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楊氏

楊氏始祖--楊佰僑

《潮汕姓氏》 潮汕楊氏可謂是人文薈萃,代出名賢,載譽於潮。


兩個發樣地

楊姓主要來源有二支: (1)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姬杼爲楊侯(今山西洪洞縣東南),始以楊爲氏。至第6代楊康,隨周宣王北征,陣亡無後。宣王幼子尚父繼封楊侯,後被晉國兼併,子孫以原國名爲氏。(2)唐叔虞長子燮文由唐侯改封爲晉侯,至公元前678年晉武公統一晉國而滅楊國,將楊國古地(今山東喜寫)封於幼子伯橋,伯橋的曾孫叔向爲晉國大臣,更封於楊(今山西洪洞),他的兒子食我,遂以楊爲氏。後楊食我被晉頃公所丟,封地被瓜分,子孫逃往華陰(今陝西)隱居200多年,後裔矢山再起,顯赫於世,是當代楊姓羣體的中堅骨幹。郡望:弘農,天水郡。宋代爲全國第7位大姓,約210萬人;當今列爲第6位大姓,佔總人口3.08%,約4000萬人。

入潮路線多

楊氏於西晉末年進入福建避難,現在是福建的主要姓氏之一。潮汕楊氏是楊時的後代,宋時自福建遷入,起初創居於海陽縣龍溪都(今之庵埠鎮)。據《庵埠楊氏族譜》記載:“祖自宋時創居於此。”“先祖博士公其初來自於閩,創居揭邑溪都。開孟仲兩宗,孫枝蕃衍……先後遷居潮陽、海陽、澄海、揭陽、惠來等縣。楊鍾嶽、楊昌時、楊魯均是其後代。

潮汕有另一支楊氏,乃是由客屬楊氏演變而來。據戴耀的《楊氏家譜序》記載,楊氏唐末入閩後定居漳州,於宋末再移居大埔百侯。至明代,貢生楊一廉移居海陽東津,遂由客屬楊氏同化爲潮屬楊氏,這一支也同樣是世代書香,是爲海陽望族,與定居海陽仙樂的楊昌時、楊鍾嶽一派互爲伯仲。僅被翁輝東收錄入《潮州世家略表》者即有7入。

楊繪,揭陽流傳有句俗語:“未有揭陽城,先有槎橋鄉” (揭陽城係指南宋紹興十年(1140)建置於榕城的揭陽縣城)。 據原揭陽縣仙橋鎮槎橋鄉《楊氏族譜》記:“槎橋鄉創於北宋熙寧七年(1074)”。至今已有925年。楊氏子孫蕃衍潮汕及海內外,楊氏始祖楊繪,生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卒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其祖籍四川省綿竹縣,系名臣楊震之後代。他自幼聰穎好學,26歲中戊戌科進士,累任開封府推官,翰林院院士、司諫、御史中丞、中順大夫。及至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參議政事,議行新法。楊繪卻極力反對。先後多次上疏,言及新法的弊端,奏請恢復舊法,觸怒皇上,遭貶謫、流放。 楊繪攜帶家屬,乘舳艫直下嶺南。心繫國運興衰的楊繪心情異常紊亂,夜裏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旅途的勞累把楊繪帶入夢鄉。恍惚間,似乎有一人對他說:“你不必擔心,此次去嶺南,舳艫擱淺灘,橫木擋船前,系發達寶地,可創鄉立籍矣!”楊繪一覺驚醒,遂命船伕從韓江進入榕江,再入仙橋河。船伕便說船底淺灘,橫木擋船頭,不能前進。楊繪緊急執燈上前,見後心中有數“天助我矣!”天亮之時,即上岸詳察周圍地盤,高興地說:“此乃雙鳳含珠之地!”便在此擇吉日築宅定居,取名爲東洋(後來易名爲槎橋)。楊氏家族在此繁衍蕃殖。一代名臣最後歸宿於槎橋鄉。享年80有4葬於仙橋山前錢崗山。

楊博士,南宋年間由漳入潮,創居海陽龍溪(今庵埠),至明初部分裔孫移居東津(今意溪)。稍後,楊一廉之先祖遷居大埔百侯,明嘉靖年間(1522-1566)部分裔孫移居饒平縣蘇灣都(今澄海),傳至楊昌時之父,生四子,移居外莆都,分別定居冠山、東湖、外埔、仙居村。清光緒年間海陽縣鐵鋪許西隴部分楊氏遷來東湖村認歸同宗。

楊正實,關西(函谷關或潼關以西)人,任江浙行省廣信路正議大夫(正三品),元大德年間(1298-1307)遊潮陽,之山水秀麗,選擇興仁鄉青洋山(今普寧南徑)定居。他的第4代孫楊大五分居貴嶼南安(今潮陽貴嶼鎮),裔孫再分衍揭陽、海陽仙樂、惠來、陸豐楊厝寨等地。

楊某,莆田人,於元代由莆田遷入潮陽新興鄉洋內(今陳店鎮)創基,至明萬曆年間(1573-1619)裔孫分創內新村;隨後孫又播衍普寧、惠來、揭陽等地。

楊清泉,於明朝初年由福建遷入潮陽峽山都英才裏(今和平鎮英西港)開創基業。

楊蓮池,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福建平和縣下河鄉遷入潮陽貴山都石壁村(今谷饒鎮)開創楊族。

楊元齋,於明末由大埔縣百侯遷居潮陽峽山都港頭楊厝巷,裔孫分創貴山都大坑(今谷饒鎮)。

楊進源、旺源兄弟於明末由梅縣半徑移居潮陽縣城東門外;楊福治於明末由半徑移居海門北門。

楊雲岫,唐代進士,諫議大夫,出任潮陽郡太守。後唐開運(944)到梅縣開基,爲梅縣楊氏始祖之一。至明代戰亂,楊雲岫的22世孫楊作霖由其孀守的母親李氏攜帶,從梅縣西郊遷入揭陽霖田都梅子角(今揭西縣內)定居。傳至第7代楊礎臣,選擇今揭西灰寨鎮歧陽建村。後來他的長子坦昭、二子史昭、三子宇昭各創村立寨,四子秀昭遷往廣西另創基業。歧陽村文化積澱深厚,有座古廟鵝龍寺,有朱元璋欽賜的“鵝龍寺”門匾及“聖旨牌”等實物。“楊氏宗祠”牆面上,有清代楊德謙在“戊午大地震”後寫成的《地震記》,是潮汕不可多得的研究文物。

楊氏是潮汕大姓之一,總人口約36.45萬人。其中汕頭金平、龍湖、濠江區約3萬人;潮陽區1.6萬多人,聚居貴嶼、海門、谷饒、分佈棉城、金玉、西臚等鎮;潮南區8000多人,分佈陳店、井都、兩英、臚崗等鎮;澄海區1萬多人,分佈澄城、上華、東里、外砂等鎮;南澳3500多人;揭陽市區約1.8萬人;揭東約4.5萬人,分佈雲路、登崗、錫場、炮臺等鎮;揭西約45萬多人,分佈棉湖、鳳江、灰寨、南山等鎮;普寧約8萬人,聚居軍埠、佔隴、流沙、南溪、遍佈各鎮;惠來1.6萬多人,分佈惠城、隆江、葵潭等鎮;潮州湘橋區約0.8萬人;潮安6萬多人,聚居庵埠、彩塘、楓溪、浮洋,遍佈各鎮;饒平約2.5萬人,聚居所城、浮濱、黃岡、分佈各鄉鎮。

入潮九百多年 歷代人才薈萃

楊夢得(1568-1645),潮陽貴嶼人,明代任通州(今江蘇南通)同知,後升襄陽府(今湘北)右長史,所到之任,奉職嚴謹,政績顯著,且獲廉潔聲譽。辭官回鄉後,捐資建築貴嶼堡;如遇饑荒,發賑救災,傾力救助災民,深得鄉民好評。死後入祀邑忠義孝弟祠。

楊應試,海陽上莆都(今潮安彩塘)仙樂村人。明隆慶三年, (1569)海瑞升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此時;楊應試也升任海瑞管轄下的松江府(今上海市松江)通判。時值朝廷首輔(宰相)徐階退休回原籍松江居住,大量兼併土地,其弟弟和兒子依仗權勢,橫行鄉里。楊應試不畏權貴,堅決抑制。並且認真執行海瑞的改革措施,盡力減輕百姓負擔,得到海瑞的支持信任和讚揚。隆慶四年(1570)朝中奸臣在徐階和江南豪族支持下,設計誣陷海瑞,海瑞被罷官。楊應試非常氣憤,便以母老乞歸養,辭官回鄉。他爲官清正的品格,在家鄉人民中世代傳頌。

楊鍾嶽,號大山,出生於澄海蘇灣都,後移居海陽仙樂(今潮安彩塘),清代進士。康熙年間任戶部主事,派往通州、鳳陽監督財稅,章法嚴密,使奸猾的官吏無孔可鑽。後升任福建提督學政,善於選拔賢能,趙恭毅等名流皆出其門下。巡撫見他才能卓越,舉薦朝廷,康熙帝下旨升楊鍾嶽爲參議。他才華橫溢,留下諸多詩文,潮陽東巖金頂寺留有他的詩文石刻。著有《搴華堂文集》。

現代楊姓人物有楊石魂、楊德秀等曾經護送周恩來、葉挺、聶榮臻等領導撤離潮汕到陸豐乘船,後安全抵港,爲革命作出了特殊貢獻。當代有全國戰鬥英雄楊松堅,氣象專家、中共十三大代表楊淑瑞,我國駐泰國原大使楊實幹,運動健將楊三生等一批。

在泰國、澳大利亞有潮籍僑領楊海泉、楊奕豪、楊漢勇;法國石油專家、博士楊學隆等。

潮汕楊氏可謂是人文薈萃,代出名賢,英才接踵,載譽於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