的創新,唐也積極的開科取士,但是科舉在唐發揮的作用還是很有限的。明經、進士兩科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而明經大概相當於基層公務員考試。雖然易通過卻難以高就,大多數人只能從底層爬起在地方熬完一生。所以,真正能幫助國家選拔大量人才,來輸入新鮮血液,對抗舊勢力,從而對國家機器的運轉起到實際作用的科舉考試還是從明朝開始。

所以,秦到唐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少數上層貴族頑固地把持絕大多數權力的歷史。


完全不知道該怎麼答。

秦漢魏晉隋唐差別太大了,哪裡來的「高度相似」?

秦漢是大一統的王朝,西漢有布衣將相之局;

魏晉是貴族門閥的時代,皇帝沒啥權力,貴族世家的勢力延綿數百年,比如世人熟知的王謝;隋唐是胡漢雜糅的時代。如果說秦漢是華夏族建立的文明,魏晉就是華夏文明破碎、逃亡的時代。而隋唐則是胡人文化消化一部分華夏文明建立新格局的時代。所以,完全不同。

是的,他們都滅亡了。文明都有盛有衰。但滅亡各自有各自的原因。

強行找他們滅亡的共同原因沒有任何意義。這樣比較還不如去比較同時代的秦漢與羅馬,隋唐與阿拉伯帝國,更有意義。
可以理解題主的疑慮。不過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還是得把問題本身再規範一下,題主想問的,其實比較偏這個題目∶「為什麼秦、隋、曹魏這幾個(幾乎)統一了天下的政權最後很快都被取代了?這種相似性是怎麼來的?」

戰國亂世由秦終結,可是秦皇室卻沒能安享這份歷史功勛,後繼者漢朝成為了大一統和平年代的真正開創者。

南北朝對峙由隋終結,可是隋皇室三代而亡,後繼者唐朝開創了統一的和平。確實很相似。曹魏畢竟還是有所不同,一是曹魏沒有統一天下,只是最強的割據政權,二是曹魏不能算速亡,尤其是單看割據政權的話。那麼秦和隋作為亂世的終結者,為什麼虎頭蛇尾,下場落魄呢?

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秦和隋的統治者,在亂世結束,人民迫切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沒有看到人民的這個需求,作為出身亂世的朝廷,保留了亂世的統治方法。然而,在敵國滅亡,百姓不再擔心國破家亡的情況下,持續這種政策,套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說,只能導致「敵我矛盾轉移為人民內部矛盾」,曾經可以對敵國輸出的人民的壓力,如今全部轉向了自己。不能適應這一點,導致了秦朝和隋朝的速亡。

其中,秦朝是秦始皇就很過分,但秦始皇個人威信重,就好像一個很重的火車頭,即使火車已經快到快脫軌,一個車頭就壓住了;而秦二世胡亥上位後,這個車頭份量大大下降,可他卻不降速,終於導致火車脫軌,身死國滅。隋朝則是隋文帝非常清醒,然而隋煬帝過於急功近利,揮霍遺產太過,無視了希望修養生息的民意,最終失去了歷史給予的機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壓出的痕迹都是相似的
前輩打了幾十上百年的基礎,由一個厲害的老爹統一,傳位給了一個辣雞兒子。
請參考《矛盾論》。
要解答這個問題,答主應該首先讀兩本相關書籍,不是誰都有時間來貼百度詞條的。(手動攤手

因為舊的制度摧毀了,新的制度建立,第一個王朝沒有經驗教訓可以汲取,歷史也沒有給他們時間。除了這個,他們之間就沒有什麼相同點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