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是說,真實本不是客觀存在,而是主觀的判斷,簡而言之,一件事,你認為他真實他就是真實。這種唯心主義觀點顯然是不太容易被接受,但是要想輕易的否定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真實呢?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不想一開始就寫一個全面的答案。我覺得這樣的問題還是一步一步思考比較好。(可以參看我在其他答案里的評論)

首先你要跳出唯物唯心的框架,因為這個框架對想清楚這個問題沒什麼好處,實際上也沒什麼關係。(關於唯物唯心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70824/answer/13207581)

說真實就是客觀存在需要進一步的解釋什麼是客觀存在,除去我們的各種基本感覺之外,我們還能不能對客觀存在有哪怕一點點的了解?如果說我們對所謂的客觀存在(如果有的話)有所了解的話,也是通過我們的感覺了解。所以很關鍵的問題並不是說「真實是什麼」而是「我們怎麼知道這是真的?」,實際上就是我們怎麼通過自己的感覺來知道這是真的。

對於「真」的問題是要分很多種類型來討論的。一個球是什麼顏色的也有真的問題,有些抽象的句子也被人認為有真的問題。但這些真是不一樣的。

至於有人說只要自己認為這是真的就是真的,說明在某些情況下「真」不是那麼重要。比如他認為自己的籃球是宿舍里打得最好的,但他從來不和宿舍里的人打球,所以這個判斷對他不重要,也沒有證偽的機會,所以他愛怎麼想怎麼想。但有些情況就有區別了,比如我認為買這張彩票會中獎,我認為這是真的,但買了沒有中獎卻是事實,人不可能活在自以為的世界裡。

總的來說,這個問題比一般人想像的要複雜。我覺得比較重要的觀點是:第一,真理符合論(即真就是客觀存在,是真的就是與客觀存在相符的觀點)需要進一步解釋怎麼去判斷相符的問題,不是隨便說說就解決問題了;第二,其實我們真正能夠確定為真的事情非常少;第三,很多時候符合論意義上的「真」不是那麼重要的問題。

除了符合論之外,還可以考慮這兩種方式來確定真。一是一件事、一個判斷和其它的事其它的判斷是否一致,是否相互印證或是存在矛盾;二是是否實用,相信這是真的是否對我有好處。


先請問你,真實作為一個詞語是什麼意思呢?你所說的"真實"是這個詞語的意思么?如果不是,那又是什麼呢?過去的絕大多數哲學問題都只是人們對語言、詞語的錯誤使用產生的。 你怎麼判斷自己聽到的,看到的是真實的呢?當大自然將我們的感官(思維也是一種感官)定義後,我就只能通過這些感官來認識世界,反應世界。而這些感官是有限制的(眼睛就經常欺騙我們,耳朵也只是截取了一部分的聲音),那它們反應的世界算是真實的么?但我們卻通過它們活下來了,並重新創造了世界。 在問個問題,我們能對一個我們所不知道的問題作出真實與否的判斷么?答案是不能吧。我想科學家尋求知識的過程就是很好的"獲得"真實的過程吧。如果在現實中給個"真實"的定義,我想應該是所有問題的答案吧。 試著不要將一個詞語抽象化,對思考、對待這個詞語,而是在現實生活中尋找這個詞語的所描述的對象,並將這個對象納入你對這個詞語的思考和理解。不然容易將問題形而上化。


我看了許多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基本沒有一個說的有理,為什麼,因為人總是就真實而論真實,這也無可厚非,因為,這個問題就是,什麼是真實…但真實這個範疇是不可能用形式邏輯的屬加種差來定義的,因為,真實就是最高的屬,沒有一個比真實更高的東西把他包進去,因而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它自身就無法得到說明,所以,必須用辯證思維來看,通過對立面的轉化來達到它的概念,真實的對立就是虛假,那麼真實就是不是虛假,也就是說,真實就是對虛假的認識…完了,這就是真實的定義。其實什麼是真實這個命題本來就是個獨斷論,只看到了一極,無視了另一極,而對立雙方只有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中才有意義,就跟我說,什麼是黑?你腦子裡肯定立馬有白的概念,因為沒有白,也就沒有黑,黑白相輔相成,把你關到一個純黑或者純白的房子里你一樣什麼都看不見,除非,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也就是有差異,你才能看見。正如黑格爾所說,交互作用是一切事物的真正的終極本質


思考到微觀處,世間一切都是相對的(雖然人類創造了各種度量指標),用宏觀的抽象概念【真實】來詰問,本身就無法有答案了。

借用一句佛語,世界是一合相。

真實就是父母不會假裝感情還好,僅僅是為了維持一個家庭的完整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