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信息的危害

來自專欄麥時說1 人贊了文章

幾個月前我在一個公交站牌看到某新聞APP的廣告,廣告詞大意是每天瀏覽便會使你離成功人士更進一步,聽起來很有鼓動性是不是,但現實呢?

信息爆炸時代讓碎片化話信息充斥在我們的周圍,有新聞、自媒體、公眾號等等渠道。好處是獲取信息的效率非常高和容易找到羣裏認同感。但是,它又有哪些危害呢?

說危害之前我嘗試對信息做個分類:

  1. 無效冗餘信息
  2. 重複強化已有認知的信息
  3. 以前未知的有效信息
  4. 完善已有認知的信息
  5. 摧毀固有認知後產生新的認知的信息

按照信息價值來看,排在越後的信息的越有價值。但你會發現碎片化信息往往大部分集中在前3個呢,為什麼這麼說呢?可以先看下碎片化信息的特徵:

內容往往是事實而不是邏輯

事實不大需要思考,所以你會發現很多公眾號的文章可以飛速的瀏覽完,而缺少前因後果的邏輯和論證的內容層級扁平的沒有深度和緯度,長期以往你大腦裏的認知地圖更多的也只會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將點連接來纔是思考的產物。

組織邏輯不夠系統和深入

這也是碎片話的本質決定的,幾分鐘的文章往往只是知識系統的一個片段,往往都只是冰山一角,不是嚴謹和全面,視角也比較單一缺乏推導的過程。

容易分散人的注意力

如果你開了新聞通知許可權或者訂閱了一堆公眾號,消息推送提醒會持續分散你的注意力,沒有注意力就沒有專註思考的環境,而思考的質量又會決定你行動的目標和堅韌力。

容易產生在持續學習提高的虛幻感

我們在手機刷各種信息,每天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但不妨問自己真的學到什麼了麼,通過這種學習的今天的你和一年前的你到底有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知識不等於認知,認知的產生是因為刻意練習後大腦裏產生了新的神經元連接,並隨著時間的持續這個連接會變得越來越強壯,變為你的本能。而碎片話信息缺少思考和持續練習這兩大因素。

羣體傳播效應導致獨立思考能力下降

羣體的智商是低下的,暴力會被擴大的。火爆朋友圈的很多文章有時是小編們利用互聯網傳播的效應的編織的一個故事,戳中內心但又毫無邏輯和營養。

人一到羣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烏合之眾》

說碎片話信息的危害這麼多,有沒有哪種方式是利大於弊的呢,再對照上面說的每一條的反面看,你會發現是:讀書

但書真的就這麼完美麼,當然不是,什麼事都有好處之分,就跟碎片化信心也有少部分是好的一樣。

有數據統計國內每天閱讀超過5本書的人不會超過10%,比二八原則還嚴重,所以你讀書麼, 一年會讀幾本呢,又讀到幾本好書呢。

是不是我們就徹底拋棄碎片化信息呢,當然不是,建議還是採用二八原則,20%的時間碎片化,80%的時間分配給看書。

我們恰恰還可以利用碎片化信息裏獲取到的一些孤立的點,找相關的書來分析它的知識脈絡,這樣就可以將兩者銜接起來了,可以試試持續一段時間看看有沒有什麼特別的變化。

圖片來自:500PX 作者:Kevin Carden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