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UCSD結緣,是2013年的秋季。五年Ph.D.生活結束後,如今又繼續在這個園子裏作為Post-Doc搬著磚。儘管在CSSA微信公眾號上,UCSD校園景觀記系列連載始於2016年春季,但最早的幾篇文章實際上成文於2013年秋季剛入學的時候。

還記得這個系列連載的第一集,就是Do Ho Suh先生的《Fallen Star》。

作為一名剛入學的新生,那時的自己眼中關於這個校園的一切都是新鮮的。當看到這個在屋檐上的房間的時候,主導著我內心的感受,是好奇。

這個在樓頂上伸出的小房間,脆弱而又孤獨得立於Jacobs Hall 7樓的房檐。每週二四中午對外開放。那踏入房間後視覺與觸覺感知差異帶來的暈眩的感覺很奇妙。

旅美韓國藝術家Do Ho Suh先生很多的作品都會加入這種脆弱與不穩定的元素來表達他身在異鄉對故土的思念。如今,再訪Fallen Star,當初的新鮮感少了許多,而作品背後的這份對家與故土的印象讓我感同身受。

來到美國後,我們可以通過言談舉止大抵猜出這邊的華人是何時出的國。更有趣的是,由於對於故國的好惡在美國可以直截了當表達出來,許多人對於國內的印象也與他(她)出國時國內的情況是一致的。哪怕如今的網路如此發達,哪怕祖國早已不是很多人出國時候的面貌...

哪怕在我自己意識到了這一切之後。

還記得2017年第一次回國。短短四年的離開,儘管期間已經知曉了移動支付,共享單車,以及外賣App等事物在國內的蓬勃發展,可在那回去的不到一個月期間,我還是被這一切的變化所觸動。笨拙地進行著著你掃我還是我掃你的操作的同時,被友人們笑話著。那一刻,我的腦海里出現的,竟然是Do Ho Suh的Fallen Star:這個天空中的小房間,表達的其實不僅僅是作者身處異鄉的那份內心的不穩定感,與此同時,房屋本身所代表的對家的意指,也是他對於故鄉本身的一種印象——那份對家的印象只停留在他的印象中脆弱得彷彿懸掛於空中,模糊得如同停駐在房間中的暈眩。

Fallen Star所詮釋的是對故鄉的家的記憶,家人與童年都與其有著聯繫。進入到房間中,陳列其中的一張張照片,也無不是在表達著這一切:

作者Do Ho Suh先生(圖中穿白衣者)與他的家人:

UCSD Jacobs工程學院的冠名人,Jacobs夫婦的童年照片:

Irvine Jacobs先生也是著名的高通公司的創始人之一。

UCSD Jacobs工程學院歷任院長的童年:

家,我們是否還能回得去?

歸來後,已經變化了的我們,與已經變化了的家,又如何共存?

這大概是經常困擾著遊子們的兩個問題吧......

在Fallen Star中的暈眩感與困惑最終變成了一首歌,送給它,也送給你們:)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9577331630399488

Fallen Star

詞曲,演唱:王參

夢中那光影被誰看見,

軀體在遊盪,誰在暈眩?

夜風輕拂著屋頂花園,

卻無法撫平我的思念。

思緒化作那星光爍閃,

光芒消散在歲月流轉。

指尖觸碰了靈魂的不安,

蜷縮在這傾斜的屋檐。

眨呀眨眼睛唱著瞬間,

飄呀飄思緒聽見永遠。

站立在渺小大地的搖籃,

心靈停駐在空中的房間。

深夜裡的你,燈光微閃;

哦,歸來吧,漂泊的雙眼。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