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首先應該了解北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的背景,再來說蘇聯當初怎麼對待北約。

北約是一個被動成立的組織。1944年末二戰的戰略格局變化之後,蘇聯的侵略擴張意圖就表露無疑,雅爾塔會議成為蘇聯和美國(英國經過二戰,其國力已經不具備太大發言權)為首的同盟對立的分水嶺。此時的美國就事論事而言還是相對具備正義感的,強化戰後格局應該是民族、民主自治,但此時的蘇聯則強化國際共產,力求建立一個覆蓋東歐、中東(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遠東(中國、蒙古、朝鮮)的超大型聯盟國家——蘇聯2.0甚至3.0模式。隨著1945年二戰在美國原子彈的陰雲下結束,蘇聯3.0模式也就在斯大林的震驚下變為了2.0模式。

1948年,為了振興歐洲經濟,美、英、法開始著手統一德國佔領區貨幣,從而促進德國經濟流通,帶動歐洲經濟發展。蘇聯則因為害怕西德經濟發展導致東德人口流失,從而引發整個東歐的顏色革命,於是借口美、英、法帝國主義侵蝕共產主義陣營,占著自己軍事力量優勢,從1948年6月24日起至1949年5月12日,對柏林展開了長達近一年的水陸全面封鎖,期間美、英等國只能通過空運,對其柏林佔領區的居民和部隊進行有限補給。

此次事件之後,美、英、法等國迫於蘇聯強大的軍事力量威脅,於1949年8月24日正式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1952年同樣承受蘇聯侵略壓力的希臘、土耳其也加入北約。1954年西德加入北約。

1955年3月,蘇聯召集東歐八國(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傀儡政權成立華沙條約組織。形成對北約的對峙。

除上述軍事對峙以外,在整個冷戰期間,蘇聯對北約各國的實際威脅其實很少,甚至在國際關係上昏招不斷,反而在其它領域均處於疲於奔命的應對狀態:比如1968年,捷克人民終於難抑對傀儡政權的怒火,爆發舉世矚目的民主政治運動,推翻了捷克共產黨的統治,然而蘇聯卻以鐵血政策進行鎮壓,引發全球公憤。1964—1969年中、蘇關係惡化到邊境衝突不斷,社會主義陣營兩大國完全分裂;隨著中國與美國關係的正常化,蘇聯最終走向了被全球隔離的狀態。


說到北約就應該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北約」,北約是《北大西洋公約》的簡稱。這是一個帶有軍事性的國際條約!《北大西洋公約》是由美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主導建立,囊括西歐各國共同建立的國際間軍事性互助條約,意在對抗前蘇聯的軍事政治影響。而前蘇聯在面對美國的戰略包圍下同樣構建了一個軍事性互助條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華沙條約》。《華沙條約》是由以蘇聯為主導的,囊括了許多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軍事性條約!伴隨著兩個條約的簽訂,世界也被劃分成兩個陣營,就是以美國為主導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主導的社會主義陣營。以美國和前蘇聯兩大強國共同主宰世界命運的「冷戰」時期就這樣來臨了!伴隨著鐵幕的降下,美國和前蘇聯在各個領域開展著除戰爭以外的一切國家間競爭,包括從航天到體育的多方面較量!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競爭,前蘇聯終於因為自身社會經濟制度的不合理以及盲目的競爭耗盡國力,在1991年解體,宣告了冷戰的結束,同時也總結了「兩極爭霸」的國際政治格局,從此美國走上了一家獨大的超級大國霸權主義道路,直到影響到今天。


在蘇聯時代與北約所對立的是一個叫做華約的組織,這就是所謂的華沙公約組織。北約也就是所謂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如今的北約的範圍與蘇聯時代相比,已經擴大了不少,還加入了蘇聯以前的加盟共和國。

在冷戰時期,華約和北約是針鋒相對存在的。雙方在軍事政治經濟上始終處於對立的局面。特別是在軍事領域更是劍拔弩張。雙方的冷戰是你經常性的大規模的軍事演習來體現。

不過蘇聯在軍事方面投入太多,也導致了其國內經濟的發展極不順利。不過東歐一些國家當時具備了很強的經濟實力和製造能力。

後來隨著蘇聯的解體,華約也徹底消失了,而其中不少成員國後來加入了西方陣營,包括現在的波蘭羅馬尼亞等。


當時蘇聯不收美國的威脅,成立了華沙組織。因為當時蘇聯在不列日涅夫的當成霞,蘇聯國力緩緩超級美國的軍事力量。所以導致兩極格局蘇聯佔據的優勢。最後,尼克松訪華,緩和了中美關係以後,蘇聯的經濟出現下坡路。導致蘇聯在1991年解體時。已經有13個國家宣布賭脫離蘇聯加盟共和國。


一。成立了華約組織與之對抗

二。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三。以實力對實力,發展軍事力量

四。進行意識形態鬥爭


蘇聯當時對待北約無意是大軍壓進,而且蘇聯在當時在北約說駐紮的的部隊都是蘇聯當時可以說最先進的,他們必須要再北約附近完全的具備閃擊戰的能力,這樣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完全幾乎已經是敵對國的關係。


超級強硬的態度,導致當時的北約幾乎歐洲防禦系統跟紙一樣,一度迫使西歐各國提心弔膽,連美國也是程防禦態度


離間,挖牆角,恐嚇,威逼利誘。


成立華約,針鋒相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