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四次人口大遷徙:原來這就是我們的根

遷徙主要是因爲戰亂

現代湛江人的來源,主要源於古代史上的四次人口大遷徙。之前我在農村調研時,發現很多姓氏的族譜都寫着源自“福建莆田”或“閩南”,總之大多都是福建移民的樣子,這就是跟其中最大的一次遷入有關。

這四次大遷徙到底發生在什麼年代,帶來了什麼影響呢?讓我們根據時間順序一次次來看。

第一次是在秦朝。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南越。留軍戍守及漢人約50萬人涌進嶺南,部分到了雷州半島,成了最早的外來居民。這段歷史文字記錄少,族譜上更是基本沒有。

第二次是在漢朝。這一段文字,我修改了兩次。主要是歷史太久遠了,有的問題會混淆。首先伏波將軍是一個封號,歷史上有多位伏波將軍,與雷州半島有關的伏波將軍主要是兩位。

一位是在西漢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兵征討南越王作亂,平定叛亂後,在徐聞縣設軍政機構管轄雷州半島,開置儋耳、珠崖、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址、九真、日南等九郡。雷州半島居民正式成爲郡縣編民,部分官兵也留守在此,與當地人融合後繁衍生息。

也就是這個時候,徐聞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船隻往來帶動商貿活躍,人員進出頻繁。當時流傳一句話,叫做“欲拔貧,詣徐聞”,也就是說,誰想脫貧,就到徐聞去發財,於是造成大量的人口涌到徐聞謀生。

另一位名氣更大,那就是伏波將軍馬援。東漢建武17年,公元41年,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率兵征討交趾郡一帶作亂,範圍涉及現越南、廣西沿海至雷州半島等地區。經過三年的艱苦卓絕的戰鬥,終於取得了勝利。

除了平亂,馬援將軍還對當地的建設發展做出了貢獻。他每到一處,都組織人力爲郡縣修治城郭,並開渠引水,灌溉田地,便利百姓。馬援還參照漢代法律,對越律進行了整理,修正了越律與漢律相互矛盾的地方,並向當地人申明,以便約束。從此之後,當地始終遵行馬援所申法律,所謂"奉行馬將軍故事"。

至今湛江及周邊地區都有拜“伏波將軍”風俗,徐聞雷州等地建有“伏波將軍廟”,坡頭有條村乾脆就叫伏波村。

湛江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四次人口大遷徙:原來這就是我們的根

伏波將軍馬援雕像

後來到了東漢末年,中原長期戰亂,社會動盪,南方相對穩定,尤其是兩廣一帶,山高皇帝遠自成體系。就這樣,爲避戰亂,百姓紛紛南遷,不少進入雷州半島,本地人口大幅度增加。蘇東坡在雷州《伏波廟記》中寫道:“自漢末至五代,中原避亂之人多家於此。”

第三次是唐初至宋末的“福建移民大遷徙”,時間長達600多年。這段歷史我們很多姓氏的族譜都有記載了。唐朝建立不久,爲加強對邊域的統治,唐太宗開發南疆,“徙閩民於會州”,這個“會州”也就是現在的雷州半島地區。大批漢民,特別是福建莆田人涌進雷州半島,形成一些莆田人留駐的村落。

然而,“福建大遷移”的真正主體,還是在南宋末年,宋皇族遭到了始無前例滅絕式的追殺。20萬殘軍被元兵追擊到湛江硇州及附近海域。此外,還另有10萬老百姓隨軍逃亡到這邊,其中不少是協助抗元的莆田人。

湛江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四次人口大遷徙:原來這就是我們的根

慘烈的南宋滅亡之戰

南宋滅亡後,倖存的人大部分散居在雷州半島各地,與當地居民融爲一體,發展成本地主要居民。隨後,莆田人南遷不斷增加。也許有的根本不是莆田人,但因爲信仰媽祖,就以媽祖的籍貫福建莆田作爲自己的故鄉,並寫進了族譜。

到了現在,在湛江地區問一個本地人祖籍何處,或是去他的宗祠探訪,大多有來自福建莆田的記載。湛江現屬廣東,卻居住着大量的福建移民,閩南語系的雷州話還成爲當地使用人數最多的方言。

湛江地區沿海到處都有福建人崇拜的“媽祖廟”“天后宮”,宗祠門口的對聯還掛着“閩陸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之類的對聯。每條村的對聯內容不一樣,但意思近似。大家可以說說本姓宗祠的對聯是什麼內容。

湛江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四次人口大遷徙:原來這就是我們的根

麻斜張氏宗祠源自福建莆田

總之,不管是講雷州話,還是講白話講吳川話,湛江地區民間的族譜,大多清晰地記載着其祖先來自福建莆田或是閩南地區。

這一階段,在史料上只找到這樣一段記載:唐開元元年,雷州府(現徐聞、雷州、遂溪、麻章及湛江市區一帶)4324戶20572人,到北宋元豐年間發展爲91274戶,27萬人。

然而,這個數字遠遠比不上南宋末年遷徙軍民爲湛江帶來的人口增長,可惜,那個短命的元朝只存在了八十多年,沒有留下雷州半島人口變化記錄。

但據我所知,僅坡頭乾塘陳氏大宗一個姓,從南宋末年到現在,開枝散葉至二十多萬,分佈到兩廣、海南、珠三角及東南亞一帶,加上其他的姓氏,估計在湛江福建移民的後代現在應該發展到500萬以上,這個數字並不誇張。

湛江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四次人口大遷徙:原來這就是我們的根

坡頭乾塘的陳氏大宗

那麼,湛江地區的第四次遷徙,也就是最後一次,是什麼時候呢?那是在清朝康熙到道光的150年間。康熙皇帝解除了長達200年的海禁、海運貿易迅速恢復和發展。素有在海外謀生習慣的閩浙、廣潮、瓊崖商人,頻頻到湛江海域經商。

相傳福建商人方氏捷足先登,是當時海上到赤坎經商的第一人,潮陽李氏則是潮州籍首個踏足赤坎的商人。他們得到當地居民友善關照,便定居下來,並不斷招引同鄉來赤坎經商。

到了清朝道光年,赤坎已“商旅攘熙,舟車輻輳”,向官府註冊登記的商船達400多艘,其實中閩浙的商行船行就有45家。不少商人到赤坎貿易,覺得大有商機,便安家置業,久而久之,引聚集居,自成羣體,形成今天赤坎的潮州街、福建街、福建村。當時,僅潮州籍居住的人口就達1000多人。

這就是湛江古代歷史上的四次大遷徙史,也是絕大多數湛江人的來源。如果你瞭解你姓氏的族譜,可在下方留言,你的祖上是來自何方,又是何時定居湛江的。

接下來我們還會講到抗戰時期和解放後的湛江人口流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縱橫哥的系列民俗歷史文章喔。(本文已獲湛江民間歷史學家駱國和老師原創授權)

相关文章