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過圖表讓孩子認識到時間是可以控制在自己手裡的。畫出一個同心圓,外圈是關注但不能改變的,內圈是可以改變的。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我們是無法改變的,比如膚色、種族、家庭、天氣等。但是時間,是我們可以管理,可以努力的部分哦。

2.把事情分為「必須要做的」和「想做的」。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填這個兩列表。刷牙,整理房間,寫作業,喫飯,按時上牀睡覺等是必須要做的事情。看電影,喝果汁,出去玩是自己想要的。這樣孩子就對每天做的事情,屬於什麼類別有明晰的概念啦。

3.把時間當作錢去用,一起來投資,避免浪費。每天做時間預算。告訴孩子,時間被浪費,就像扔到垃圾桶裏,好可惜滴說。一定要把這些浪費掉時間的事情找出來。一種是因為自己的原因浪費掉的,比如看電視,和小朋友玩,打牌呀;另一種是因為別人的原因浪費掉的,比如坐車回家的時候堵車啦,別人告訴錯了家庭作業,自己不得不重寫啊。

五色時間元,給生命以色彩的時間管理法!


我是教大育小。關於孩子拖延的問題,確實讓人很頭疼,小時候的拖延,到長大了之後就會形成真正的拖延症,對工作和生活都造成很大的困擾,讓人頭疼不已。

那麼孩子的拖延怎麼來的呢?

1.孩子每沒有時間觀念,於是想著我再玩會,最後……

2.學習上沒有足夠的興趣,學習遇到困難,於是習慣性的採取拖延來逃避

3.做事每沒有條理,總是抓瞎,最後也會形成拖延

4.家長有拖延症,最終孩子從家長身上學到的拖延

5.不合理的作息時間,身體上的疲憊造成的拖延

6.專註力不夠集中

……

該如何解決呢?

1.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起時間觀念,這個可以藉助一些工具,如計時器,鬧鐘,番茄鍾等等

2.其次,對於孩子不要一時給予太長的時間指令,因為孩子沒有辦法感受和把握。對於小孩子,可以從三分鐘,五分鐘,10分鐘慢慢增加,對每一個時段有了把之後再增加。

3.讓孩子學會再中途休息,切記孩子要做完所有的作業之後再休息,身體的疲勞會促使孩子不停的磨蹭拖拉,養成不好的習慣。

4.家長和老師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做事有條有理,一件事情做完再做另外一件事情。

5.家長要做好榜樣,不拖延,學會提前安排。

6.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勞逸結合。

7.做相關的專註力訓練。

8.帶孩子多運動,身體好是學習好的前提。

總之:孩子的磨蹭習慣不是一兩天形成的,那麼家長要以身作則,提前預料,提前制定方案,提前解決!


如何應對孩子的拖延症?家長、老師該怎麼做?

拖延症很多人都有,也包括我們大人。比如說週末的時候,大家有沒有都想睡個懶覺呢?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吧。

孩子的拖延症,經常表現在寫作業,有多少孩子過了晚上10:00還在寫作業?有多少家長因為孩子拖延而和孩子起矛盾衝突。那麼如何應對孩子的拖延症呢?

任務分解,限定時間。

比如說孩子晚上要寫數學作業,要寫語文作業。先預估一下孩子完成數學作業或者是語文作業的時間,然後加上一定的冗餘。對於數學作業,語文作業,分別給出孩子限定時間,讓孩子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作業。

給予必要的激勵、獎勵。

比如說孩子按時完成的作業,可以允許孩子看一會兒動畫片。也可以給孩子記小星星,當小星星達到一定數量,可以兌換孩子喜歡的禮物。

對孩子的行為給出正面的評價。

當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比以前有進步,請給予孩子正面的評價。有了父母正面的評價,孩子才會更加努力的去做。

切忌給孩子貼標籤,貼懶惰的標籤,拖延的標籤。

擺脫拖延症,養成良好的習慣,孩子學習省力,家長省心。


時間管理是一種能力,卻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需要後天習得。作為家長,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1.將孩子的事情安排成時間表,盡量不要用5分鐘,10分鐘這樣的時間段表示,因為孩子根本不明白5分鐘到底有多長。最好利用鐘錶的時針和分針去說明時間,比如「當時針指到**時我們要回家。」

2.大人要言出必行,不可自己破壞規矩。有些家長為了自己多躺5分鐘就把跟孩子定下的規矩打破,久而久之孩子也不以為然。

3.要先確定孩子有完成這件事的能力。有些題目孩子不會做,可能是單點知識的遺忘,也可能是串聯知識的遺忘,但不管是哪種,此時跟孩子規定時間都是無效的,因為他無力造成。因此應當先幫孩子梳理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然後才能進去計時環節。

4.將孩子喜歡的環節安排在孩子容易拖延的環節之後,這樣用後事督促前事,要比家長唸叨更有效。


孩子做事拖拉,是很多家長都頭疼的問題,而最明顯的拖延,表現在寫作業上。明明一個小時能寫完的作業,非要拖成幾個小時,作業經常寫到深夜。家長看著孩子磨磨唧唧,忍不住上火。

這種拖延也會表現在其他事情上,起牀磨蹭、出門磨蹭,喫個飯也會磨蹭。

其實這種現象在許多家長身上也是存在的,心中的計劃總會無限期延長,有些事情也會一拖再拖。

說到底這是人的心理在作怪,只有足夠自律才會少犯拖延症。

作為家長和老師除了注意自身言行的榜樣作用外,建議讓孩子明白這幾點:

1、正確認知拖延問題,有決心糾正它。

2、知道拖延是個壞習慣,認識到這個習慣對自己現在及將來生活的不良影響。

3、列舉拖延和不拖延的好處。

4、建立目標,有獎有罰。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點:克服拖延的關鍵,一定是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覺得拖延不好,並且主觀有改變的意願。


(對於邀答感到小確幸)

拖延症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想做的、不想做的,都要拖一拖、等一等。

而對於孩子來說,拖延症的糾正可能沒有成人那麼困難了!

本身孩子在習慣養成的階段,他們的對錯認知是比較模糊的!也許孩子心裡想著這件事我等一會做挺好的啊。大人卻會因她反覆出現的狀況,認為這是拖延症!

其實這和成人的拖延症是兩碼事

我們完全可以經過耐心引導改善孩子這種生活習性!

孩子對時間是沒有明顯實感的。就像為什麼我們歲數越大越覺得時間過的特別快,那是因為我們體會到了時間的寶貴!

所以,給孩子建一個特別的計時方式,會讓她更好地體會時間的流逝。找一個重要事件節點作為倒計時的目的地,每天顯示所剩天數、小時,讓孩子時刻記著所剩時間不多,有一種緊迫感。在家裡孩子常常停留時間長的地方貼上他的作息表!作息表是與他的個人特色鮮明吻合的,最關鍵這個作息表的制定要在你和孩子商量之下做出來的!書桌、衛生間 、冰箱、牀頭...都可以貼!執行一個月自然成習慣。

為孩子的每一個小任務的完成設定小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物質的,可以是時間的贈予,可以是和他做感興趣的遊戲、可以是他喜歡的一道菜...有目的有規律的這樣習慣下去,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律!

言傳身教,以身作則!這個方法是建立在所有方法之上!孩子是父母鏡子,父母先審視自己或者孩子的生活環境,再來對孩子加以教育!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他們在社會化的成長過程中,模仿是本能!所以父母作為榜樣的力量最強大!


1、拖延症的概念一定要明確。這個問題可以網上補習一下,也可以請教相關的專家學者。

2、如何判斷孩子有拖延症?舉例子。家長可以列出你所認為的孩子有拖延症的實際例子來,可以列出問題清單,以便於科學的分析與評價。

3、年齡段:很重要。這與深層次的發展心理學有非常非常重要的聯繫。

5、哪些事情拖延?近期3個月來的表現形式和對學生生活、學習的影響。

6、導致拖延症的原因是什麼?發現的時候孩子多大年齡了?家長的關注度考驗和評價。

7、生物學體檢

8、如何改善?避免貼標籤。

9、時間管理老師在今後問答中在詳細解釋。


作為家長,不要一味地溺愛,縱容,聽之任之,而應有錯必糾,把壞習慣扼殺於搖藍之中。習慣一旦養成,則改之難矣。所以,一發現苗頭,立即採取措施,消滅於萌芽狀態。可引導學生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有的放矢地去完成任務。如能按時完成,可給予小小的獎勵,不管是物質,抑或是精神都可,給他一定的動力,促使他去按時完成。

作為老師,嚴格的要求是必不可少的。一旦不按時完成作業,必須去嚴格的批評教育,讓他有第一次,絕不充許第二次的發生,這樣以來,拖延症從何而來。

家長與老師還應家校互動,多交流,有問題及時發現,共同解決。


首先言傳身教很重要,大人要做好榜樣。尤其大人不能耍賴,不能偷懶,給孩子充當衝鋒隊友,充分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知道你的表現直接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再就是制定獎勵機制,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起牀去上學,連續3天早起早睡獎勵喜歡的書。連續一週作業按時寫完獎勵喜歡的筆。等等一些小的獎勵,孩子並不在乎你獎勵的東西有多好,我們家長在獎勵的時候也不能隨便就獎勵,要有針對性,獎勵他學慣用品纔可以實現雙贏的局面。


如何應對孩子的拖延症?家長、老師該怎麼做?

很多家長都反映自己的孩子比較聰明,可就是非常讓人頭疼,不愛學習,尤其作業時磨磨蹭蹭,寫一會,玩一會,一會喝水,一會廁所,一會喫點零食,一會玩文具。你盯住他,就寫點,人一離開馬上就玩,剛上小學1、2年級,每天就寫到11、2點,真是愁人,要是上高中可怎麼辦?原本許多家長都有這樣的體會和經歷,每天寫作業大人叫,孩子哭,應該溫馨的家庭簡直就成了戰場,最親的人成了仇人,讓人實在是心煩,更不知該如何解決。

解決孩子作業、做事磨蹭、拖拉的問題,可以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習成績、提升綜合素質和能力,家長纔可以在煩惱中走出來,是一舉多得的事情。分析孩子磨蹭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

1、磨蹭孩子的背後必然有急躁、包辦的家長。家長總用成人的眼光衡量孩子,孩子做什麼事家長總覺得慢,一來二去,乾脆不讓孩子做,家長包辦代替,時間長了,孩子就喪失了做事的興趣,再做事也就只有磨蹭了。

2、傳統的錯誤觀念。我國傳統上就要求新上學的孩子字跡書寫工整,在沒有掌握基本要領和不夠熟練的前提下要求工整,顯然對當上學的孩子來說有難度,很多孩子達不到。老師家長一味的要求字跡工整。亂一點,老師罰重寫。很多家長監督孩子寫作業。有時孩子用一個多小時寫的作業,家長覺得不工整,喝斥孩子:寫的什麼,橫不平,豎不直,塗了重寫。更有甚者,撕了孩子的作業,這些都傷害了孩子,是造成孩子慢的原因。

3、作業多,寫不完。現在老師留作業偏多,不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每天沒完沒了的作業使孩子沒有休息的時間,有時家長還額外的加作業造成孩子厭煩。有時一晚上4、5個小時也不休息,並且有的家長看老師留的作業寫完了,對六、七歲的孩子來說負擔太重了,孩子根本承受不了。

4、把學習與痛苦聯繫起來。中國喜傳統教育孩子的名言就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樑、錐刺股」等讓人聽而生畏的話。而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趨利避害」的,誰也不願意陷入無止境的痛苦中,所以很多孩子厭學。

5、沒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許多家長很愛孩子,不讓孩子幹一點家務,生活上百般照顧,使孩子從小養成了好逸惡勞的壞習慣,不願意付出,沒有責任感,不懂得努力。

針對孩子作業慢,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1、家長平和心態,改變與孩子溝通交流技巧。想要孩子快,不能說孩子慢。讓孩子有一點成績就有成功、快樂的感覺。

2、合理調整作業時間。可以將晚上分成幾個時間段,像白天上課一樣,學習一會,休時可息一會,休息以做一些他喜歡的小遊戲。

3、實施正性強化。對孩子取得的一點點成績,給予鼓勵。

4、培養責任感。讓孩子從小就參與家裡的活動,鼓勵孩子幹力所能及的家務,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時增強孩子的責任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